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榆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清涧革命历史纪念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涧历史故事 【巡礼】榆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清涧革命历史纪念馆

【巡礼】榆林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清涧革命历史纪念馆

2024-05-01 08: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涧起义

▲清涧起义指挥部旧址

1927年10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共产党员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等以党组织掌握的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第十一旅第三营为主力,联络其他几个连的千余官兵在陕西省清涧县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第一枪。

早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李象九、谢子长、史唯然、阎揆要、李瑞阳就在第十一旅开展兵运工作。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十一旅旅长石谦也逐渐倾向革命,支持共产党员在该旅的活动,使中共党团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班、排长由共产党员担任。陕北军阀井岳秀逮捕和杀害共产党人,以给其祝寿为名枪杀了旅长石谦,并企图解除李象九、谢子长等领导的一部分革命武装。这时,中共陕西省委派唐澍、白明善到第十一旅,与李象九、谢子长一起领导部队党的工作。决定以“为石谦旅长报仇”为口号,举行武装起义。同时成立由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组成的陕北军事委员会,唐澍任书记兼中共军支书记。

10月12日下午,起义部队在李象九、谢子长带领下,转战延川、延长。第二日,起义部队在城内部队里应外合下占领延川县城。途经延长县时,一举歼灭驻军两个连并一个营部。驻宜川守军闻讯,立即向准备参加起义的宜川3个连发起进攻。这3个连当即应敌,激战一昼夜。第二天,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带领清涧、延川的起义部队到达宜川城下,守军旅长康子祥带残部弃城而逃。3支起义部队会师宜川,人员发展到1700余人,起义部队改编为旅,旅长李象九,下辖三个营,谢子长、韩起胜、李瑞成分任营长。不久,起义部队遭到井岳秀部高双成师的围攻,由于领导人之间意见不一,唐澍去西安向省委汇报,部队在李象九、谢子长率领下转移韩城,暂归杨虎城部王保民师。

11月,唐澍和省委派遣的阎揆要来到韩城,与谢子长、白明善、史唯然组成军委,并决定将部队开往清涧、安定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经过短期准备,以谢子长营为基础180余人在韩城举行二次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总指挥唐澍、副总指挥谢子长、参谋长阎揆要。革命军北上途中进攻宜川受挫,继续北撤到延安、延川、安定、安塞、保安一带,沿途屡遭国民党军队袭击,损失惨重,遂分散隐蔽,等待时机。唐澍、谢子长、阎揆要等回西安向省委汇报。

清涧起义,是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的一次武装暴动,历时3个多月,先后转战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安定、安塞、保安等县,部队曾发展到1000多人。终因党处于幼年时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起义失败了。但它打响了西北地区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第一枪,点燃了武装革命的火种,在西北党史上谱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白明善,字乐亭,清涧县高杰村人。幼年父母双亡、兄长被杀,由族兄抚育。他勤奋学习,尤以书法见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白明善和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魏野畴秘密到陕北清涧驻军石谦旅,研究军事工作,任该旅中共军支书记,后任中共陕北军事委员会委员。10月参与筹划和领导清涧起义。起义官兵都高唱白明善所写的《清涧起义歌》,起义受挫后,在韩城被地方武装改编,与谢子长、唐澍等重组军委,再次领导发动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1931年初,返回陕北。由于叛徒告密,白明善在清涧县城被捕,转押到榆林。凶残的敌人用酷刑逼供,他备受摧残,曾三次被吊上绞刑架,但他仍然坚贞不屈,其革命精神曾感动有正义感的国民党狱卒。1932年1月21日,在敌人绞刑架下,他痛斥刽子手说:“杀我白明善不算什么,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随即他慷慨赴死,从容就义。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白明善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英雄事迹,被后人永远传颂。

《清涧起义》电影片段

《清涧起义歌》

作者:白明善

“陕北有个害人贼,名叫井岳秀,甘做军阀奴。纵杨衮,杀名流,罪属莫须有。先打高双成,活捉井岳秀,志愿不遂,目的不达,誓死不回头。”

——摘自白明善烈士的长孙白福生的回忆文章《永载史册的清涧起义》

不忘革命初心,继承先烈遗志

▲红塔(原名英烈塔),位于清涧县城笔架山上,为纪念从土地革命到建国后1449名清涧革命英烈而修筑。

清涧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早在1926年县内就有了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1927年,爆发清涧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清涧除县城之外的大多数农村都已成为红色根据地和游击战争区。抗日战争开始后,清涧全县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1947年的清涧战役,解放了被胡宗南匪军占领的清涧县城及周边乡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仅有不到9万人的清涧县就有2000多名优秀儿女为革命捐躯。解放后,50多名省军级干部和200多名地市级干部走出清涧走向全国。清涧革命历史纪念馆(原清涧县烈士陵园)落成之时,有不少的国家和地方领导人、清涧籍前辈、老红军、老战士等为其题词,以缅怀先烈,彰显他们的丰功伟绩。

▲王震将军为清涧烈士纪念碑题词:

“清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抗日战争初期,王震任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司令员。当时清涧是绥德所属县份之一,也是从绥德往返延安的必经之地。对于清涧,王震十分熟悉且有着很深的感情。1972年11月,他带领有关人员到清涧视察调研。故地重游,王震倍感亲切,同时也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本文来源:榆林党建

编辑/贺小霞

责编/黄娟

觉得不错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