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毁三观的小说介绍下 书单

书单

2024-04-06 05: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美]卡伦·霍妮

译者:冯川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爱和对爱的病态需要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在真正的爱中,爱的感受是最主要的;而在病态的爱中,最主要的感受乃是安全感的需要,爱的错觉不过是次要的感受罢了。”

本书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大,现代人大多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焦虑症、神经症患者更是屡见不鲜。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本书正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人们自我分析,自我治疗。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1885--1952),与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阐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

《自控力》

作者: [美] 凯利•麦格尼格尔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品方: 磨铁图书

“有些神经学家甚至认为,我们只有一个大脑,但我们有两个想法。或者说,我们的脑袋里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任意妄为、及时行乐,另一个自我则克服冲动、深谋远虑。我们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有时觉得自己想减肥,有时觉得自己想吃饼干。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意志力的挑战——你一方面想要这个,一方面想要那个。当下的你想要这个,但如果不要的话,你未来的生活会更好。两个自我发生分歧的时候,总会有一方击败另一方。决定放弃的一方并没有做错,只是双方觉得重要的东西不同而已。”

作为一名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管理压力,并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多年来,通过观察学生们是如何控制选择的,她意识到,人们关于自控的很多看法实际上妨碍了我们取得成功。例如,把自控力当作一种美德,可能会让初衷良好的目标脱离正轨。所以,麦格尼格尔要求她的学生了解影响自控的生理学基础、心理陷阱和各种社会因素。

麦格尼格尔吸收了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洞见,为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项目开设了一门叫做“意志力科学”的课程,参与过这门课程的人称其能够“改变一生”。这门课程就是《自控力》一书的基础。

作者简介

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Kelly McGonigal,Ph.D)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也是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健康教育家。她结合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全新研究成果,在斯坦福大学开设“自控力科学”(The Science of Willpower)和“在压力下好好生活”(Living Well With Stress)两门课程,它们都是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历史上广受欢迎的课程。

......

《忏悔录》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黎星 / 范希衡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谈话中,要说得得体,必须同时而且刻不容缓地想到千百种东西。我只要一想到在谈话时还有那么多的礼节,而且自己准会漏掉一两处时,我就够胆战心惊的了。我简直不能理解人们怎么敢在大庭广众中说话,因为在那种场合,每说一句话都要考虑到所有在场的人,为了确有把握地不说出任何得罪人的话,需要知道每个在场的人的性格和他们的过去。”

《忏悔录》(1781—1788)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卢梭历数了他孩提时代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入世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与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与腐朽。《忏悔录》是一部写得很坦率的自传,卢梭在书中自称“我以同样的坦率讲述我的美德与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

卢梭 (1712—1778) 。东方君就不用多介绍了

......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作者: [美] 阿图•葛文德

译者: 彭小华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 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这种勇气已经够难了,我们有很多理由回避它。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问题在于明智的目标往往并不那么明确。”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简介

阿图·葛文德,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2014年《展望》杂志年度“全球十大思想家”。

......

《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许海燕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在生命刚开始的时候,在那儿,有一小点光亮,以后便越来越黑暗,而且黑得越来越迅速。“与死亡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伊凡•伊里奇想。于是一块石头以加速度向下坠落的形象便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生命,就是一连串不断增加的痛苦,这生命正在越来越迅速地飞向终点,飞向那最可怕的痛苦。“我在飞……”他颤抖,动弹,想要反抗。但是他知道,反抗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就用他那看累了的、但又不能不朝前看的眼睛看着沙发背,等待着,等待着那可怕的坠落、碰撞和毁灭。“反抗是没有用的。”他自言自语道。”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年)。这位东方君也不用介绍了......占字数

......

《菜根谭》

作者:洪应明

译注:杨春俏

出版社:中华书局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宋人汪信民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朱熹云:“某观今日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明人孔兼称:“谭以菜根名,固自 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概是书名的缘起。

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涉世待人,如何过好生活,如何面对命运等方面,从方 方面面教导人们如何跨越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让自己能够正义有效而又悠闲从容地活在世间。

洪应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已全面走向衰败,这不仅表现在朝纲废弛,吏治黑暗上,整个社会、文化也呈现江河日下之势,这一点从稍前于《菜根谭》 问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见一斑。一些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仕途的风波挫折之后,纷纷退隐江湖。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 意违心迎合鄙琐的社会风气,于是,表现隐者高逸超脱情怀的作品大量出现,《菜根谭》就是其中的代表。

总的来说,《菜根谭》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说,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结合 自身体验,形成的一套出世人世的法则。

作者简介

洪应明,明朝人,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著有《菜根谭》和《仙佛奇踪》。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退隐山林,专心礼佛。

......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作者: [美]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人们会沉浸情境中,因情境释放的力量而改变性格。人和情境常常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纵使认为自己拥有稳定一致的人格,也可能不是真的。独自工作与在团体中的自己可能不同,在浪漫氛围中和在学校环境中不同,和朋友一起与陪伴陌生群众时不同,旅行中或藏身自家小窝中的自己,也都可能不同。”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

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

......

READ MORE

《人性的弱点》

作者: [美] 戴尔•卡耐基

译者: 袁玲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成熟的人会适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适度地忍耐别人一样。他不会因自己的一些弱点而感到活得很痛苦。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现在外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

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作者简介

戴尔·卡耐基(Dale Camegeie),出生于1888年11月24日,逝世于1955年11月1日,享年67岁。20世纪最著名的成功学导师,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此书之所以永不过时,就在于卡耐基先生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他为根除人性的弱点所开出的有效处方。正如卡耐基所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只要你不断反复研读,它必将助你获取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

......

《杀死一只知更鸟》

作者: [美] 哈珀•李

译者: 高红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成长总是个让人烦恼的命题。成长有时会很缓慢,如小溪般唱着叮咚的歌曲趟过,有时却如此突如其来,如暴雨般劈头盖脸……三个孩子因为小镇上的几桩冤案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成长——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也有温情与感动。这是爱与真知的成长经典。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南方静谧的小镇,几桩离奇的疑案彻底打破了几个孩子平静的生活:事件的真凶,怪人的谜底,传言背后的真相……在父亲的指引下,他们在迷雾中寻找真知,在磨难中历练风度,在不公平中积累正气,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成长,也感受了人间的温暖与真情。

作者简介

哈珀·李,1926年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门罗维尔。童年就读于当地的学校,后在亚拉巴马大学攻读法律。与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是从小的至交,《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迪尔,就是以他为原型的。曾获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多个文学奖项,并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P.S

这本书是东方君一生推的心头爱,详情可戳→

......

《一九八四》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董乐山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如果你因为生活艰苦、污秽肮脏、物质匮乏而感到不快、为没完没了的寒冬、破烂的袜子、停开的电梯、寒冷的自来水、粗糙的肥皂、自己会掉烟丝的香烟、有股奇怪的难吃味道的食物而感到不快、这岂不是说明,这样的情况不是事物的天然规律?除非你有一种古老的回忆,记得以前事情不是这样的,否则的话,你为什么要觉得这样是不可忍受的呢?”

《一九八四》与苏联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小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被合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本书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特别可怕的是:人性已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

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Arthur Blair),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一九八四》是他的代表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小说中创造的一些新词,例如“新话”、“双重思想”、“老大哥”等已收进权威的英文词典。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