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则天李治合葬了吗 CCTV.com

CCTV.com

2024-06-03 02: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武则天为何选合葬?名为李治实为己?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5日 19:46 来源:

    新华社西安7月24日电(记者冯国 任珂)女皇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其生前身后事谜团重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韩伟认为,武则天与丈夫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名义上为一个陵园,实际上有两个陵园。

    乾陵:武则天给自己修建的陵园?

    乾陵是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作为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它是中国盛唐历史文物的集中代表,也是目前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被誉为“唐陵之冠”。

    初唐帝陵在由李渊献陵到李世民昭陵之际,由平地起陵发展为依山为陵,俭约是陵墓的主要趋势。

    韩伟认为,陵园制度具有传承性,但看过献陵、昭陵,再看乾陵,能发觉前后的明显变化:其一是乾陵有两组代表帝王级别的三出阙,而其他帝陵只有一组。其二是乾陵石狮数量突增,在陵园四门各出现一对石狮。其三是乾陵多出一大批石刻造像,诸如翼马、鸵鸟等石刻造像颇为生动地矗立在长长的乾陵神道的两旁。

    那么,乾陵为何多出这样一些实物呢?韩伟认为,以往通常以武则天由于深爱自己的丈夫才突破了陵园定制加以解释,但现在看来,实际上是武则天在给李治修陵之际,给自己也修建了一个陵园。

    韩伟分析,在将李治埋葬入乾陵时,距其去世只有半年时间,其间不可能雕造出体积硕大、数量众多、形象生动的石刻群。它们应当是武则天掌握天下大权,尤其是改国号为周后的制作。

    乾陵:武则天在国家制度上的创举?

    慎终追远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国家层面上,它更是一种政治文化。武则天于此着力尤著,在将其母杨氏墓改为顺陵后,还对其陵园进行大规模扩建,形成了新的石刻制度。

    韩伟说,武则天建立了武氏七庙后,又将其列祖列宗的冢墓改为武周九陵(含顺陵),这表明她在国家层面的社稷制度和陵墓制度等各方面,都有计划地以武周制度替代李唐制度。

    韩伟认为,在如此大规模的改制过程中,武则天如果惟独对乾陵不给扩建,那她只能是李家妇人而不是大周皇帝,有人评论道:“因为那不是武则天的风格。”

    顺陵近年考古发现,众多的石刻造像后来被有计划地破坏了。韩伟认为,这是李唐复辟后对武周时期兴建的石刻造像毁灭的历史遗迹。

    “至于乾陵内武周兴建的石刻造像为何没有遭到破坏,实在是沾了高宗李治的光。唐中宗因其父葬于乾陵,不忍因毁坏石刻造像惊动高宗的魂灵而有所宽宥。”韩伟说。

    此外,顺陵走狮、独角兽、华表等石刻与乾陵神道上的石狮、奉阁将军、石马列、华表等石刻的造像风格是一致的,二者应当是同一时期设计、制作的。

    对于这些新出现的陵园配置,韩伟说:“乾陵神道两旁的石刻造像,以及四门石狮,应当是武则天新建立的大周则天皇帝陵园的主要部分。”

    乾陵模式:武则天开创后世陵园典范?

    经过考察,后人发现乾陵内乳峰上的一组三出阙,以及神道两旁的石狮、石马、石鸵鸟和双碑(述圣纪碑与无字碑)等石刻造像群,在唐代的献陵、昭陵中并未出现过。

    实际上,乾陵原为李治而建,武则天称帝后,顺势为自己修建了陵园,由此不难理解如下事实:除去长度为750米的神道两旁的众多石刻造像,以及乳峰上的三出阙,乾陵现存的遗迹、遗物,陵园城墙、王宾相、朱雀门外之三出阙等,与昭陵相同。

    韩伟说,这就揭开了乾陵应当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周则天皇帝的两个陵园的谜团。

    “这样一来,不仅从唐陵中划出中国陵园史上唯一的一座武周陵园,而且,一对夫妇、两朝皇帝葬于同一墓穴中,又分别是两个王朝的陵园主人,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武则天在乾陵制度上的突破性发展,竟为后世创造出了一批经典的陵园艺术品,并渐渐成为唐陵设置石刻造像等制度的规矩,被后人称许为“乾陵模式”,其影响长达千年。

    (新华社专稿)

责编:刘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