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扫描】涂尔干社会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PPT 【全景扫描】涂尔干社会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全景扫描】涂尔干社会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12-23 18: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徐永祥教授也肯定了此次会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强调在中国发展语境中继承和发展涂尔干思想的重要性。近40年来中国大陆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变迁和社会变迁,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携起手来加以研究和干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借鉴世界社会学的思想,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和世界社会学思想的对话,以丰富和完善中国大陆的社会学理论和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也指出涂尔干对社会学发展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涂尔干以其一生的学术建树为全球社会学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对世界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纪念涂尔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学共同体。由涂尔干倡导的社会学传统超越于社会学的学科边界,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整个社会科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开拓性发展,也来自于对社会学理论和分析概念方面的创造性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通过对涂尔干关于集体表象的论述,指出涂尔干不仅表达了其反对经济学片面强调理性计算、鼓励个体竞争、冲击社会秩序甚至导致社会分裂的观点,而且也是探寻整合社会、稳定社会秩序、为社会学奠基做出了重要探索。在当下社会生活富裕程度大幅提高、符号价值消费以及网络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涂尔干的集体表象理论具有更加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比较分析及其当代价值

与会学者还从理论和方法等不同层面强调涂尔干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单元

会议的第一单元由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李友梅教授主持,五位发言人分别检视了涂尔干的实证主义质性研究以及集体表象论、自杀论、社会联结等观点对中国研究的现实启发意义和比较研究意义。

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作了题为《实证主义的质性社会研究:以涂尔干为例》的发言。他通过对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一系列代表性论著的比较分析,着重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指出实证主义并不等同于量化研究,实证主义与质性研究是完全相容的,质性研究既包括了实证主义也包括了非实证主义两种类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作了题为《涂尔干集体表象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的发言。他回顾了涂尔干的集体表象概念及其在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集体表象具有的形象性、空间性和实践性。在社会生活富裕程度大幅提高、符号价值消费以及网络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涂尔干的集体表象理论具有更加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教授作了题为《从涂尔干自杀论看中国自杀率的变化趋势》的发言。他以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分析来反观中国自杀研究,当前中国自杀研究仍然缺少自杀研究的统计数据、缺乏变量之间的勾连和分类,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同样在儒家文化圈中日本韩国的自杀率高,而中国的自杀率却在下降。总体而言,中国自杀率的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作了题为《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的东亚际遇》的发言。他系统阐述了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及其东亚际遇。单位制背景下形成了中国“职业共同体”实践。其中,“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联结控制机制最具核心意义。

英国全球中国研究院院长、伦敦大学荣誉教授常向群作了题为《涂尔干的社会研究对中国比较研究的启示》的发言。她基于对涂尔干与马克思、韦伯三位社会学奠基人的比较,指出中国比较研究就是要把中国置于全球范围内,以中国作为比较参照系,在与其他国家的地区加以比较的基础上,来探究其发展、理念、运动、关系和制度及其各种社会现象。涂尔干的社会研究无疑对中国比较研究有多方面的启示。

第二单元

会议的第二单元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刘欣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评论。五位发言人以涂尔干思想为中心,反思性地思考了社会与情感、中国社会学与法国社会学、社会与个人、知识与社会性、实体论与建构论的五对关系。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教授作了题为《从情感的社会建构到社会的情感构成——基于涂尔干视角的反思》的发言。他认为,当前对涂尔干情感话语的继承和吸收,存在着微观化和情境化的倾向,也就是偏重于情感的社会建构方面,而相对忽视了情感的宏观结构背景和情感的宏观社会效应,亦即社会的情感构成。我们可从社会本体论层面重新将情感带回到社会分析之中,并重塑单元行动的概念,形成新的关于人与社会的意象。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里昂高等师范学院Laurence ROULLEAU-BERGER教授作了题为《涂尔干与后西方社会学:中法社会学之间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发言。她从中法社会学研究传统的比较出发,指出尽管中国社会学在恢复重建之初受到西方社会学的直接影响,但中国社会学逐步跳脱作为一种成熟理论、地位和方法的欧洲思维框制,而与欧洲社会学保持一种平等、互补甚至是差异的立场。涂尔干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的接受状况直接反映出法国社会学和中国社会学之间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以及中国社会学家和法国社会学家在社会整合和社会矛盾等基本问题上思考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会学和法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进程既有差异性也有共通性和连续性,这就需要在新的社会发展语境中不断桥接两者间的对话和相互借鉴。

香港城市大学何荣宗副教授作了题为《他性跟能动性的对立:涂尔干自我主义自杀理论中的社会与个人》的发言。他从近年来与吕炳强教授共同提出的理论社会学视角出发,厘清和评估涂尔干的社会形而上学(理论社会学)和自我主义式自杀理论(社会学理论)。对于研究者来说,社会和个人都是奥秘。就方法而言,社会比个人容易区分。就斯多葛因果性而言,已经区分的社会不是一个单一模态性。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赵万里教授作了题为《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思想遗产及当代影响》的发言。涂尔干把知识视为集体表述,创立了颇具人类学色彩的知识社会学传统。他从涂尔干与知识社会学的关系、知识与社会性的关系、知识论与社会学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涂尔干知识社会学的当代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杨敏教授作了题为《涂尔干社会学思想中的实体论与建构论》的发言。她深入讨论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涂尔干问题”(即实体论与建构论的张立问题),指出功能关系与因果关系的纠葛以及功能分析与目的论的难解难分,均来自于社会事实的二重性,来自于社会事实的存在方式既是实在的也是建构的这一本质。因此,“涂尔干问题”也是“社会学本体论”问题,凸显了人类对社会实在的建构,内含了人类对社会实在建构的目的性。

第三单元

会议的第三单元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主持,五位发言人聚焦于涂尔干思想中的社会空间观和道德观,同时以历史的视角考察了涂尔干思想的知识生产、思想变化以及不同时段的政治影响。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孙中兴教授作了题为《百年来涂尔干四大名著的中文翻译:知识社会学的探讨》的发言。他以涂尔干的四大著作的讨论为主,通过目录的比较来窥探原典和译本的完整性。同时通过几个重要概念的译名比较,来讨论译名对于涂尔干概念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涂尔干思想的悟或误解。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Claude Didry教授详细分析了涂尔干社会学在法国政治接受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博士期间,其发表的《社会分工论》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却因其“集体主义”(collectivism)遭到了质疑;第二个阶段是1890-1900的十年,集中于出版社会主义的论集,建构了一个基于“职业团体”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第三个阶段是1900-1910的十年,出版了第二版《社会分工论》,认为职业团体构成了政治民主的基础。他认为,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不仅能够提供一条分析“社会主义”的路径,也提供了一套理论资源来帮助我们回答在社会分工和私有产权失去合法性的前提下“集体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聚任教授作了题为《涂尔干的社会空间观及其影响》的发言。他从涂尔干社会空间概念的提出、意义、主要内涵以及社会空间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出发,重新发掘阐述了涂尔干的社会空间思想。涂尔干在其部分研究中,最早从知识社会学角度阐明了社会空间概念,并分析了其社会性根源。涂尔干的社会空间思想应当在新发展中不断深化和反思。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王小章教授作了题为《结构、情感与道德:道德社会学的探索》的发言。他从社会结构、人际情感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角度,强调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人们生存延续所必需的伦理秩序和行为规范之重要性及其所具有的情感性。在涂尔干看来,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情感;道德产生于集体(社会)情感;道德的维系依赖于集体(社会)的情感反应。公共道德维系的只是陌生化的现代社会之社会生活秩序的底线,一个真正的“好社会”需要一种更加积极的公共精神。在公共精神的培育方面,“结社”可以发挥重要的功能。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作了题为《人性的二重性及其治理——论涂尔干的思想变化与内在困境》的发言。他从人性的二重性的出发,考察了涂尔干思想中前后高度不一致的个人性与社会性。涂尔干的思想并非发生了断裂式的转变,只是在晚期的思考中把原始宗教中的神圣与世俗的二元框架简单地嫁接到了现代社会的分析中,陷入逻辑困境而造成了这意外的后果。作为涂尔干的社会学基础,人性的二重性是进一步理解其思想脉络的新的重要途径。

第四单元

会议的第四单元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教授主持。五位发言人进一步将涂尔干思想中的“社会团结”、“社会事实”、“社会恶”等重要理论议题放置在比较研究的语境中加以反思和深化。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李鸿教授作了题为《涂尔干社会理论再思考:个人幸福与社会团结关系的新建构》的发言。涂尔干思想中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下的个人幸福逻辑来自于对西方社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环境的清醒认识。她呼吁关注涂尔干对于个人幸福的思考,应当在社会联结和社会团结的社会理论逻辑中寻找个人幸福提升的基点。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徐祥运教授以及蔡振东博士作了题为《涂尔干与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比较》的发言。他们以比较的视野分析了涂尔干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差异与共识。两者具有相似的逻辑起点和理论视角,但在认识论、方法论、教育属性观、教育功能观等方面有着颇为不同的见解。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黄锐副教授作了题为《再识涂尔干的社会观》的发言。他从涂尔干社会理论中实证主义和康德主义之间的内在张力出发,试图回答在涂尔干的社会观中为什么社会不仅超越于个体存在,又存在于个体之中。在总体性转型的时代,社会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如何确保道德规范作用的发挥,又如何保证个体的自由,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刘拥华副教授作了题为《迈向“社会恶”(social evil)的社会分析:涂尔干的遗产》的发言。通过进一步挖掘涂尔干思想与社会恶的内在关联,他对涂尔干思想中有关于“恶”的位置和涵义变化认识进行了梳理。对恶的政治哲学式的解读相区别,涂尔干所定义的恶并非源于社会、由社会造成,社会不是恶的来源,恰恰相反,恶就是对社会团结和凝集力的撕裂、对社会的折磨、对社会的疏远,它就内在于社会当中。这即是说,社会恶就是对社会关联的破坏和阻碍。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卢崴诩副教授作了题为《社会事实、专业权威、处世智慧》的发言。他重新回到涂尔干“社会事实”的概念,剖析了涂尔干思想与中国社会学者科学优势、社会工程学中的知识权威之间的内在思想关联。涂尔干的方法论思想使日常生活和常识难以获得社会学的青睐。

第五单元

会议的第五单元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昱教授主持,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郑莉教授评议。五位发言人围绕涂尔干思想中神圣论述、宗教假设、自我认同、社会失范等议题,进一步拓展了涂尔干思想在跨国语境中的理论和经验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李向平教授作了题为《涂尔干“神圣”论述与中国宗教社会学话语体系》的发言。涂尔干对于宗教的论述特别强调了宗教信仰的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李向平教授基于对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的“神圣”论述的梳理,进一步将涂尔干的宗教思想对话中华文化的信仰结构。以儒、释、道及其民间信仰作为中华文化主要内容的神圣信奉关系,决定了中华文化“神”与“圣”的两大信仰层面,进而分别呈现为宗教信仰的自然属性与神圣属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公共性与私人性、民间社会与精英文化、敬神与渎神、国家神圣与私人神圣等层面的巨大张力。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黄玉琴副教授作了题为《上海“海归教会”发展过程中的“神圣”与“凡俗”》的发言。涂尔干将宗教的本质界定为“神圣”和“凡俗”领域的分离和对立,而在海归教会中则出现了两者的纠缠。基于在德国、英国的华人基督徒社区以及上海的“海归教会”中展开的研究,她分析了上海的“海归教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宗教元素世俗化以及如何将世俗力量神圣化。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讲师陈赟博士作了题为《象征过程、世间宗教与社会整合:弗里德曼中国民间宗教假设的涂尔干式解释》的发言。她回归涂尔干对宗教与社会动态关系的解释来分析弗里德曼假设。弗里德曼认为尽管中国宗教在现象上或如韦伯所言是一群功能性神明的杂乱集合,实则体现着关于社会观念及构成的一系列支配性原则。涂尔干则聚焦于宗教作为象征体系和象征过程对于上述核心议题的解释,强调了宗教为世俗过程提供模式。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杨君博士作了题为《现代人的自我认同何以可能?贝克与涂尔干的个体化理论比较》的发言。他以贝克和涂尔干的个体化理论为切入点来讨论现代人的自我认同如何可能的问题。个体化是贝克与涂尔干思想的理论联结,涂尔干的问题和贝克的问题带来了两种不同的个体化提问和解释路径。二者都强带了道德对于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性。不同的是,涂尔干更加强调社会对于个人的作用,而贝克则更加关注个人自反性重塑世界精神的重要性。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静博士作了题为《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指导下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她重新梳理了涂尔干有关于道德规范与社会失范之间的内在关联。涂尔干主张在社会学理论框架下通过道德教育来重塑法国公民价值体系,并提出道德教育的三个要素: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主精神。这一理论研究对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重返涂尔干的思想传统及其当代影响,反思超越涂尔干思想的知识新发展。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会议以学术交流为导向,共聚一堂研讨涂尔干的思想遗产,让大家感觉收获良多。从社会观到空间观、从自杀理论到社会团结理论、从实体论到建构论、从知识社会学到道德社会学、从社会理论到研究方法,涂尔干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且表现出内在的理论变化,在知识的传承中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研讨涂尔干,应当把涂尔干的思想和理论放在西学东渐的知识互动背景下来看待,应当把涂尔干放到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学科发展进程中来看待。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最后做总结发言。从目前涂尔干研究的发展来看,仍然有许多概念和理论工具具有进一步挖掘和发展的空间。不可否认,涂尔干的思想在跨越百年的时间里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有待更多学者的加入,在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中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和本土知识的建设。

(撰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吴越菲)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