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大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北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名城大名

历史名城大名

2023-03-24 09: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史名城大名

大名西汉时设元城县。后把元城县之委粟里另行建制称贵乡县。

三国魏文帝时,于元城县建立阳平郡,北周时在贵乡县建立“魏州”。唐朝在魏州建立河北道,后建立大名府,曾被誉为“八府之首”。北宋在大名府设立河北路。大名县历代为县、郡、州、府、路、道和专区治所。三朝为国都,六代为陪都。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大名时曾赞叹“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大名可谓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丰富的辉煌的历史文化艺术内容。

大名在隋唐时代

隋文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使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为了节省封建国家的开支,便于政令的推行,隋朝进行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

公元586年(隋开皇6年)将魏县和元城从贵乡县分离出来,设立魏县和元城县,同时在元城县的东南部,设立马陵县。现在的大名县,在当时是贵乡县、元城县、马陵县三县并存,同属魏州。605 年(炀帝大业元年)将魏州改为武阳郡,郡治在元城县(马陵县并入元城县)。辖元城、贵乡、聊城、繁水(今南乐城西南)、顿丘(今清丰)、魏县、莘县、观城、临黄、武阳、武水、馆陶,堂邑、冠氏14县。

隋文帝及继承者隋炀帝,都比较重视水利建设。公元605至610年之间,隋炀帝为征伐高丽,征发百万民工,开通了永济渠(又称御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市),南达余杭(今杭州),长达四千余里。大运河的开凿,记录着隋炀帝的残暴,但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联系,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这条大运河,途经魏州(大名)东门外,对大名的交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大名县政府在大街乡东门口卫运河岸设立了“御凿卫运河”纪念碑。

隋末,天下大乱,农民大起义,公元618年(大业14年)隋将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杀了隋炀帝。在起义军争雄中,宇文化及奔走到魏州(今大名西南魏县)称帝,国号“许”,年号“天寿”,后来进攻博州(聊城)最终失败。

唐朝时我国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繁荣,对政权机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武德4年(公元 621年)把武阳郡改为魏州,辖元城、贵乡、昌乐、莘县、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县、冠氏、馆陶、漳阴等13县。当时州以上设总管府,辖魏、黎、澶、莘、毛五州。

贞观元年(公元 627年),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其中河北道治所在元城。辖 18 州:魏、相、卫、洺、冀、贝、赵、定、德、博、恒、邢、深、棣、营、郑等;河北道地区之大相当于现在的京、津、冀之全部,辽宁的部分,以及豫、鲁黄河以北的地区。

狄仁杰在武后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为魏州刺使,因为契丹人攻陷冀州,京都长安惊慌。武后提升狄仁杰为魏州刺使,严加备战防范,契丹不敢进犯魏州,百姓安居乐业,人们敬重狄仁杰,为其修祠堂。在元和7年(公元 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根据人民的意愿,重修祠堂并建立《大唐狄梁公祠堂碑》。碑高4.46米,宽1.46米,厚0.46 米。祠堂、碑亭、小桥、流水,原为魏州一大景观。其碑 1982年定为河北重点文物保护。

大名出了一位宰相,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贵乡(今属大名)人,在景云 2年(711 年)为京都长安吏部尚书,后转兵部尚书,朔方军大总管,官居宰相。他重视生产,繁荣经济,粮食丰收,并且文武兼备,善诗文,著有文集20卷,《全唐诗》录其 23 篇,《全唐文》录其 5 篇。

唐朝“安史之乱”后,大名为北方重镇,成为封建割据的中心。田承嗣因平乱有功,被封为魏博节度使,辖区多达7州:有魏、博(今聊城)、贝(今武城)、卫(今汲县)、相(今安阳)、洺(今河北临洺关)、磁。田承嗣在魏博加封郡王,拥有步、骑军十余万人,称为天雄军。他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拥兵自立开始独立割据、总揽辖区的军民财政大权。这些节度使把职位任意传给子孙,有的传位给部下。田承嗣在公元 778 年(大历 13 年)把节度使的职位传给其侄田悦。田悦成为魏博节度使,唐德宗封田悦为济阳郡王。田悦在公元782年称魏王,国号“魏”,改魏州为大名府,设立文武百官,继续对抗唐朝廷。

何进滔太和3 年(公元 829 年)为魏博节度使,唐文宗诏柳公权于开成5年为何进滔撰写德政碑,其碑由碑帽、碑身、碑座三块巨石组成,碑高12.34米、宽3.4米、厚1.04米,总重量为 140.3 吨。此碑到北宋时改刻为宋徽宗御制御题的“五礼记”碑。巨碑在1401年(明建文3年)漳、卫发大水时倒毁。大名县政府于1989 年5日将残碑修复,树立在大名县石刻碑廊。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大古碑,称全国第一大碑。1982年定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何弘敬(805—865),懿宗时封楚国公,他父、子三代为魏博节度使 42年,死后葬于魏州贵乡县义君乡司徒村西何氏墓群(今大名县万堤镇北),墓志铭出土后运往邯郸丛台公园碑林。其墓志正方形,边长1.95米。厚0.53米,正面文字有 3800 余字,四侧有精美浮雕、花卉、牛马、供养人等,墓志规模大,雕刻精,文字多,已超王室,逾权贵。经国务院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何弘敬慕志铭”为全国所罕见最大的墓志铭,碑的面积最大,碑的文字最多,碑的价值最大,为一级国宝。

乐彦贞公元883年(中和3年)为魏博节度使,扩建魏州城。当时魏州城分内外三层:从内向外有王城(亦名皇城、牙城),王城四面共有四个城门;中间有罗城,周长 40 里,南面有两个城门:南砖门和观音门,其余三面有三个城门,共有5个城门:外城(大城)周长80里,每面有两个城门,共有8个城门。三道城修得宏伟壮观。

公元 888 年2月,魏博镇群众公开反对并杀死乐彦贞父子,4 月罗弘信自认又经众人公推为魏博节度使,龙纪元年(889年)为父亲罗让立神道碑(其碑址在大名镇康堤口村南大堤上)。1982 年定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公元 904年(天佑元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罗弘信之子)改称天雄节度使,随之魏博镇改为天雄镇。906年(天佑 3年),罗绍威以朱全忠为帅联兵攻伐沧州,魏州附属于汴京。公元912年梁将杨师厚灭罗氏,魏博镇独立割据结束。

唐朝大名已是闻名而繁荣的城市,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魏州人口已经增至110多万人,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会。先后六姓节度使在魏州,如同独立王国,实行藩镇割据,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导致了唐朝的灭亡,而且形成了唐后的五代时期。形成军事战略中心城市,并在唐宋封建社会发展时代存在长达500 余年。

原标题:《历史名城大名—大名在隋唐时代》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