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家说语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游记散文是什么文体 众家说语文

众家说语文

2024-06-02 08: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议论一定是以叙述和描写为基础的。

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赋”。“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杰出代表。

第二类是“书”。“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

第三类是“序”。“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的前头,用以介绍编辑出版一本书的前后经过、写作缘由等。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一篇不错的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摆脱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300字,全文长达1800字。山水游“记”的出现,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第一,古代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

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使自然山水和人都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游记文学开始出现。到了唐代,古文运动兴起,客观上推动了游记散文的发展,一批诗人集中写作游记,游记散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代,欧阳修等人再兴古文运动,程灏、程颐和朱熹等一批理学家推儒学,兴理学,所以宋代游记散文“尚理”,成为我国游记散文的发展高峰。明代由于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灵说”,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独抒性灵,尚真、尚俗、尚趣,终于使晚明小品成为一道霞光,它与徐霞客的学者游记成为明代游记散文复兴的重要标志。清代游记散文走向衰变,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是清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二,古代游记散文何以兴起。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是顶礼膜拜的,敬畏心理占据主要位置,谈不上审美,只有图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学命题,把人的道德伦理和儒家的理想人格寄托在山水之上,山水是功用的,没有审美。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为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系统。以上两点基本上都是“山水比德”的思路,山水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独立,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的游记文学。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就不一样,玄学的兴起和佛学的引入,让人们把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内部存在,因为世界本无,万物皆空,所以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快乐。这样才可以超越万有,以一种审美的态度观照万物,体验人生,从而获得超越。魏晋时期的游记散文,基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同构的倾向,他们基本上扭转了以前“山水比德”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把自然和人放到同等的平台上,一起观照,山水映照人的精神,人欣赏山水的洒脱。这一些或许就是山水游记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

四.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总有一个问题悬在心头——这些山水里到底隐藏着什么,何以这些文人墨客如此痴迷徜徉于山水之间?

第一,山水自有格,无处不成景。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魏晋的文人们,第一次发现大自然的山水,有自足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娱情山水,陶醉其中。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是这样的名篇。我们选《答谢中书书》一起来分析一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一共68个字,简洁之至,游记散文中,只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能与之比肩。据说,这里的山川就是永嘉的山水。永嘉,即现在浙江的温州,号称中国东南山水第一县。谢灵运自贬谪永嘉之后,遂使永嘉山水名扬天下,从此泱泱的诗国里就新增了一块领土——山水诗!永嘉山水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映生辉。

还是回到这篇小文章中来。在这篇小文章中,作者极尽描绘之能事,将永嘉的山水描写得似一个人间仙境。全文扣住一个“美”字,纵横上下,晨霞晚照,或入高云,或见清流,或描绘夕阳渐落西山,或亲睹小鱼跳跃泉中,一幅美妙的、不见丝毫尘俗的山水之画,独立于魏晋动乱的时局之外。在写法上,作者偶对骈俪,极力体现中国对称的审美思维。这正是中国先期游记散文的修辞特征。人们——尤其是读书人,终于撇开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昏暗,找到了一块互相取悦的神奇天地,他们沉浸其中,暂时忘掉了尘俗的纠缠和社会的危险。美丽的山水终于成为人们乐以忘忧的圣地。

第二,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山水虽然自然自足,但并非世外桃源,它始终活跃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士人心中。说穿了,士人尽管徜徉山水,能偷来片刻的欢愉,但他们终归心系民间疾苦,难忘入世的责任和抱负。这样的散文占据了游记散文的较多篇目,且名篇众多。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都是。

我们重点来说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吧。在这篇被学生称之为“注释比原文还要长”的骈体文名篇中,王勃这位“才倾陆海,情洒潘江”的“初唐四杰”之老大,借滕王阁落成之际,浇自己心中块垒,不仅尽情挥洒了汪洋恣肆的才情,而且对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政治遭遇也一吐为快。同许多游记散文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先极尽描绘滕王阁周围的美景,再借景抒情。“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滕王阁的高俊挺拔,“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这是滕王阁的千变万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这里,彩霞自上而下流动,孤鹜自下而上翻飞;青天碧水,万象空明,天水相接,上下一片,真是美妙绝伦啊!写完了自然之景,又将笔触转移到人文之景上,“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对东晋士人洒脱人生的艳羡;“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是终不忘怀于仕途的心迹流露。“嗟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怀才不遇、无路请缨的深广忧愤终于如大江大海,倾泻而下,一览无遗。但即便是这样,作者也仍然没有忘记少年的抱负,就像陶渊明一生都放不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凌云壮志一样,他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何其豪迈的入世情怀啊!我们的文人就是这样,即使是在山水里,也仍然没有忘记人间,山水自有情,人间牵挂真。

第三,山水照人影,情性付流云。

中国文人不管写什么样的文字,从来没有忘记搁进自己的性情。山水游记也是如此。比如,庄子和惠施走到濠梁边,看到一条小鱼,庄子看着水里的小鱼说:“小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也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说实话,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惠施是对的,庄子偷换了概念,有点诡辩。但换一个角度看,我们又发现,惠施是多么死板,而庄子是多么潇洒。惠施是求知,庄子是审美;求知所以要逼真,审美所以能超脱;求知是问学,所以绝断性情,审美是移情,所以浸润性情。所以庄子的“濠梁之辩”是性情之作。

魏晋时期有一个故事,知识分子都很艳羡。这就是“雪夜访戴”。传说,一天晚上下大雪,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发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于是命令仆人上酒。王先生一边慢步,一边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就想到了老朋友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一时兴起,就命令仆人备船,要去见一见这位友人。经过一夜的行船,到了戴逵门前,却又不进去了,抽身而返。仆人问其故,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这真是潇洒啊!王子猷雪夜访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他享受的是访友的过程,冰雪之夜,兴来而至,兴尽而返,何其乐哉!至于要不要见老朋友,全凭自己的高兴,与戴逵又有多少关系呢? 性情山水,我以为最高成就当属晚明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有人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从文学性、思想性等角度来说,游记散文超过前后《赤壁赋》的似乎还没有。但如果从性情的角度考察,则又不然,苏轼的《赤壁赋》毕竟受宋代尚理风气的影响,作品中说理过多,题旨稍嫌沉重,不像张岱的作品,那么轻快、明丽、好玩,完全是“兴来而至,兴尽而返”的情性之作。比如《西湖七月半》中有这样的句子: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作者说,西湖七月半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要看,就看看其中游湖看月的人吧。这里写的是第五种人,他们喝着慢茶,陪着美女,隐匿树下,力避喧嚣,说是在看月,其实也不刻意,人们也看不见他们的神情,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文人雅士”。他们完全不同于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和市井之徒,他们似乎看月,似乎又不看月,他们“得之心而寓之游”也。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张岱感受着明朝覆亡的气息,感受着家世繁华不再的落寞,他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游湖赏月,可能也有一点排遣忧愁苦闷之意吧。但好在作者并没有刻意传达这种情绪,更多的是娱情山水,交际移情。因此,文人雅士之乐就表现得十分充分。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说,“在张岱眼中,生活多是光彩夺目的,审美乃是人间至真”(《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史景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这是真懂张岱的至理名言。的确,张岱的性情,就在于山水之乐的恣意中,任凭时间也拿不走。

第四,天地有大美,理趣各分舒。

先前的山水游记,无论怎么写,抒情性是其基本特点,鲜有人在山水中议论,或者借助“游览”讲道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宋代的大文豪苏轼、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居然在山水里找到了“理趣”——在山水游记里发议论,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

苏轼的游记散文并不注重说理,言情仍然是其散文的基本特色,它保留了一个诗人的抒情特点,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这些游记容情、景、理三者于一炉,烩儒、释、道三家于一篇,纵横开阖,上下古今,既有对历史的追索,也有对生命的拷问,眼界打开处,是江海广阔,心灵痛切处,是生死大悟。但《石钟山记》是一个例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用一个“疑”字悬起全文,即怀疑郦道元的简略,尤怀疑李渤的浅陋,于是月夜深入潭下,想一探究竟。通过实地考察,他得出结论,郦道元说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基本上是对的,只是有些简略,而李渤说的“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就有些不可信了。最后作者发出议论,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通篇文章由一个疑问起,用一个道理作结,其意显然不在于抒情,而在于说理。

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更注重讲理。他的纪游文字近似于苛刻的说明,严谨、干净、丝毫不加修饰,比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这是写由前洞上山,进入后洞,除了一个“窈然”稍微有点修饰外,其余的文字全部都是说明。前面写得简约,意在突出后面的议论,所以绝对惜墨如金。比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同样写得简约,目的是惜出文字,让后面的议论能充分展开。“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从“有志”说起,指出“志、力、物”三者是达到一个目标不可或缺的全部条件,缺一项都不行,议论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每一处议论,都扣住前面的“记”,无一“记”没有作用,无一“议论”没有着落。真是严谨到了极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流露个人心迹、体现个人性格、传达个人理想、以说理为重的游记散文,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一朵奇葩。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说大自然中蕴藏着万物之至理,一物不同,其理分舒,作为凡夫俗子,我们要做的工作只是发掘、发掘、再发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之本,人间一切至理也都蕴藏在大自然中,生命之始,也就是自然之始。所以,借助山水游记讲点道理,似乎完全“合理”。

五.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鲜明,内容集中,类型突出,所以非常适合开发成一些小专题进行教学。开发小专题时,建议打通初高中的壁垒,将初高中所学的游记散文全部贯通起来,这样,对初中的教学是一个巩固,对高中的教学是一个丰富。另外,不要过分注重单篇教学,对一篇作品讲深讲透,对某个细节作过多的纠缠,只注意到内容,忽视了思想,或者只注意到了思想,忽视了艺术特点等等,要有整体观,有历史脉络观。引导学生研读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老师不能包讲包答,要让学生学得积极而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到古代游记散文的纵深地带。下面拟出若干专题,以供参考。

第一,以文体分类设计成四个专题:

1.赋——《上林赋》《阿房宫赋》《赤壁赋》

2.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书》

3.序——《游石门诗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4.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

第二,以个人成就为重设计成三个专题

5.诗人游记研读——柳宗元《永州八记》

6.游记集大成者——苏轼“山水游记”研读

7.学者游记研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第三,以内容手法来分成若干专题:

8.联想想象之作——《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阿房宫赋》

9.实地考察之作——《墨池记》《活水源记》《满井游记》《游麻叶洞记》

10.个人性情之作——《醉翁亭记》《前赤壁赋》《西湖七月半》

11.说理尚理之作——《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

在分列专题的基础上,还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作为教师,不能局限于只研读基本教学篇目,还应该读一些外围作品。比如研读苏轼时,不能只读《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前赤壁赋》三个作品,还应该读《后赤壁赋》,读《喜雨亭记》,读苏轼的游记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还应该读一读苏轼的有关传记,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第二,有时候研读作品,要善于打通历史的关节,以全局观去审读作品。比如研读柳宗元时,就可以从《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看柳宗元与前代的山水游记有怎样的联系,比如与魏晋时期的,与陶渊明的,甚至与《诗经》中的一些篇目,这样做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生命特征。

第三,游记散文和游记诗词共同构成游记文学的内容,因此,研读游记散文时,就不能不读一读游记诗词。比较阅读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起到很好的研读效果。陈寅恪作历史研究,开辟新路,就是让诗词为历史作证,如《元白诗笺证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