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36位亲王中,以权力大小而言,那么排名前三的王爷都有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朝最有实权的蒙古亲王 清代36位亲王中,以权力大小而言,那么排名前三的王爷都有谁?

清代36位亲王中,以权力大小而言,那么排名前三的王爷都有谁?

2024-06-19 0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里面,一共分封了36个亲王,这些人里面,有十个亲王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因此被人们称为“铁帽子亲王”。

在清朝初期,有些亲王会被皇帝封为“摄政王”,他们虽然没有皇帝的头衔,但是却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因此对于皇权的威胁很大。

那么,清朝的这些亲王,论在朝廷的权力,谁的权利是最大的呢?

“义皇帝”多尔衮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在大清朝统一中原的事业当中,他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因为多尔衮在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的战役当中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被封为“硕瑞亲王”。

再加上他对于政事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就将吏部交给了多尔衮管理,以此来锻炼他的管理能力。

但是在1643年的时候,皇太极突然驾崩,可是对于皇位的继承,皇太极在生前是没有任何交代的,因此朝中的各方势力,都开始为此暗流涌动,有人提出让多尔衮即位,但是多尔衮对此没有回答。

在经过一番观察之后,他发现也有人在举荐别人做官,于是他就心生一计,让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称帝,自己则和济尔哈郎,作为左右辅助大臣,等到皇帝成年后,在将大权交予福临。

就这样,他不仅解决了大家争夺皇帝的问题,还让自己在清朝的权力更进了一步,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后来,在清朝的根基稳定之后,他因为作战有功,直接被封为了摄政王,接管了当时清朝的大小事务,俸禄、官府和住所都可以堪比皇帝本人。

虽然他位高权重,但是他还是一心为大清做贡献,他恢复了科举制度,在建国初期,下令减免赋税,等等政策,也是有一定的贡献的。

但是渐渐的,他也是被自己的欲望给弄得越来越膨胀。自己的府邸被他装修的就宛如皇宫一样辉煌,宏伟无比。在顺治七年的时候,他病死在了外喀喇城,当时的他年龄只有39岁。

在他死后,顺治皇帝福临下令为他举行了国葬,并且还赐予了庙号。但是,在这不久之后,顺治皇帝又开始清算他的老账,最后更是将他的墓穴给挖了。

因此,多尔衮不管是从政绩上,还是在朝廷的权力方面,无疑是历代亲王当中最大的那一个。

恭亲王奕欣

在清朝的晚期,朝廷形成了以恭亲王奕欣为核心的权力中心,当时他的权力之大皇帝见了都得恭恭敬敬的喊一声六叔。

特别是在帮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之后,他的权力更是达到了顶峰,虽然当时除了皇帝,还有两宫的太后在垂帘听政,但是朝廷的大多数决议都是由奕欣来决断,皇后只是适当的提出一些建议而已。

在辛酉政变成功后的初期,很多人都提议,皇帝年幼,奕欣应该像多尔衮学习一下,帮助小皇帝亲政。但是,清朝因为多尔衮的亲政的惨痛教训,所以在那之后,就再也没有让一位王爷亲政过,因此想要奕欣亲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

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大清律法的,还有就是慈禧太后的从中阻挠,因为慈禧是一个对于政权有很大欲望的人,她深知,要是奕欣亲政了,那么自己就不可能再会垂帘听政,到时候自己的权利会受到影响。

在慈禧太后的反对之下,奕欣亲政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因此最终采用了两宫垂帘听政,加上亲王奕欣议政的体系。

虽然没能亲自摄政,但是能够议政,也说明了奕欣的权利是比一般的亲王大得多的,就算没有直接帮助皇帝决断朝政的权利,但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能够参与政事的。

在此期间,他领衔进行了洋务运动,可以说是第一次帮助清政府打开了中国近代的大门。引进了近代的军事工业,还创办了新式的学堂。

正因如此,他在朝廷的权威越来越高,期间还担任了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等朝廷的诸多要务,权力着实是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峰。那时候,就算是慈禧太后都要敬畏他三分。

而也是从那时开始,慈禧太后就对他起了疑心,虽然在表面上一直支持着奕欣,但是那些保守派对于奕欣洋务运动的不满,慈禧是直接视而不见。

一直到1865年的时候,慈禧看奕欣和朝中大臣的矛盾差不多了,就随便找了个理由,将他的职务给免除了。

之后,他几次被朝廷官复原职,但是没过多久又被免除职位,就这样的波动下,奕欣的心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股干劲。最后一次他被启用的时候,已经年过六旬,所以只能对慈禧唯唯诺诺。

直到1898年的时候,恭亲王奕欣在抑郁当中去世。虽然他的后半生极其凄惨,但是前半生的权力可以说是伸手就能遮住清朝的半边天,要是有点野心,坐上皇位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在清朝所有的王爷当中,只以权力大小来排的话,奕欣排在第二位也是实至名归。

摄政王载沣

载沣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在慈禧太后离开人世之前,就将皇位传给了溥仪,并让溥仪的父亲作为摄政王,帮助小皇帝代行朝政。

载沣也成为了继多尔衮之后,这第二位成为摄政王的亲王。但是作为摄政王,他的能力明显是要比多尔衮差很多。

但他却是在清代的皇族当中,为数不多喜欢西方文化的人。在摄政的期间,他还表现出了立宪救国的意思,主动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还曾脱下官府,穿上了西装,但是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最终还是没能被救回来。

那时候,受到新进思想的影响,清朝已经是朝纲大乱,因此在朝廷内部,以袁世凯为首的众多大臣,基本上是不听载沣的话的,所以载沣虽然大权在手,但是有那么多人的不配合,就很难有所作为。

而且他还遭到了 汪精卫的暗杀,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是也险些丧命。因此载沣的命运可谓是十分的凄凉。

在1911年,摇摇欲坠的大清最终在各省宣布独立的消息之下瓦解,作为清朝最后一任亲王的载沣,被迫宣布了退位。

在第二年,载沣亲眼看着隆裕太后带着自己的儿子,在紫禁城的养心殿宣布溥仪的退位,至此也宣告着大清朝的覆灭。

在1928年的时候,日本人找到了载沣,想让他来伪满洲国,但是遭到了载沣的拒绝。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已经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的时候,载沣还发言怒斥了溥仪。

之后他从天津搬回关内居住,并在北京城解放之后,将自己原来的府邸献出来交给了中国人民政府。

虽然载沣的晚年比较凄惨,就算是掌握了实权,但也没能挽救回清朝。但是,作为溥仪的父亲,大清朝的第二位摄政王,他的权利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时运不济,没能有所作为而已。

总结

对于古代的封拣王朝来说,权利的不平衡会对一个朝代和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于朝廷来说,如果权力被某个大臣所掌握,那么对于自己和整个家族都会产生一定的威胁。

而那些掌握权力的大臣们,要是不好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从而欲行一些不轨之事,那么一旦失败,或让皇帝产生不满,最后只会落得像多尔衮一样的下场。

信息来源:《清实录·宣统政纪》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