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际】法国电影简史(早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国电影起源 【小际】法国电影简史(早期)

【小际】法国电影简史(早期)

2024-03-20 23: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家好,我是小际。由于个人学业原因,我没能抽出时间录制视频跟小伙伴们分享电影史的知识。从这周开始,我会不定期的发布电影史的内容到我的专栏,一是为了巩固我自身的专业知识,二是给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开拓一下视野,三是给那些需要考电影史的小伙伴们一个答题的方向吧~

        因为电影史的内容较多,所以我专门把一些比较重点的分享给大家,像视觉暂留现象、照相术、放映术那种相对比较次要的内容就不呈现给各位啦~文章末端会有一些我个人认为比较推荐大家去看的一些UP主的视频,方便大家理解知识以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哟~

        文字内容较多,如果朋友们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希望给我指正一下哦~私信或者评论就好啦~

早期法国电影

【电影大事件】

❀电影的诞生

电影的诞生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明了“视觉暂留原理”;

1878年,法国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成功地拍摄了著名的24格跑马照片;

1894年,柯达胶卷进入市场;

之后,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相继研发出了放映机;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用“活动放映机”放映了他们所拍摄的短片,这一天成为了公认的电影诞生日。

 

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

❀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的区别:

         爱迪生的放映机“电影视镜”是一个仅能供一人观看的黑箱子,箱子内部有光源,以每秒46格的速度放映画面,其最先完成的作品如《安娜贝拉的舞蹈》、《拔牙》等。其内容大都是简单地表现舞蹈、拳击、变戏法、做游戏等等娱乐性场景;

         相反,卢米埃尔兄弟采用的是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他们首先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的封闭的人为空间束缚,迈向了开放的自然空间,他们的放映机将画面投射到白色的幕布上,以每秒16格的速度放映画面,更具备了现代电影放映的基本特点。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说:从路易·卢米埃尔的影片中人们了解到,电影可以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而不是像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那样,仅仅是一种制造动作的机器。

具体表现如下:

1、在电机功能上:

爱迪生:电力驱动,笨重不堪且仅供一个人观看的视镜;

卢米埃尔兄弟:便捷的手摇式可供集体放映和观看的拍摄放映一体机。

2、在胶片牵引上:

爱迪生:胶片首尾相接于几个小滑轮;

卢米埃尔兄弟:利用缝纫机间歇运动原理的方式牵引胶片。

3、在放映速度上:

爱迪生:1/46秒画格;

卢米埃尔兄弟:1/16秒画格,更接近1/24秒画格的正常速度。

4、在拍摄内容方面:

爱迪生:拍摄没有脱离“照相馆”的原有模式,人物是被请来为摄影机表演的,内容都是简单的表现跳舞、拳击、变戏法、做游戏等,观众只是一次次重复摄影师的“窥视”,只不过是套用了舞台剧的模式虚构的节目。

卢米埃尔兄弟:摆脱了“照相馆”封闭人为空间的束缚,走向更广阔和开放的自然空间,努力地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

❀艺术电影运动

         1906年后最先在法国兴起,主张将传统舞台剧搬上银幕的电影运动。1908年,法国拉菲特兄弟创立的 “艺术影片公司”拍摄的《吉斯公爵遇刺》,主要讲述了16世纪宗教战争时期吉斯公爵遇刺的事件,影片大获成功并开创了“艺术电影”这一类型,将经典舞台剧搬上银幕促进了电影艺术的成熟,此制作模式后来被美国、意大利等国纷纷效仿。1912年四集巨片《悲惨世界》的拍摄,使艺术电影达到全盛时期。

特点:

1.开始以一种比较严肃并称得上艺术的态度来对待电影,影片一般具有一流的剧本、导演、演员和场面,布景豪华、故事富有戏剧性。题材多为宫廷生活和权力斗争,具有成熟艺术的总体结构和气质,具备一定的心理深度。

2.但影片缺少摄影技法和电影语言的应用,缺乏视觉的表现力,“艺术电影运动”的创作倾向和原则,只是在梅里爱的银幕戏剧的基础上,使电影观念进一步完善和细致。

评价:

1.“艺术电影运动”不是对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发展,而是将“旧瓶与新酒”的关系颠倒过来,沉醉于传统美学的审美意识状态,是对于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美学观念上作出的根本否定。     

2.艺术电影运动的作品此时效仿戏剧,便从古典文学和戏剧中去寻找所谓高尚的题材来进行表现,大多是根据大仲马、巴尔扎克、斯特林堡及莎士比亚的情节剧改编后搬上银幕的。这些影片注重精心地安排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而缺少摄影技法的使用和场景转换的手段,缺乏视觉的表现力和电影语言的应用。

 

艺术影片公司

        法国早期电影史上,由拉菲特兄弟组建的电影公司。

          1907年至1908年,为了从不景气的情况中摆脱,重新将观众吸引到电影院里来,电影就必须在戏剧和文学方面去寻找高尚的题材。由此,拉菲特兄弟创立了艺术影片公司,约请了法国最有名的作家法郎士等创作新剧本,并且雇佣了有名的法兰西剧院著名演员充当演员。

         1908年,艺术影片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吉斯公爵遇刺》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吉斯公爵遇刺》标志着法国电影企业草创时期的结束。但“艺术影片公司”这一最初的成功并没有继续下去。

          由于此片的成功,百代把“艺术影片公司”出品的专映权买了下来。百代购买的艺术影片公司在成立6个月后资金已经完全耗尽。在勒·巴尔吉退出电影界之后,公司只剩下一个空名,成为一个背着有名招牌而从事一般营利事业的公司。

 

百代公司

         二十世纪初,查尔·百代一改梅里爱手工独家经营的模式,把电影制作变成一座庞大、独立、享有巨额利润的企业。他本人由当年集市上的一个流动小摊贩转眼间变为“电影王国的拿破仑”。

         百代的经营思想有:实现电影企业与金融资本的联合,垄断电影资料比如摄影机、柯达胶片、剧本、影院等,建立庞大的摄影基地,研究观众情绪并制作观众需要的影片,如:《芳托马斯》系列,聘任电影职业专家导演,造就电影明星,如:世界银幕第一位影帝马克思·林戴。

        百代在这种托拉斯思想的指引下走向电影工业的辉煌时代,直到一战爆发,百代衰落,好莱坞取而代之。

 【电影人】

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特斯·卢米埃尔

❀卢米埃尔

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他们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1895年末,他们已经拍摄和制作了100多部可以放映一分钟左右的影片。

他们的著名影片包括《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儿午餐》、《水浇园丁》等,题材多取自工作场景、家庭趣事、自然风光、街头风景等。

创作特点:

1、世界电影史上写实主义传统和纪实美学的最早尝试者。以“从实地捕获自然景象”为拍片方针,摆脱了“照相馆”封闭的人为空间束缚,真实捕捉和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即景),使电影成为“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

2、在形式上,虽然多数影片是由机位固定的单镜头拍摄而成,但他们合理安排摄影机的拍摄角度,精心设计画面构图,取得了层次丰富、运动感强烈的视觉效果。

3、为电影后期发展提供了不同表现手段和叙事形式的可能性。《水浇园丁》是最早的故事片,也是喜剧片的胚胎和原型。《代表们登陆》被视为最早的“新闻片”。《消防员》被视为最早的“纪录片”。

影史贡献:

他们以最初的创作实践和电影观念,体现了电影与生俱来的记录的本性,证明了“照相性”“逼真性”是电影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一。他们凭直觉抓住这一特性,展现出电影再现生活的能力,他们的纪实影片代表着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成为电影现实主义思潮的源头。而且,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这一点,为我们研究电影美学奠定了更为广阔的、更为科学的基础。可以说,之后美国的弗拉哈迪,苏联的维尔托夫,英国记录派,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巴赞的长镜头都继承了这种再现美学。

局限性:

他们毕竟是科学发明家,不是艺术家和娱乐制作家,更关心的是电影的照相物理本性:客观实录。他们的步伐跟不上电影迅速发展的速度,影片依旧停留在原始记录水平;同时,大部分镜头都是全景拍摄,仅仅起到了“活动的相机”的效果;他们的影片几乎没有故事情节,否定了艺术概括,没有对电影的艺术手段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乔治·梅里爱(左)

❀乔治·梅里爱(1861—1938)

         法国导演,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技术主义电影先驱者,被称为“银幕魔术师”。主要作品有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贵妇人的失踪》等。

         他早期的拍摄是模仿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1897年,他在自己的庄园建设了摄影场之后,才开始注意到特技摄影,并逐渐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在1899年拍摄的《灰姑娘》中,他创造性地用了“停机再拍”技术;1902年拍摄的《印度橡皮头》中,首次使用了分裂银幕工艺;此外他创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

         除了在电影技法上的贡献以外,梅里爱为自己建立的蒙特路易摄影场规模更大,设计更精巧,并出现了电影摄影棚和厂房式的作业的雏形;梅里爱根据自己事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创立了“明星电影公司”,集制片和发行于一身,定期举办影片发行首映式,还召集发行商们观看,制作宣传海报,明星公司所在地歌剧院街被时人称为“世界电影中心”。

 

创作特点或贡献

1.在电影美学方面:代表了电影表现美学,将戏剧传统引入电影,使用舞台演员、布景等手段,形成了“银幕即戏剧”的美学观念。他是较早从艺术角度探索电影的先驱,擅长拍摄神话片和科幻片,把电影引向了大众喜爱的娱乐演出,是“故事影片”的奠基人。

2.在电影技术方面:开创了电影的技术主义道路,为电影独特的表现形式作出贡献。发明创造了“二次曝光”“多次曝光”等特技、“叠印”“淡入淡出”“溶入溶出”等组接手段,特别是“停机再拍”手法,扩大了电影的表现力,因此梅里爱又被称作“银幕魔术师”。

3.在电影工业方面:初步确定了电影的制作模式。梅里爱创立了世界第一个摄影棚,创建了最早的制片厂观念,设计了一整套复杂的机械装置,几乎涉及电影制作的全过程。梅里爱还是电影发行业的创始人,创办了兼制作与发行于一体的“明星电影公司”,建立了最早的电影宣传。

4.将电影引向叙事。他开始了电影叙事,成为今天影响最大的“故事影片”的先驱和奠基人,是第一位真正的叙事电影艺术家。他的影片有一定长度,能放映十几分钟,叙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系统地将绝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及景或幕的划分等等,应用到电影上来。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实现了电影的一些基本技法,确定了每本叙事的基本长度。

局限性:

        梅里爱的电影观念仍停留在戏剧美学传统上,摄影机是固定的“乐队指挥观点”,银幕等于舞台,画面缺乏运动感和景别的变化,演员也保持着舞台表演的意识。他的创作没有离开封闭的摄影棚,几乎把电影特技当成了电影本身。根本在于他始终没有意识到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表现形式、制作模式等方面的独立性。一战后,梅里爱传统的手工作坊制片模式也被大工业生产所淘汰,彻底破产。

 

停机再拍

         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偶然获得的摄影技法,方法是固定摄像机的机位、机身和景别,开始拍摄一段时间后再停机,对被摄物体进行位置调整或数量增减,再开机拍摄,最后的画面效果是物体一件件增多或减少,或物体的出现、消失与位移。梅里爱在1896年用这种技法拍摄了他第一部魔幻片《贵妇人的失踪》。

 

❀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比较

他们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倾向和风格:

卢米埃尔:

1.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他的口号是“再现生活”;

2.力求引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

3.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

4.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

5.电影纪录片的先驱者。

梅里爱:

1.电影能够创造艺术,“银幕即舞台”可以改变生活

2.处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湎于幻想,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

3.表现“银幕戏剧”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

4.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

5.电影故事片的先驱者。

补充拓展视频:

1.马丁·斯科塞斯曾于2011年拍摄了一部致敬梅里爱的电影《雨果》,强烈推荐!

2.卢米埃尔兄弟短片集,包括《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每个电影才几十秒,你跟我说没时间看?咬你信不信。

3.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

4.乔治·梅里爱的《太空旅行记》,我相信没几个小伙伴看过~嘻嘻

5.电影速成课系列之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

6.早期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拓展知识面

  

感谢你能看到这里呀,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用,来波三连支持一下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