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泰山石刻十宗最 (岱宗坊

(岱宗坊

2024-06-19 0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山东旅游〗泰山石刻简介:

泰山是一部石头的大书,是天然的书法展览馆。泰山上摩崖碑刻星罗棋布,自秦至今,可以认读的石刻有1800余处。泰山石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高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刻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石刻分为碑刻和崖刻两种形式,碑刻主要集中在岱庙,崖刻则多分布于登山东路即红门路和岱顶。这一山的石书,既有千言大观,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帝王御笔,也有平民狂书;既有万丈摩崖,也有盈尺小碣;既有精雕细磨的龟碑,也有粗犷急就的凿字;大字如斗,小字如蝇;真草隶篆,代不绝书;琳琅满目,瑰丽多姿。一座朴素自然的泰山,被这一山的石书装点得斯文典雅,蔚为壮观!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秦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群臣东封泰山,登封礼毕,遂在岱顶立石颂德;继始皇帝之后,秦二世又于公元前209年东巡,并在始皇刻石上加刻诏书。前后碑文共计222字,为丞相李斯篆书,风格严肃浑穆,平稳端庄;字体工整匀称,修长婉转,此案他圆健似铁;结构左右对称,疏密适宜;笔画横平竖直,外拙内巧。历经2200多年的沧桑磨难,现仅剩二世诏书中的十个残字,成为研究中国汉字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衡方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刻碑书法为体丰骨壮的隶书,笔画端正稳重,仪态淳厚朴茂。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说它“方古中有倔强之气”。因此书法史家把它看成是“北魏洛阳书风之源”、“开颜真卿正书之渐”,是中国书法史上古拙刚渐书风的开创者之一。 《张迁碑》刻于汉灵帝中平三年,即公元186年,明代在东阿县境内被人发现,1965年移存岱庙。此碑自明代出土以来,素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动,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源,是汉隶的代表作。书法家认为他“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是中国书法史上飘逸灵动书风的源头之一。 经石峪:经石峪群山环抱,在一片宽广的石坪上洋洋洒洒镌刻着北齐人所书的《金刚经》。刻经原有2799字,历经千年风雨剥蚀,今存1069字。字径50厘米,字体以隶书为主,兼有篆、行、楷、草意韵,结构大度,神态安闲,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金刚经》刻石因未著录书者,到底出自何人手笔,历来多有争议。今对照邹城铁山摩崖和东平二洪顶刻石,断定为北齐僧人安道壹所书。 经石峪北侧另有“枕流漱石”、“冷然清韵”、“曝经石”等题刻,其中“曝经石”为目前泰山大字之魁。西侧有巨石如劈,称“试剑石”,上刻明兵部侍郎万恭书刻的“高山流水亭记”,“高山流水亭”就在经石峪西南路侧,上书楹联“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古文”。 唐摩崖:碧霞祠南北,壁立如削,题刻遍布,洋洋大观,人称“大观峰”。大观峰上最负盛名的刻石是唐《纪泰山铭》。 《纪泰山铭》为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封禅泰山时亲笔撰书,次年九月刻制完成。摩崖高13.3米,宽5.3米,额高1.3米,连同题额共1000个字。刻文颂扬了泰山的威严,考证了封禅的始因,炫耀大唐帝国的太平盛世,显示了李隆基为“苍生祈福”的抱负。通篇隶书,字字贴金,文词雅驯,书法遒劲婉润,端庄雄浑,前人评价:“盖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者”。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一天门坊,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李树德重建,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孔子登临处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状元罗洪先题额并联:“秦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联语于1967年被凿毁。坊西立清嘉庆初年泰安知府撰书《泰山种柏树记碑》。

此碑在红门宫南盘路西侧,为明万历年间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等登泰山时所书。泰山为古代帝王封禅之所,向有“五岳独尊”之称,故这里题为“第一山”。

“孔子登临处”在红门下,字刻在石坊上。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相传孔子曾从此处登临泰山,并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叹。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天阶坊,明嘉靖年间建,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高应芳题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

高山流水亭记摩崖碑

此石刻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铭文刻在经石峪西侧崖壁上。崖壁高5米,宽8.7米,稍加磨砻。铭文32行,满行15字,凡刻450字,字径12厘米,正书,刻辞雅丽,意境契合,书法浑厚古朴,与经字相映成趣,为明刻中之佳作,刻辞旁原有“高山流水亭”一座,为保护经字,1965年将亭址改为河道,遂移亭于原址西南约50米处。铭文保存尚好,无一残缺。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经石峪的刻石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据最新调查仅剩1020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清人的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经刻现存1067个字,无年款和书刻者,学者多疑为北齐人所书。经刻结体宏阔自然,富于变化,书艺之高、字体之大、规模之巨,世所罕见。《书法津梁》称其为“大字鼻祖”,康有为誉之为“榜书第一”。

-------石坪东北原有明人刻《大学》,俗称大学圣经。万历年间都御史李邦珍在东侧巨石上大书"经正",并有注语,劝人弃释归儒。《大学》经刻于清康熙年间毁。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

“天衢”在东西桥北路旁。语出《文心雕龙.时序》:“取飞龙于天衢”。这里用以形容泰山之高。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缪玉瓒等七人题。

---------------------------

“万笏朝天”在柏洞南盘路西侧崖壁。笏,笏板。为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此处怪石嶙峋,突兀穿天,峻峭如笏,题曰“万笏朝天”。历下萧国铭书。

-----------------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

“柏洞”在四槐树南路迎面石壁上。此处盘路两旁,古柏参天,枝叶如盖,森阴蔽日,形成一条苍翠的林荫山道,盛夏来此,顿觉凉气袭人,暑热尽消。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济南张珍题。

----

此刻石在斗母宫南路西石崖上。历下刘廷桂书。“虫二”为拆字游戏,即风月二字各拆去边框,隐喻风月无边之意。风月,谓清风明月,极言此处景色秀丽,广阔无边。印象中在西湖中亦见此二字石刻。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

“峰回路转”在回马岭上盘路东侧,历邑刁文元书。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题刻处盘道向西忽又折而向东,回环曲折,路随峰转,成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故题。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

泰山石刻 :游览泰山,我惊讶和赞叹于那无处不在的石刻,陶醉在它们所营造出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泰山不险不秀,却冠盖五岳,石刻文化是它独特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泰山是一座文化之山,我到这里来就是进行文化的朝拜。从清晨我从红门开始直到玉皇顶的登山途中,走在泰山的石阶上,左顾右盼,一路的石刻碑林,把几千年的历史散布在自然风光之中,让人目不暇接。这一山的石书,沉淀着厚厚的中华历史。我所见到的,还只是泰山1696处石刻的一小部分,然而,从这一小部分中,就能管窥泰山文化之悠久和深厚,就能初步领略这座文化之山的丰富内涵。   这些石刻,或见景生情,或抒怀题咏,或托物咏志,或题景留名,或赞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颂幽奥旖旎之秀。无论是文人墨客对秀山丽水的吟唱,还是平民百姓的朝山之愿,都把自然之美融合在石刻艺术之中,成为连结游人与自然山水的纽带。如“泉清自洁”、“既雨睛亦佳”,“河山元脉”,颂的是景,“霖雨苍生”、“兴国咸宁”讲的是愿,“冠盖五岳”“天下第一名山”“仰止”等,则是怀揣着无法谦虚的骄傲,一副傲然之态,普天这下,恐怕也有只有泰山敢有这样的石刻,只有泰山才配有这样的石刻! ----------------------

这些石刻,或为帝王御笔,或出自名流之手,为了禅地封天,古代帝皇频频叩拜泰山。一代天骄走了,一朝君主又来了,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隐躲在桃源深处的子民们可能“不知有秦”,藏于深处的大山也许“不知有汉”,然而,泰山却总在第一时间内看到朝代的更迭,或冷或热地迎来君王们或真情或假意的朝拜,然后,在它最显眼的一块山石上,留下这一痕迹。始皇帝来了,留下了几处篆刻;乾隆帝来了,先后11次的登临和100余处的题留诗刻,表明这位帝王对泰山已是有些痴迷。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来了,他首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御制《纪泰山铭》,书刻于极顶大观峰。1000余字漂亮的唐隶,典雅的文辞,遒劲的书法,可谓“若鸾飞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泱泱盛唐风格一览无遗。铭曰:“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爱革随政;奄有万邦,罄天张宇,尽地开封……”从赫赫高祖数起,大颂李唐王朝的功德。一副胜利者志得意满之色。古时印刷业和传媒均不发达,这也算是形象广告宣传吧? ----------

这些石刻,既有千言大观,也有一字之惊,既有万丈摩崖,也有盈尺小碣;既有精雕细磨的龟牌,也有粗犷急就的凿石。大字如斗,小字如蝇;我仿佛走在一处天然的巨大的书法展览馆内,真草隶篆,龙飞凤舞,或遒劲刚健,或丰润浑厚,或壮观宏阔,或古劲深雄,中国的书法史上所有的书体在这里都能找到,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与泰山就这样融为了一体,成为一首首凝固的音乐。在泰山坚硬的花岗岩上题刻,要付出多少心血、汗水,甚至宝贵生命?无法想象那些险峻处每一锤的艰难,每一横一竖需要多少心血,那辉煌的大字后,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双手为之磨破,而今,斯人逝去,留下的,是血染的大字,千古流传。     这些石刻,上自嬴秦,下迄当代,代代相继,佳作纷呈,成为登山途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是我在登山过程中无声相伴的导游。在每一处够不着的石刻处,我常长久驻立,让目光在横竖撇捺之间行走,在每一处能够得着的石刻处,我常忍不住伸出手来,抚摸那深陷的字迹,这些字在我的感触中已不再冰冷,从中,我仿佛看见龙辇浩浩荡荡地驶出深宫,看见激荡奔涌的滔滔长江黄河之水,看见金戈铁马血洒疆场看见风花雪月漠北江南……天下所有的意象,似乎都聚在这石刻之上,成为中华五千年的屹立不动的缩影。我又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看画卷,却又象是在零零乱乱翻动着一卷历史稿本。历代的遗迹更象奇花异草一样,到处点缀着这座名山。一恍惚,我觉得中国历史的影子仿佛从我眼前飘忽而过。我无法抓住这一闪而过的影子,就象我无法带走这一点一片的石刻。   有人说,我们的民族是在石头上书写历史的,我想:如果没有登山盘道两旁几乎步步可见的刻石文化,泰山的文化氛围就会大打折扣,泰山也就与普通大山没有了区别。石刻文化是一种自然与文化结合最为直观的形式。它使本来毫无生气的石头有了灵气,它又物化了精神,把人们对自然产生的美感表达出来并传诸他人。泰山之所以成为‘五岳独尊’,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许就是体现在这些石刻之上。   恍惚中,我仿佛看见无数泰山石刻,在空中上下飞舞而来,竖成一排排,展现在我眼前。我忽然明白了,阅读他们就是阅读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精彩的局部。这充盈于天地之间千百年的书页,所寄托着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就是不朽的民族之魂啊!

----------------

【晒游记】山东纪行 之 登泰山看刻石(游记) 泰山,在中国文化名山之中,他享有至尊之位。记得一次同学聚会,山东的同学不无自豪地说起泰山。让我这个从没见识过高山的人不由向往。 我们的泰山之行从济南出发,坐火车一个小时许就到了泰山脚下的泰安市。泰安,喜欢吃鱼的我对这两个字很熟悉。有一道菜就叫“泰安鱼”。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系。 来到泰山脚下,还没进山门,就看到了大量的碑刻。说实话我真有些激动的。泰山的刻石是很有名的,我此行的一个主要的目的不就是考察山东书法么?  在泰山,刻石真的是让人目不暇接。山路两旁的石壁上,几乎都刻得满满的。是啊,谁不想在这号称“五岳至尊”的名山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字迹供后来人瞻仰啊? 可是,这泰山的石壁,就如同历史是为胜利者写的一样,也不是为普通的人留的,除非你爱好“到此一游”的题词。在沿途的石壁上,我就看到很多被铲去姓名的刻石。这些,“无名氏”的书法,还算幸运的。有不少刻石全文都被铲去,只留下铁钎的印迹,有的新去不久,钎痕如新;有的已长上了陈年的青苔了;还有的,被铲去,磨平,刻上了别人的题词。被铲去的是谁?为什么被铲去?我无法回答,但我相信,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是因为书法不好有碍观瞻而被去掉的。而今天留在石壁上的字迹,真能千古流传么?谁能保证这些刻石,不会再后来的时日中,再被别人铲出?!保不准那些躲在暗处的“到此一游”,却能留给时间和风雨。 到泰山,没有看经石峪的金刚经,就不算看了泰山刻石。于是又去了经石峪。 泰山的刻石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正大”。大多数的刻石都写得正大厚实,有堂皇的庙堂气象,很少有扭捏作态的所谓书法作品的。可能这与泰山的至尊地位有关吧。在众多的刻石中,有两件不大的刻石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件是“风月无边”,作者去掉了风月的外边,实际写的就是虫字上有一撇的一个字和二字。初看无从释读,当知道写的是风月时,真会对古人的俏皮和幽默折服。另一件,到现在我也没弄懂,此件看来写了一个字,但又不可认,像画,又不知画的啥。只觉得像是一个根雕,又像一个松鼠。很是奇怪! 在这众多的刻石书法中,最受人追捧的可算是玉皇顶上的“五岳独尊”,在它前面留影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其实人们看重的可能并不是他的书法,而是看上了这独尊的说辞吧。 晒晒我的图片: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岱宗坊-中天门的石碑刻)泰山石刻集锦【3】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