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场杀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母猪哺乳时间有多长 夏季猪场杀手

夏季猪场杀手

#夏季猪场杀手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夏季热应激一直是猪场头疼的问题,猪作为对高温敏感的动物,高温引起母猪喘气、采食量降低、产奶量降低、产程延长、断奶后发情延迟、下一胎次产仔少、严重的甚至死亡,给猪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在此分享猪热应激的信号、危害和几种应对措施,希望对猪场有所帮助。

猪热应激的信号

作为猪场管理人员或者技术员,了解热应激的信号非常重要,当发现热应激信号时,立即采取措施,迅速减少损失。接下来我们看看猪常见的热应激信号。

1

白天不采食,皮肤发红(高体温)。

母猪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导致皮肤发红

2

口鼻张开, 呼吸加速。

高温,母猪张嘴呼吸将热量散出体外

3

玩弄饮水器, 把水喷洒到身上来降温。

聪明的母猪玩弄水嘴将水洒到身上降温

保育猪玩弄水嘴,将水撒到自己身上

4

表现需要水的信号, 把身体靠近水槽。

母猪太热,表现出接近水的信号

5

母猪乳房有“乳圈”,小猪额头脏,有时母猪肩部有褥疮。

母猪乳房出现黑圈、哺乳仔猪额头出现污渍

母猪肩部有褥疮(消耗背脂等产奶,导致肩部皮下脂肪变薄,与产床摩擦受伤后出现褥疮)

热应激的主要危害

了解热应激的信号让养猪人明白猪场是否有热应激的影响,而热应激带来的危害,同样需要养猪人了然于心。

0 1

导致母猪喘气、死亡

夏季,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时,大部分母猪就会喘气,长期的高温可引起猪的死亡,特别是怀孕后期母猪。临床中停电导致重胎期母猪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

0 2

导致母猪放奶延迟、奶水产量减少,仔猪脂肪性拉稀

环境温度高时,母猪会将大量血液供给皮肤毛细血管进行散热(也正是母猪皮肤发红的原因),而进入乳房的血流量减少,最终导致放奶延迟,饥饿的仔猪长时间吮吸乳头,最终在乳房上留下“乳圈”。

另外高温导致母猪采食量降低,母猪的奶水产量也减少。一些母性好的母猪会分解自身体脂和体蛋白产奶,导致奶水中脂肪含量高,仔猪摄入此类奶水后无法完全消化吸收,最终导致发生脂肪性拉稀。脂肪含量高的奶水粘在仔猪额头上,最终变成黑色污渍。由于母猪奶水不好,仔猪断奶前的死淘率也会上升。

仔猪脂肪性拉稀

0 3

导致母猪发情不理想

后备母猪或者断奶母猪发情不理想是夏季猪场一个常见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2个:

①母猪卵巢对温度很敏感,高温会影响卵泡的发育,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另外高温也导致公猪性欲下降,诱情效果大打折扣。

②高温下哺乳母猪采食量不足,掉膘严重,断奶时营养不足,进一步造成卵巢机能下降,因此发情不理想。

0 4

导致产程延长,死胎和弱小仔猪增多

夏季大部分猪场会面临产程长问题,原因包括:A.高温降低怀孕母猪采食,分娩时体能储备不足,出现分娩乏力,产程延长;B.高温引起母猪喘气,消耗机体大量钙离子,进而影响子宫收缩能力,延长产程。产程长最终导致死胎和弱仔比例上升。另外怀孕最后一个月采食量的降低(胎猪快速发育期),会干扰胎猪发育,最终出现弱小仔猪数量增多。

夏季热应激导致死胎增多

夏季热应激导致弱仔增多

0 5

导致公猪精液质量下降

大量数据表明,夏季是公猪精液弃用率最高的季度。高温影响生精细胞发育和精子形成过程,造成精液量降低、精子活力差。因此猪场会发现夏季6、7、8月份配种的母猪受胎率和窝产仔数都不理想。

0 6

导致蓝耳病和MMA等疾病活跃

夏季热应激一方面降低猪群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导致霉菌毒素中毒多发。双重因素下,蓝耳带毒猪可向周围排毒,感染其它猪,导致猪群蓝耳不稳定。因此夏季是使用蓝盾压制蓝耳的关键时机。

夏季高温不仅诱发蓝耳等活跃,降低猪群免疫力,而且有利于细菌病原滋生,加之夏季产程较长,因此夏季是猪场MMA(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的高发季节。

0 7

导致肥猪上市延迟

高温环境不仅影响母猪采食量,同样影响肥猪采食量,最终导致肥猪生长速度变慢,延长上市时间,增加猪场成本。

金猪商城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