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国师范高等学校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

2024-06-02 0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节 法国教育改革动向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置身于世纪的交汇点上,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政治、 经济、 科技、 社会的众多挑战。 而就教育系统本身看,种种问题与矛盾的存在成为推动法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

  1.教育质量、效益不高

  法国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是随着二战后教育机会的增加和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而逐渐显现的。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学业失败、留级和淘汰现象十分严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法国教育数量发展迅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质量,及至20世纪80年代,学生学业失败日趋严重,成为严重困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一个棘手问题。 根据法国教育部的统计, 20世纪70至80年代,法国中小学各年级的平均留级率历年均在10%以上,有的年级的留级率高达17%,留过级的小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40%。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业失败现象十分惊人,特别是大学第一阶段,淘汰率随专业不同在30~60%之间。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法国二战后的教育制度虽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入学机会,但却没能提供平等的学业成功机会。许多学生,特别是出身于不利社会职业层家庭的学生, 常常受社会、 文化、 心理、环境、 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学业失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教育界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行各种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一些研究和实验的成果开始变为改革的措施而出台,如个别辅导,按学生学科成绩进行学科分组教学,在处境不利地区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设置大学第一年的方向指导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学业失败现象。但是尽管如此, 学业失败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被戏称为“法国特色”、“拿破仑遗产”的留级和淘汰依然是20世纪90年代法国教育面临的突出难题。而留级、淘汰、学业失败不仅危及教育的质量,而且降低了教育的效益。因此,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所有青少年学业成功,便成为20世纪9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目标。

  2.师范教育规格偏低,教师数量不足   法国师范教育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第一所培养初等教育教师的师范学校建立于19世纪初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其后法国各级教师的培养制度不断健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法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法国师范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与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法国师范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规格偏低,并与中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严重隔离。法国中等教育教师主要由大学和高等师范学校培养。而承担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初等教育教师长时期以来一直由师范学校培养。二战之前,师范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机构,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二战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师范学校的招生对象和学制发生了多次调整。1946年,师范学校开始招收两类学生:对于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前三年为普通教育,准备高中毕业会考,后一年为职业准备;对于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学制1年,直接进行职业培训。 1969年, 师范学校改为只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从此,师范学校由以普通教育为主的中等教育机构变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中学后教育机构。1979年,师范学校学制再次延长,改为3年制,学生毕业时除获教学能力证书外还获大学第一阶段学习文凭。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进一步提高初等教师的培养规格,法国决定从1986年开始,师范学校只招收持有大学第一阶段学习文凭者,学制2年,主要进行职业培训。法国师范学校在二战后40年中的变革集中在三方面,即逐步提高初等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加强他们的职前职业培训;努力使大学介入培训。尽管如此,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法国初等教育教师培养规格仍然偏低,并与中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严重隔离。法国教师培养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数量不足。二战后法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不断贬值之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教师职业已经大大失去了对青年的吸引力,其结果是教师来源严重匮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逐年提高教师特别是处境最不佳的初等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大学里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津贴等。这些措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教师短缺得到局部缓解。但总体上讲这些措施的力度远远不够,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师资来源问题。 因为根据1989年“教育方针法”附加报告的统计,1989年至1993年,国家平均每年需招聘初等教育教师1万名,中学教师1.3万名。 1994年至1999年,平均每年需招聘上述两类教师各1.2万名和1.5万名。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教育部每年均无法完成预定的招聘计划,教师数量上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因此,以1989年教育方针法中有关师范教育改革的条款为指导,对师范教育进行进一步改革,成为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第三个重点。

  二、改革措施   1.初等教育改革

  1985年法国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小学教学大纲,并从该年秋季开学起实施。新大纲规定小学均开设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史地、公民教育、艺术教育、体育7门课程,废止白1969年开始实施的课时三分制教学计划,恢复传统的分科教学,以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   19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其主要内容是:   (1) 取消留级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即将初等教育分为准备学习阶段(2~5岁)、基础学习阶段(5~8岁) 和巩固加深阶段(8~11岁)。   (2) 调整课程设置,把小学的7门课程分为3组。第一组包括法语、史地、公民教育,第二组包括数学、科学与技术,第三组包括艺术、体育。   (3) 在同班或同年级中建立学科同质小组。即学校允许学生某一学科的进度快些或慢些或暂时落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具有相同兴趣和学习节奏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   (4) 重新安排学年,调整学习节奏,使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5) 推进阅读计划。   (6) 增设外语。      2.中等教育改革

  20世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在中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 改革初中。

  ①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现代化。1985年法国教育部公布了初中新教学大纲,新大纲的特点是:第一加强法语教学,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书写能力;第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安排初中各年级数学的深度和进度,加强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加强外语教学,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第二外语,以适应欧共体统一市场的需要; 第四独立开设公民教育课, 加强道德教育;第五设置必修的综合技术课,使每个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时都受过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教育。   ②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法国教育部强调,艺术教育要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条件,扩展其文化修养和知识,通过激发学中的灵感和启迪他们的智力,达到使其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③建立“教育优先区”。即在辍学现象严重的地区发动社会与学校合作,帮助家庭条件差和功课差的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业。      (2) 改革高中。

  1991年4月, 教育部长若斯潘宣布了高中改革计划。其主要内容是:   ①重新组合各科类的设置。通过调整高中的课程设置和毕业会考中各科类分数所占的比重,把学生分为文学、科学和经济三大类,使原来各科类之间明显的等级差别被同科类内部的竞争所取代,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特别要加强科技类的普通文化课的教学。   ②增加机动课时,用于补习和指导。即在高中的前2年,让学生每周有3个小时的机动课时,用于在教师指导下按学习水平分成小组活动。落后生可以借此弥补差距,其他学生则接受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帮助。对毕业班,机动课时用于强化学生所学的专业深知识。   ③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打破旧的上下等级和平行隔断。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相互变通的渠道,使学生即使接受职业教育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能力继续完成普通高等教育各科类的学业。   此外,还提出了提高教育效率,克服高留级率问题,以及普及信息科学教育。      3.高等教育改革

  1984年法国社会党颁布了《萨瓦里法》,要创立“高等教育公共事业”,提出“全部中等教育以后的、包括大学校与继续教育,都应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开始了1968年以来又一次重大的高等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侧重点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调整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在重申“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原则之外,进一步提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现代化、职业化和民主化的原则。   所谓现代化,主要是指办学方向和方法要面向现代社会,教学内容应迅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提出要改革综合大学各阶段的教学:   (1) 加强对第一阶段学生出路的指导,开设一些职业性质课程,在第一阶段结束时发给结业文凭。   (2) 统一第三阶段学位的名称。   (3) 增设博士后阶段的课程。   (4) 在整个大学阶段增设一些新兴的跨学科专业,鼓励高等学校加强对应用学科的研究。   (5) 加强外语教学。 为了尽快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该法还鼓励高等学校之间开展自由竞争,支持他们广泛地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并加强政府对高等学校质量的审查和评估。   所谓职业化,是指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应进一步克服纯理论教学的倾向,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的教育与出路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能力。   所谓民主化,则是指进一步赋予教师、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员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其措施有:   (1) 在高等学校内部设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业与大学生活委员会,它们分别对学校的管理行使决定权、咨询权和建议权。   (2) 给予高等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3) 进一步改变高等学校招生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增加对工农出身的学生的资助。   1986年法国国民议会批准了教育部副部长德瓦凯起草的《高等教育改革法案》(又称《德瓦凯法案》),再次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以“竞争、创造性和责任感”代替“现代化、职业化和民主化”原则。鼓励学校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竞争,支持学校与个人敢于冒尖。为保证新生质量,规定高等学校可对新生进行筛选。   (2) 在高等学校自身管理方面,强调高等学校必须拥有自主权和竞争力,实现经费自主,在一定限度内自主确定学生的注册费;可颁发本校的文凭;确保教授、研究人员在高等学校中的领导地位。   (3) 恢复1984年以前的两级博士制度。这个法案直接触及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抗议与抨击,以致法国政府不得不撤消该法案,使这次改革夭折。      4.师范教育改革

  1989年公布的法国教育改革法案着重强化了师范教育,废除了现行的师范教育制度,包括师范学校和地区教育中心,对全国各地教师培训进修机构进行综合改造,使中小学教师的理论培养、现场实习、教育实验结合在一起,统一由设立在大学的教师培训学院承担。      5.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

  1988年出版了题为《教育与明天的社会:面对21世纪的挑战》的调查报告。报告提出,最紧迫的改革应在初等、中等教育和大学的第一阶段。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形式的。报告出版后引起了法国各界的广泛重视,被认为是法国教育改革的纲领。   1988年 “教育与经济高级委员会” 发表了题为《教育与经济:2000年的教育体制》的调查报告。基本内容是:   (1) 采取紧急措施、减少中学无文凭肄业现象,因此,要在幼儿学校提供个别帮助,到小学推行三年技能教育,在初中前两年设观察阶段,进一步发展初中后两年的职业教育。   (2) 在1995年以前,把每年获得最低职业教育文凭的人数从现在的38万减少到15万。 把最初职业教育BEP改造成为可以适合多行业的基础技能训练, 并到1995年逐步提高CAP的教育水平。此举可望使18岁青年在校率迅速达到80%。   (3) 现在每年只有15万中学生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到2000年应该达到每年25万人,其中,应该有10万人获得职业教育高中会考合格证书,使毕业会考合格证书获得者占毕业生人数的3/4以上。   (4) 发展大学高级技术教育,使毕业人数从现在的每年8万增加到16万。加强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定期检查课程设置是否与实际需要相结合。   (5) 提高大学第一阶段的教育质量,从中学教学大纲分科内容人手,提高学习的连续性和分科指导的准确性。到2005年,使大学毕业人数从现在的每年9万增加到19万,达到同龄青年的45%。长线的高等教育也要围绕未来五大热门职业进行,即侧重于培养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及国家公务员、商业人员、医生和教师。   (6) 发展工程技术教育,建立国际水平的工程师学院,培养高水平的工程师和高技术研究人员。   (7) 改善大学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职业培训委员会和就业指导机构,使企业对培训更有效地实行监督,使继续教育更具活力。企业同实验室合作,以投资形式取得研究成果的股份并尽快开发,建立真正的技术转让中心等。

  三、法国教育改革的评价   1.在教育的总政策上与20世纪80年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20世纪90年代法国政权发生了重大更迭。1995年5月,连续执政14年(其间有2次“左右共治”)的法国社会党在总统大选中败北,法国保卫共和国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等右翼政党联合执政。这次政权更迭对于法国教育的影响应该说是比较小的,在主要的教育政策上基本保持了连续性,没有发生太大的起伏。这说明法国社会对于当前法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目标总方针是有基本认同的。提高教育质量,抑制学业失败,加强技术职业教育,改善教师培训等,不仅受到左翼政府的重视,而且受到右翼政府的关注。当然,法国左右翼政府在教育方针政策上的不同倾向也是明显存在的。一般地说,左翼更加关注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民主化等问题,而右翼则主张自由选择与竞争。不过面对法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钳制,这些分歧没能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总方针发生太大的影响。

  2.在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注意数量与质量并重   二战后法国教育经历了一个民主化大众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法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扩展。在这一时期,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成倍地增长,教育民主化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迈得很大。与此同时对于教育的质量问题,则有所忽视。20世纪80年代,针对日益恶化的教育质量问题,“与学业失败作斗争”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目标。20世纪90年代,法国教育采取了质与量兼顾发展的战略。一方面,继续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的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把促进所有学生学业成功,教会所有孩子阅读、书写和计算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另一方面,继续重视数量的发展,2000年时将使80%的适龄青年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并保障所有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3.在教育思想上强调“将儿童置于教育系统的中心”   20世纪以来,对法国学校教育产生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或思潮有2股,即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民主化思潮。20世纪初,与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相呼应,在法国以及欧洲产生了以改革旧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主要目标的新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比,新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强调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新教育运动的许多有益的思想对法国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教育民主化思潮逐渐成为法国的主流教育思潮。在这一思潮影响下, 法国学校教育数量急剧扩充, 学校教育实现了普及化、大众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面对学校教育高度普及化后产生的各种问题,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焕发出新的活力。 1989年7月法国颁布的教育方针法附加报告明确提出“学生处于教育系统的中心”这一思想。当前,尊重儿童的个体需要,根据学生能力和水平组织不同形式的个别化教育, 建立灵活的学校教育体系, 不仅得到了教师们的广泛认同,而且正在逐渐变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

  4.困难不少,步履艰难

  法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当前钳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困难有两个。第一个困难是法国社会对教育认识上和利益上的不一致,大大增加了教育改革的难度。在法国的社会,教育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牵涉到不同阶层不同政党的不同利益。因此,制定出被公众普遍认可的改革案是十分困难的。现任的教育部长贝鲁是1993年左翼总统和右翼政府第二次共治时期上任的, 1995年5月总统大选右翼政党获胜组成新政府后继续留任。 3年来为推进教育改革,贝鲁先后组建了“未来高等教育思考小组”和“学校思考委员会”等多个专门咨询组织,以便在对法国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未来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但是无论是专门委员会的方案,还是思考小组的建议,都难以得到法国社会普遍赞同。它们不仅导致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互为相左的反响,甚至引起某些大中学生和教师工会的激烈抗议。因此,几年来贝鲁在指导法国教育改革的思想上和政策上表现的特点只能是思考有余,行动不足。可以说,法国当前教育改革处在不改不行,欲改不能的两难境地。钳制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另一困难是经费不足。法国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已经持续多年,当前仍然回转无力,故难以为教育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法国的教育投入应该说是比较高的,根据法国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1995年教育总投入为5630亿法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 每个国民平均教育费为9600法郎,中小学生生均教育费为3.38万法郎,大学生为4.52万法郎。但是既便如此,由于法国教育成本高,效益低,因此经费仍嫌不足。特别是高等教育,许多大学校舍破旧零散,设备不足,师资短缺,而大学的就学人数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人满为患现象日益加剧。为了减轻因高等教育数量发展造成的经费短缺的压力,“未来高等教育思考小组”在1995年提交给政府的改革方案中曾建议提高大学生的入学注册费,入学进行适当筛选,扩大大学自主权,将大学第一阶段交由地方管理等改革措施。但这些建议被认为是损害了学生的利益而遭到大中学生的激烈反对。总之,面对上述两大困难,法国教育改革的步履必然是十分艰难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