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总碱度你知多少?如何调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产养殖ph过高如何降温 水产养殖?总碱度你知多少?如何调节?

水产养殖?总碱度你知多少?如何调节?

2024-06-09 04: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听到测试“总碱度”的时候,有新人就问了“总碱度跟PH是不是差不多的?”“总碱度是越小越好吗?”今天我们就来破解这些疑惑,大家往下看!

总碱度是啥?

0 1

总碱度的基本概念

在鱼虾蟹养殖的水质条件中,总碱度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常听到,育苗用水及养殖池水要调高总碱度。那么总碱度是什么?

简单的说,总碱度就是水吸收阳离子(如氢离子H+)以维持酸碱度(pH)不变的能力,也就是说,总碱度是水的缓冲能力。总碱度高,水质因外在因子(如雨水)导致的变动幅度就小,也就是所谓「水质稳定」。因此也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碱度并不是越小越好!

0 2

总碱度的来源和变化

⑴主要来源:

与CO2、水体及石灰石(普通石灰或白云石)的反应

a.CaCO3+H2O+CO2=Ca2++2HCO3-b.CaMg(CO3)2+2H2O+2CO2=Ca2++Mg2++4HCO3-

其次就是人工补充:我们生产上经常用到的就是小苏打和白云石粉末。

⑵变化:

a.藻类的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

看下从网络上收集到的同一个养殖户五个不同的池塘上、下午的pH及总碱度变化情况:

b.季节变化

同一水体夏季总碱度远低于冬季

d.硬度低时,Ca2+、Mg2+离子含量低,CO3离子含量高,这时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对总碱度的影响不大,只是总碱度的组成和pH有相应的变化。

0 3

总碱度对水体的影响

⑴总碱度对水体有缓冲作用

总碱度影响着水体酸碱度的稳定性,总碱度过低,水体酸碱度的日变化幅度大,可能会过高(下午)或过低(上午)。

如果水体酸碱度能稳定,则水中的营养盐可利用性高,有利于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稳定生长,这也就是总碱度能影响蓝藻生长的根本原因。

总碱度高,则水中重金属离子,如铜,锌的毒性降低。所以说维持水体的总碱度稳定,在养殖生产中对水质影响具有巨大意义。

0 4

总碱度偏低对虾应激大

具体体现:1、水不稳,容易出现倒藻,pH波动大。要不是居高不下烧伤丝鳃影响呼吸,要不是泛酸pH忽然降低造成酸中毒体内缺氧而大量偷死。2、总碱度偏低造成体内外渗透压不同,水质变动,对虾必须花费能量去调节渗透压,或出现鳃白肿现象,特别是苗期脱壳前后容易出现因渗透压不同而鳃白肿。

总碱度偏低时缺氧急救除了增氧提高抗缺氧能力培藻外,还要提高总碱度,这是因为培藻提高水体溶解氧但也致使总碱度急剧下降,这样到了晚上ph就会下降引起酸中毒缺氧。

淡水养虾,估计会有很多养虾的高手都知道:总碱度维持在80~150为最好。养虾过程必须要维持水体的总碱度,随着养殖时间延长总碱度逐渐降低!特别是换水少的池塘。放苗前,总碱度一般会在70~100mg/L,放苗25天后,一般会下降到40~50mg/L为主。这是因为:1、酸性底质的池塘通常会消耗大量的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并且这个过程持续进行,导致总碱度越来越低。2、南美白对虾蜕壳后硬壳和生长过程中会消耗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细菌在降解有机物时也需要消耗碳酸根和碳酸氢根。3、藻类光合作用时需要利用二氧化碳,这同时也降低了总碱度。4、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和投喂量的增加,水体的有机质明显增多,也会造成总碱度下降。

低盐度的水体和淡水相似,水体中的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含量少导致总碱度普遍偏低。天然海水一般具有较高的总碱度,含有充足的碳酸根和碳酸氢根,但由于水质受到有机污染、地下过滤以及低盐度等原因,有的海水的总碱度有时也会偏低。

最常见的是使用普通石灰或白云石粉提高总碱度,但不改变水的酸碱度。使用生石灰也可以提高总碱度,但生石灰接触到水会产生热量及提高水的酸碱度。土塘的总硬度决定虾的健康状况,一般情况总硬度过低加二氯化钙v调节,总硬度过高用小苏打调节。

来源 | 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