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清朝专制统治的危机与中国立宪派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朝立宪失败的原因 高中历史清朝专制统治的危机与中国立宪派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

高中历史清朝专制统治的危机与中国立宪派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

2023-03-27 12: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中历史清朝专制统治的危机与中国立宪派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

《高中历史清朝专制统治的危机与中国立宪派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清朝专制统治的危机与中国立宪派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清朝专制统治的危机与中国立宪派的兴起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docx

高中历史清朝专制统治的危机与中国立宪派的兴起学案北师大版选修

第五节清朝专制统治的危机与中国立宪派的兴起

课程标准

1.说出辛亥革命前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

2.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重点难点

1.清政府实行“新政”的主要内容。

(重点)

2.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动机和目的。

(重点)

3.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难点)

4.评价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清政府“预备立宪”中的活动及其作用。

(难点)

清政府的“新政”举措

1.背景

(1)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义和团运动以失败告终。

(2)西方列强从企图瓜分中国转变为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

(3)《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起来。

(4)为了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也为了继续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清政府推行“新政”。

2.举措

(1)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订刑律,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裁撤闲散衙门,淘汰冗员,停止卖官鬻爵。

(2)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业和铁路等事宜。

(3)改革军政

①1901年,下令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②1903年在北京设“练兵处”。

③成立巡警部,管理北京城的社会治安,督办各省警务。

(4)废科举,设立学堂,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学制,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等。

3.影响

(1)为实行“新政”,除了举借外债,就是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这些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在劳动人民身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新政”不仅没有巩固封建统治,反而加速它的灭亡。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

1.背景

(1)清政府的“新政”加剧了社会矛盾,群众的抗捐抗税斗争此起彼伏,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宪政的呼声与日剧增。

(2)日俄战争后,疾呼君主立宪之声震撼朝野。

(3)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封疆大吏和驻外使臣,慑于革命形势的高涨,也要求清政府变更政体。

(4)迫于形势和舆论压力,清政府不得不表示要“预备立宪”。

2.目的:

消除革命和巩固统治。

3.过程

(1)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赴欧美、日本考察宪政。

(2)1906年9月1日,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3)1906年11月,清政府宣布中央官制改革。

(4)1907年,地方官制改革。

(5)1908年9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6)1911年,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奕劻为总理大臣。

4.影响

(1)暴露了清朝统治者的顽固不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立宪派的分化。

(3)各地革命运动迅速高涨。

中国立宪派的作用

1.立宪派的活动

(1)“预备立宪”诏书颁布后,“预备立宪公会”、“宪政筹备会”和“宪政公会”等宪政团体纷纷成立。

(2)康、梁在海外,将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

(3)梁启超在日本组织政闻社。

(4)1909年,各省谘议局陆续成立。

(5)1910年,北京成立资政院。

2.立宪派活动的性质

资产阶级要求改变政体,建立议会制度的革新运动。

3.作用

(1)具有一定的群众性,是一次宪政思想的普及运动。

(2)对于揭穿清政府的立宪骗局,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促进作用。

(3)使立宪派经受了一次民主运动的洗礼;激发了爱国热情。

(4)在政治实践中,立宪派开始分化,一些激进分子逐渐转移到革命立场上来,促进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

1.从主观目的来看都具有反动性

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2.从活动本质来看都具有落后性

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3.从客观影响来看都具有进步性

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4.从实际作用来看都具有背离性

(1)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汉族地主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2)在根本影响上,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3)“新政”和“预备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

右图是一幅关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依样画葫芦》。

下列关于清政府立宪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在客观上开始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B.晚清“预备立宪”具有保守性和欺骗性

C.“预备立宪”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D.“预备立宪”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 本题考查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评价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预备立宪”的实质仍然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因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2013·山东高考)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

……重以土匪峰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

……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

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

……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清末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材料解读

通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可知是体现了在民主共和的大趋势下,孙宝琦建议清王朝顺应民意,实行共和制度。

解答思路

(1)问注意材料是陈述事实,对上级反映地方情况,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即可。

如“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反多独立”、“列强环伺,瓦解瓜分”“渴望共和政体”等史实。

(2)问依据历史发展结合史实把清政府的政策回答出来即可。

【尝试解答】

(1)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史实: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

(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2)应对:

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一、选择题

1.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是因为(  )

A.“新政”的措施仅涉及到军事问题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解析】 此题关键是要明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晚清的“新政”虽有诸多措施,但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答案】 C

2.下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

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

政府与百姓(约1911年)

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末“新政”骗局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理解为“民智未开”,背景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

所谓“民智未开”即应该用专制制度来统治人民。

用时间限定词排除A项,用材料中驳斥观点一说可排除B、D两项。

【答案】 C

3.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

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

【解析】 材料中“消灭革命党人”的时间信息是解题关键。

革命思想在20世纪初兴起,由此判断A、B两项皆不符合题意。

南北和谈策划的主谋是袁世凯,而且与“新希望”的含义不符合。

预备立宪是指20世纪初,清政府为维护统治顺应民意而做出的调整。

【答案】 C

4.资产阶级立宪派参与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发点是(  )

A.企图缓和与清政府的矛盾

B.企图缓和与人民的矛盾

C.企图成为人民代表

D.渴望参与政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立宪派积极参政的理解。

清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当时出现一个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反对革命的立宪派,在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环境下,他们看到了走上政治舞台的希望,故积极参与。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变法一事,关系慎重,朝廷立意坚定,志在必行。

——1901年慈禧上谕

材料二 数年以来,规模虽俱,而实效未彰。

——《光绪朝东华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慈禧的“上谕”指出清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一中“变法”的最终结果怎样?

【解析】 回答第

(1)问时要注意材料一出处中的时间“1901年”。

回答第

(2)问时只需理解材料二即可。

第(3)问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新政”。

(2)新政并未产生满意的效果。

(3)没有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课时作业(二十五)

一、选择题

1.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

“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

【解析】 注意题干中“1901年”这一时间限定,从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地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改革,因此C项正确。

【答案】 C

2.高二某校学生在研究晚清政局时对清末“新政”特别感兴趣,但发现下列措施中有一项不在其列,请你帮助选出来(  )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派遣留学生

C.奖励实业D.编练新军

【解析】 B、C、D三项属于“新政”的内容,而A项是维新变法时的内容,故选A项。

【答案】 A

3.清末“新政”不但没有挽救满清王朝,相反还加剧了革命运动日益高涨,是因为它(  )

A.奖励实业B.编练新军

C.派遣留学生D.增加捐税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措施的作用。

清末实行“新政”过程中不断增加捐税,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导致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答案】 D

4.1905年,在广西桂林的一个官方集会上,主席台横额上有“立宪万岁”四个大字(如下图)。

揭开清政府所谓“立宪”序幕的是(  )

A.派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宪政

B.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下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D.设立责任内阁

【解析】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

【答案】 A

5.1905年,慈禧太后曾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朝基础永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而消灭。

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碍,则决议实行”。

这段话实质是(  )

A.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有悔改之意

B.准备实行“新政”

C.慈禧太后决定采取“君主立宪”政体

D.慈禧太后准备借立宪来消灭革命

【解析】 “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而消灭”说明了她的真实目的。

【答案】 D

6.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解析】 图中树枝旁标有两字“立宪”,树枝很小;树根根部标着“专制”,树根很大,这就决定了树枝不可能很好地嫁接上去,这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在中国无法相容。

【答案】 C

7.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  )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

【解析】 得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这一结论,主要是因为“预备立宪”的实质是“极力维护君主专制”。

所以,解答此题要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去思考。

【答案】 D

8.关于中国立宪派进步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宪政思想的普及运动

B.利于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C.使立宪派受到一次民主运动的洗礼

D.使立宪派更加团结

【解析】 立宪派的这些活动以失败告终,在政治实践中,立宪派开始分化,故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都各团体两千余人在铁路公司开会,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派人士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提出了“破约保路”的宗旨,发布《保路同志会宣言》等文告……宣传保路。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 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

——《保国同志会宣言》

材料三 各代表(立宪派国会请愿代表)闻此乱命(“皇族内阁”出笼),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咨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四 武昌起义后,张謇电告程德全请孙中山先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中山未回之前,拟以武昌黎都督为临时政府。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八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分析保路运动的根本原因、性质和主要历史作用。

(2)从以上材料分析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立宪派的活动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立宪派领导的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

(2)问,应从立宪派领导的保路运动对辛亥革命的促进,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宣布各省独立、积极响应来谈立宪派对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

从他们控制地方政权并与旧官僚联合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等方面分析其对辛亥革命的消极影响。

【答案】 

(1)根本原因: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

性质:

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历史作用:

形成全省规模的反清运动,使辛亥革命的条件日益成熟。

(2)①立宪派支持了辛亥革命;立宪派领导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②立宪派控制了地方政权并参与临时政府,由于他们与旧官僚联合竭力主张与袁世凯妥协,使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0.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

“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

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

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案。

(1)问提取材料中1908年预备立宪方案(预备立宪的期限、政治变革、教育变革)与1910年预备立宪方案(缩短预期、制定宪法、进行政治变革)的差别,再联系材料中“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等史实说明其原因。

(2)问提取材料中“预备立宪”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的特点、立宪派对“皇族内阁”的反应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分析其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答案】 

(1)区别:

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

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