【地理视野】湖泊的成因与分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溶蚀洼地的形成原因 【地理视野】湖泊的成因与分布

【地理视野】湖泊的成因与分布

2024-05-07 0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河成湖

湖盆由河流侵蚀与沉积而成。例如,河漫滩的低洼处可积水成湖;曲流河改道后被遗弃而成的牛轭湖;河流三角洲上因泥沙淤积而形成的三角洲;河床因沉积而增高,阻塞支流而成的河床湖。

4.冰川湖

湖盆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呈串珠状分布的称为串珠湖,这类湖泊大多分布在高山、高原及高纬度地区。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地带著名的苏必利尔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和密执安湖等,其总面积为2.45×105km2,为世界上第一大淡水湖群,其形成皆与第四纪冰川的刨蚀作用有关。芬兰以及我国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多数也是由第四纪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

5.海成湖

湖盆由海水的侵蚀和沉积而成。如海岸地带由于沙坝和沙嘴封闭海湾而成的潟湖,以及在海岸洼地上贮水而成的海岸湖。我国著名的杭州西湖便是由潟湖演变而来的。

6.溶蚀湖与陷落湖

湖盆经溶蚀而成的,称为溶蚀湖。湖盆由地面塌陷而成的,称为陷落湖。我国云南东南部、贵州西部、广西西部均有密集分布的溶蚀—陷落湖群,如云南的异龙洞、八仙洞。此外,地下岩盐溶解而成的盐池以及因冻土解冻,地面陷落而成的积水洼地也属陷落湖。

7.风蚀湖

因风蚀作用而成的湖盆,称为风蚀湖,常见于干燥地区。这类湖泊水浅易干,一般面积较小。主要见于我国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如甘肃教煌月牙湖。

8.堰塞湖

因河谷被山崩形成的岩块或火山喷出的熔岩流阻塞,或冰川谷被冰川终碛堵塞而形成的湖盆,称为堰塞湖。如1933年四川茂县叠溪地震后,岷江被堵,形成了总长17km、深达130多米的两个湖泊。又如帕米尔高原1911年的地震引起山崩,在莫尔加布河谷中堆积了一座高700多米、长8000的大坝。它切断河水而成湖,湖水面积至今还有50km2。

镜泊湖是由熔岩堵塞牧丹江而形成,湖水深达48m,湖口的瀑布也很壮观。著名的黑龙江五大连池是火山岩流堵塞讷谟尔河的支流所形成的湖群。位于新疆博格达山脉中的天池,海拔1980m,是在构造断陷的基础上,经冰川刨蚀形成的冰蚀谷,被冰川终碛及泥砾阻塞而成。

9.人工湖——水库

人工湖由人工筑坝堵塞谷地而成,水库即为典型的人工湖。我国有很多水库,如北京十三陵水库、广东新丰江水库、浙江新安江水库(即千岛湖)、甘肃刘家峡水库等。

10.冰盖湖

分布在南极大陆冰川的巨大冰盖之下,为巨大的液态水体,故称冰盖湖。冰盖湖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湖,湖水中含微生物。冰盖湖的上覆冰盖底界年龄为40万年,表明冰盖湖形成于40万年以前。冰盖湖的成因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02

湖水的来源及排泄物

湖水的来源、排泄及其化湖水的来源

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其次是冰川融水和残留海水。湖水的来源深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位于高处的湖泊,如山顶的火山口湖,主要靠大气降水;位于低洼处的湖泊,其水源除大气降水外还有地下水;温湿气候区的湖泊,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水与大气降水;干旱、冷湿气候区湖泊的湖水来源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

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湖,湖水主要来自降水

湖水通过蒸发、泄流和向地下渗透三种方式排泄。干旱气候区多数湖泊无出口,湖水主要以蒸发的方式排泄。潮湿气候区多数湖泊有出口,湖水主要以泄流的方式排泄。

一般将有出口的湖泊称为泄水湖或外流湖,无出口的湖泊称为不泄水湖或内流湖。

如果湖水的流入量大于或等于湖水的排泄量,湖泊能长期存在;如果湖水的流入量少于排泄量,湖泊便会逐渐干涸;如果湖水的流入量在雨季大于排泄量而在旱季明显小于排泄量,就会成为季节性间歇湖。

洞庭湖每逢雨季湖水泛滥

湖水中的大部分元素呈离子、胶体质点或气体状态存在。主要离子为HCO3-、 SO42-、Cl-、Mg2+、Na+、K+,以及少量生物所需的养分,如NO3-、 NO2-、NH4+、P、Si及Fe的化合物,它们的含量虽少,但对湖中生物的繁殖具有很大意义。

溶于湖水中的气体主要为O2及CO2,某些湖中还含有H2S及CH4等。在某些由地下水补给的或干旱气候区的湖泊中,可富集一定数量的微量元素,如Rb、Cs、F、As、B、Th、I、U等。

当湖水中的离子浓度接近饱和时,由于蒸发或其他原因,可发生盐类沉淀。最常见的是以碳酸钠为主的碳酸盐、以硫酸钠为主的硫酸盐、以氯化钠和氯化镁为主的氯化物。

03

我国湖泊的分布

我国是多湖泊的国家,湖泊有20000多个。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有100多个,1km2以上的有2800多个。湖泊总面积达75610km2。其中内流湖泊的面积为38150km2,贮水量为5.23×1011m3,其中淡水贮量为3.9×1010m9;外流湖泊面积为37460m2,贮水量为2.27×1011m3,其中淡水贮量为1.7×1011m3。外流湖的淡水贮量为内流湖的4.5倍。

就地区而言,我国的湖泊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两大地区。其中东部平原区的湖泊面积为23430km2,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1%。湖北省境内江汉平原分布大小湖泊共600多个,其中100km2以上的有21个,为我国湖泊最多的省份之一。

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面积广、分布稠密的地区,湖泊面积为36560 km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8.4%。它拥有世界上最高(海拔3000-5000m)且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仅西藏就有湖泊约2000个,面积达27000 km2,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是我国湖泊面积最大的省区。其水质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藏东南为淡水湖,藏南为淡水与咸水湖,藏北为咸水湖,藏北北部为盐湖。

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距西宁市150km。湖水冰冷,盐分很高。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江西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南北长173km,东西最宽处达74km,平均宽16.9km,湖岸线长1200km。根据卫星遥感测算,湖区最大丰水期面积5100 km2,平均水深6.4m,最深处25.1m,容积约3.0×1010m3。

太湖是我国除鄱阳湖、洞庭湖外的第三大淡水湖。湖中有一岛,名西山岛,是中国内陆湖中第一大岛,2003年已辟为国家地质公园。湖边盛产太湖石,由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灰岩经溶蚀而成,具“瘦、漏、透、皱、奇”特色。石面崎岖,凹凸有致,洁白圆润,涡洞相通。白居易称“石有聚族,太湖为甲”。太湖的成因,除构造说或海成说以外,还有泻湖说(汪胡桢,1936)、 破火山口说以及陨石撞击说等(王尔康等,1994) 多种假说。

我国湖泊大致以大兴安岭一阴山-贺兰山一祁连山一昆仑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界线之东南多为外流湖,且多为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该界线之西北多属内流湖,且多为咸水湖和盐湖,如西藏地区的盐湖就有170多个,面积达6000km2之多,是我国盐湖分布最多的地区,也是世界上主要盐湖分布区之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湖泊按成因可分为堰塞湖、火山口湖、冰川湖、构造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甲湖泊总面积16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8米,湖面低于海平面213米。乙湖泊最大深度380.29米,湖面低于海平面415米。甲、乙两湖及河流干流沿线温泉众多,是冬季著名的休闲旅游区。香蕉主产区为热带地区,但该湖沿岸盛产香蕉,所产香蕉品质优良。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甲湖泊放大图。

(1)推测甲、乙两湖的成因类型,并说明理由。

(2)简述甲湖和河流的相互关系。

(3)分析甲湖沿岸盛产香蕉的气候条件。

(4)分析图甲湖、河流对区域发展的意义,并说出该区域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举措。

【答案】

(1)甲、乙两湖为构造湖;理由:甲、乙两湖地处裂谷地带,构造运动陷落形成;温泉众多,地壳运动较频繁。

(2)河流是甲湖的主要补给水源;甲湖对下游河流具有调节作用(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湖泊补给下游河流;冬季降水丰富,湖泊蓄积径流)、澄清和净化作用

(3)地处副热带地区(北纬33度),夏季热量充足;地势低洼,热量不易散失;四周山地环抱,阻挡了冷空气进入;加之湖水对气温的调节(湖水在冬季时有增温作用),冬季温暖,利于越冬。

(4)该区域总体降水较少,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水资源紧缺;甲湖和河流是该区域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建设的最主要淡水来源。河流上、下游区域间应相互协调,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水污染;适度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

【解析】

(1) 甲、乙两湖地处裂谷地带,构造运动陷落形成。温泉众多,说明地壳运动较频繁。为构造湖。

(2)结合等高线,有河流注入甲湖,是甲湖的主要补给水源。甲湖对下游河流具有调节作用。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湖泊补给下游河流。冬季降水丰富,上游河段补给湖泊,湖泊蓄积径流。澄清和净化作用。

(3)种植业发展的气候条件,主要从气温角度分析。甲湖位于北纬33度,地处副热带地区,夏季热量充足。地势低洼,热量不易散失。四周山地环抱,受冷空气影响小。加之湖水对气温的调节,在冬季时有增温作用,冬季温暖,利于作物越冬。

(4)该区域总体降水较少,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水资源紧缺。甲湖和河流是该区域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建设的最主要淡水来源,对区域发展意义重大。该区域河流上、下游区域间应相互协调,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节约水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水污染。适度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缓解淡水资源不足。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理学习1号套餐

海宁中学地理组热力推荐

扫码了解下吧!

来都来了 点个赞再走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