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与登录界面的设计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注册页面设计思想 注册与登录界面的设计思考

注册与登录界面的设计思考

#注册与登录界面的设计思考|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此试图分析,在注册场景下,用户和产品两个维度上的需求如下。

用户需求:

1)进入应用;

2)获得应用完整功能(评论、点赞、收藏等)。

产品需求:

1)获取、验证用户的账号与密码信息;

2)获取用户个人信息、联系方式;

3)告知用户协议;

4)订阅邮件。

首先总体上我们可以发现,用户与产品在注册场景下存在需求冲突。用户对于注册界面的需求非常简单明确,就是为了快速进入应用或者获取完整功能。不会有用户想要主动阅读成百上千字的用户协议,也不太愿意主动提供个人信息或是订阅邮件。因此,产品角度的第 (2)(3)(4)需求在注册场景中,都是对用户体验的破坏。所以,尽量避免产品需求对用户体验的破环,更多地给予用户情感安慰,这是设计注册界面的大原则。

2. 默认注册还是登录?

豆瓣默认是登录,Airbnb 默认是注册,而锤子的系列软件将注册与登录按纽都并列在下面,不做默认。

考虑到目前 App 普遍采取的「长久性登录」策略,默认为「注册」也不失为一个具有概率意义的选择。毕竟大家都通常只会在换机、重置系统、登录失效、主动退出这些低频时刻来登录。但其实这个问题,没有通行的做法,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每个产品根据各自定位和情况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说,约 8 亿用户量的国民级社交应用 QQ,绝大多数场景下都已经没有了「注册账号」这一需求,默认为「登录」操作,同时将「注册」入口极大弱化是比较合适的。而定位于垂直领域的社交应用脉脉,目前拥有约3000 万用户量,目标用户群体中仍然有非常大的潜在用户量增长空间。因此,第一次进入脉脉,在并列给出注册和登录入口的同时,默认引导用户进行「注册」操作。

想到这一步,笔者突然想到,如果是同一产品面对不同市场,注册登录会不会有针对性的侧重点呢?比如说,instagram 在海外用户基数庞大,而在大陆则较为小众,会不会出现海外区 ins 默认为登录,国区 ins 默认为注册呢?笔者特意找到身处海外验证,遗憾的是,两者除了语言的变化之外,并没有其他不同。

其实,默认注册还是登录并不重要,无论做何种默认都无法完全避免用户的误操作,即在登录界面填写注册信息,或者反之。那么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首先,不要急于让用户填写登录/注册表单,可以先让用户确认选择。

其次,可以在文字和样式上对二者进行比较显著的区分。文字方面,英文语境下,Sign up 与 Sign in 容易产生混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用 Sign up / Log in,或者 Register / Sign in 等方案。

用词混淆的情况,中文语境下情况会好一些,「登录」与「注册」天然具有区分度,但是仍然可以在文字样式上设定足够的差异,给以足够的提示,引导用户进行正确操作。

此外,可以输入信息后及时反馈,避免全部表单填写完毕再给出反馈。(没找到比较合适的案例,自己动手做了一个...)

其实不管怎么避免,用户依然有将登录与注册弄混淆的可能。关键在于,在用户在错误的界面花费了时间与精力填写信息之后,如何降低用户的纠错成本,也就是说:如何解决「登录」与「注册」两种界面切换时,发生的数据丢失。相比较在注册页面粗暴地告诉用户「这个手机号已注册」,更好的解决方案可以是「询问用户是否需要登录,并在登录界面自动转填已填写的信息」,确保用户即使犯错了,也可以辅助其跳往正确的目标,这能大大减轻用户的犯错成本,也可以给人一种产品很「聪明」的印象。

或者,不给用户犯错的机会,弱化「登录」和「注册」,只给出一个「登录身份」的输入框,附带一个「下一步」的按纽。后台验证用户输入的「登录身份」,来判定是登录还是注册。

3. 邮箱注册必须验证通过?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产品应在用户注册后自动登录。而不是通过验证后,再次由用户登录。因此,可以将验证放置在注册完成之后的某个时刻,利用虚拟奖励、功能限制、安全恐吓等方式激发用户去完成验证。

长久以来,为了避免用户注册时输入了错误密码,要求用户输入两次密码也是一种惯例。然而事实上,「注册时输入错误密码」与「忘记密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输入错误密码」并非十分严重的错误。此外,用户容易输错密码的原因是密码通常隐藏显示,而加入「显示密码」选项,也能从根本上更好地防止输入错误。

网页端常常使用「输入两次登录身份」的方法,来避免登录信息的输入错误,但是面对移动设备的输入压力,确认两次「登录身份」的做法并不友善。但是,如果不及时确认登录身份正确的话,在「注册后立即自动登录」的大前提下,「输入错误登录身份」会带来不可逆的后果。一旦在注册时填写错误登录身份,在账户验证期限内无法验证账户,轻则需要重新注册,重则丢失在验证期内产生的所有用户数据。

进一步思考,抛开问题看本质,验证的本质是确认「登录身份」是正确的,可联络的。从这个角度看,验证账户更像是一种事后的纠错机制,而并不能避免用户犯错。那么,怎么降低用户犯错的可能性呢?

可能的解决方案有:

增加注册确认界面,降低确认成本。放大「登录身份」信息,让用户无法忽视,并只需点击即可确认。

账户未验证时,允许用户修改一次登录身份,并要求输入两次登录信息,在前端验证一致性。

增加注册确认界面,降低确认成本。放大「登录身份」信息,让用户无法忽视,并只需点击即可确认。

账户未验证时,允许用户修改一次登录身份,并要求输入两次登录信息,在前端验证一致性。

4. 手机登录与第三方注册

手机 + 验证码登录与第三方登录是目前 App 最为流行的做法,免去了注册过程,改变了账户密码的登录方式。WhatsApp 是最早将手机号码和账户绑定在一起的 App 之一。通过手机号码一键注册/登录是 WhatsApp 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其创始人 Jan Koum 曾经说到: 「有过传统通讯 app 的痛苦体验,再看看如此简洁的界面,你就明白我们的初衷了。只需要短信就能解决的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呢?」

此外,对于产品而言,通过第三方登录,产品还可以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甚至是好友关系。

5. iOS 11 带来的新登录方式

iOS 11 为 iCloud 钥匙串进行升级,在原本 Safari 保存和自动填写密码的基础上,也为 App 提供此项功能。在需要帐号密码的页面输入时,系统键盘会显示 🔑 符号,通过 Touch ID 验证后会自动填入,同时该功能还支持匹配提醒,优先为你显示和该应用有关的密码信息,非常方便。如果你完全生活在苹果的生态中,那么你可以使用这一功能来替代 1Password 和 LastPass。

1Password 等密码工具在 iOS 11 也有了更大的可能性,现在可以直接在注册登录表单中调用了。

6. 为什么需要注册?

跳出「如何设计」的思维框架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设计」,不难发现,其实从用户的角度而言,注册登录更像是「为了正常使用产品,而不得不做的一个步骤」。尤其在接触一款新产品时,注册流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用户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是否所有产品都需要注册,才能使用或是正常使用呢?

登录才能使用的产品,需要采用「立即注册」的方式,最典型的例如社交应用

不需要登录也能开始使用的产品(如浏览内容),可采用「稍后注册」的方式

登录才能使用的产品,需要采用「立即注册」的方式,最典型的例如社交应用

不需要登录也能开始使用的产品(如浏览内容),可采用「稍后注册」的方式

首先是内容为主的产品:比如微博,知乎,站酷等,无需注册登录便可以浏览,但是回复、收藏、发帖这类操作必须注册或者登录账号;再其次是有同步和备份需求、有用户数据沉淀的工具类产品,比如记事、记账、todo、日历等等。

不过,其实利用苹果的 iCloud Drive 同步功能,大多数工具类应用也可以避免注册登录操作。当然前提是完全生活在苹果的生态中。

无需注册就能正常使用的产品,尽量不要要求用户注册。

无需注册就能正常使用的产品,尽量不要要求用户注册。

比如大部分纯粹的工具类应用,比如时钟、计算器等。以及部分没有同步或备份需求的工具类应用,比如说便签、私密相册等。即使是便签与私密相册这类有特殊用户数据沉淀,也可采用密码(数字密码/手势密码)或是指纹识别的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避免注册程序破坏用户体验。

此外,有时候限制注册、提高注册难度这类看似对用户不友好的方式,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比如早期的知乎、Dribbble 的发帖权限采用的邀请制、还有 B 站的 up 主考试,虎扑的答题考试,这类 UGC 内容较为丰富的产品,通过提高创作权限的门槛,能有效地保证核心用户和内容的质量。同时,用户由此产生的「付出感」,也有利于其对产品及其使用权利的珍惜,进而触发「特权」的感受。

以上是针对注册与登录界面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的引申探讨。其实笔者写到一半时,发现注册登录的水特别深,除上述内容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场景与细节值得挖掘与思考。不过设计就是如此,很多看起来似乎非常基本的内容,但是背后需要大量的思考和打磨,绝非一句「好看」就算完成。设计的复杂性,也让我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说得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感谢各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