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文地质学是王大纯编写的吗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2024-06-02 1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录 出版者的话 前言 绪言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1地球上的水 1.2自然界的水循环 1.2.1水文循环 1.2.2地质循环 1.3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1.3.1气象因素 1.3.2径流 1.4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第二章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 2.1岩石中的空隙 2.1.1孔隙 2.1.2裂隙 2.1.3溶穴 2.2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2.2.1结合水 2.2.2重力水 2.2.3毛细水 2.2.4气态水、固态水及矿物中的水 2.3与水的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2.3.1容水度 2.3.2含水量 2.3.3给水度 2.3.4持水度 2.3.5透水性 2.4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土压密 2.4.1有效应力原理 2.4.2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3.1包气带与饱水带 3.2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3.3地下水分类 3.4潜水 3.5承压水 3.6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3.7上层滞水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1重力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1达西定律 4.1.2渗透流速(V) 4.1.3水力梯度(I) 4.1.4渗透系数(K) 4.2流网 4.2.1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4.2.2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 4.3饱水粘性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第五章 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5.1毛细现象的实质 5.2毛细负压 5.3毛细上升高度与悬挂毛细水 5.4包气带水水分分布及运动 第六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6.1概述 6.2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6.2.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6.2.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6.2.3地下水中的其它成分 6.2.4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及化学成分表示式 6.3地下水的温度 6.4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6.4.1溶滤作用 6.4.2浓缩作用 6.4.3脱碳酸作用 6.4.4脱硫酸作用 6.4.5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6.4.6混合作用 6.4.7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作用 6.5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6.5.1溶滤水 6.5.2沉积水 6.5.3内生水 6.6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 6.6.1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 6.6.2地下水化学分类与图示方法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7.1地下水的补给 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7.1.2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7.1.3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7.1.4凝结水的补给 7.1.5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7.1.6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7.2地下水的排泄 7.2.1泉 7.2.2泄流 7.2.3蒸发 7.2.4蒸腾 7.3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第八章 地下水系统 8.1系统概念 8.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8.2.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8.2.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8.2.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8.3地下水含水系统 8.4地下水流动系统 8.4.1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的由来 8.4.2地下水流动系统 第九章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9.1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9.2地下水动态 9.2.1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9.2.2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9.2.3地下水天然动态类型 9.2.4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9.3地下水均衡 9.3.1均衡区与均衡期 9.3.2水均衡方程式 9.3.3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均衡 9.3.4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均衡 9.3.5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十章 孔隙水 10.1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10.2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 10.3湖积物中的地下水 10.4黄土高原的地下水 10.5孔隙含水系统实例分析 第十一章 裂隙水 11.1概述 11.2裂隙水的类型 11.2.1成岩裂隙水 11.2.2风化裂隙水 11.2.3构造裂隙水 11.3裂隙介质及其渗流 11.3.1裂隙及裂隙网络 11.3.2裂隙水流的基本特征 11.4裂隙介质的研究方法 11.4.1等效多孔介质方法 11.4.2双重介质方法 11.4.3非连续介质方法 11.5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第十二章 岩溶水 12.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12.1.1碳酸盐岩的成分与结构 12.1.2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体系 12.2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12.2.1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12.2.2地下水流动系统与岩溶发育的空间特征 12.3岩溶水的特征 12.3.1岩溶含水介质的特征 12.3.2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12.3.3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 12.4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第十三章 地下水资源 13.1作为资源的地下水 13.1.1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比较 13.1.2地下水资源概念的演变 13.2地下水资源的特征 13.2.1地下水资源的系统性 13.2.2地下水资源的可调节性 13.2.3地下水资源的可恢复性 13.3地下水资源分类及其供水意义 13.3.1地下水资源分类 13.3.2地下水储存资源及其供水意义 13.3.3地下水补给资源及其供水意义 第十四章 地下水与环境… 14.1生态环境系统的特性 14.2作为环境敏感因子的地下水 14.3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退化 14.4过量补充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退化 14.5过度开发水资源引起环境退化的实例 14.6地下水污染 第十五章 水文地质学研究方法 15.1作为自然历史与人为作用产物的地下水 15.2水文地质学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 15.3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