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阅读】水车:引水灌溉的农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车介绍资料 【科学阅读】水车:引水灌溉的农具

【科学阅读】水车:引水灌溉的农具

2023-07-27 03: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科学阅读】水车:引水灌溉的农具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利作为农业中最不可缺的一环,各朝政府虽致力于兴修水利工程,不论是灌溉渠道或是运河都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营建。但是这些渠道大都分布在各大农业区,至于高地或是离灌溉渠道及水源较远之地,显然是无法顾及。于是汉族劳动人民善用其智慧,发明了一种能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的运动惯性缓缓转动着辐条,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了。

汉族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中国发明了最早的水车——龙骨水车(又称“翻车”),东汉时的毕岚和三国时的马钧又对龙骨水车进行了改进。龙骨水车利用齿轮的原理,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循环的木链(即“龙骨”),由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将水刮入车槽,水沿 车槽提升至高处而流入田间,龙骨水车还可用于排除积水。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见《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张孝祥〈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展开全文

在距公元700多年前后的元代或更早,中国人也发明了一种立式水车——筒车(亦称“天车”),其样式与波斯轮相似,但却是依靠水流冲击而转动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用水力驱动的排灌机械。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多至三组,而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益。翻车打东汉三国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停滞在人力的运转。至此,利用水力和兽力以为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同时,也因转轴、竖轮、卧轮等的发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而有所贡献。另外,则有"高转筒车"的出现。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别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开发。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三阶段。元明之后,中国水车的发展便再没有多少特殊的成就了。

公元3世纪前后,波斯人发明了另一种水车——波斯轮。在直立水车的叶轮上挂有多个水桶,水车转动时轮周的水桶轮流浸入水中并相继提起,桶随轮转至上方后将水倒入输水槽。波斯轮由齿轮与水平的传动轮连接,驮马绕着圈子带动水车。

水车一物在中国农业发展中有很大贡献。它使耕地地形所受的制约大为减轻,实现丘陵地和山坡地的开发。不仅用之于旱时汲水,低处积水时也可用之以排水。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作为汉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汉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