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菜中的“鱼鲜”之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楚菜的特点及代表特色 楚菜中的“鱼鲜”之道

楚菜中的“鱼鲜”之道

2023-10-15 19: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楚人最早的生活方式是饭稻羹鱼,渔猎是主要的方法。相较于鱼,羊的饲养更为便利,且味道鲜美,于是古人有了以羊为美的赞叹。鲜字从三条鱼的组合演变为鱼羊的组合,鱼和羊其实都是鲜美的味道的体现,而历史上有关彭祖传说鲜字是鱼羊合烹而产生的,史料考证,彭祖并无其人。著名学者高亨在《老子正诂》中认为:彭祖是延续八百年的部落之意。所以在今天看来,认为这个鱼羊合烹产生的鲜字,考据现在看来有失偏颇。但鱼羊一起烹制的味道本身也很鲜美,却和造字无关了。

鲜味是蛋白质的信号,人一旦缺乏蛋白质了,就迫切想吃鲜味的东西。陶文台先生曾对鲜味定义为:“对于蛋白质的感觉。”

鱼的鲜味主要来源于鱼体的一种叫氧化三甲胺的成分。但它极不稳定,而鱼死后,它又很容易氧化为三甲胺,形成腥味。因此,鱼杀后在短时间内烹调,其味更加鲜美。

鱼鲜,还不仅仅是味道的鲜美,还包括食材的新鲜。过去之所以以鲜来表达新鲜之意,更多的单纯是鱼离开水后就会死掉的,鱼比喻新鲜的意思。这里就不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内容了。

鱼鲜之美味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味觉,尤为楚地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人们通过晾晒、烹制、发酵等多种手段来得到鱼鲜的美味的享受,但更多的时候,却因为时间、气候、经验的局限和鲜味失之交臂。千百年来,在鱼身上的逐鲜、惜鲜、爱鲜,总不停的发生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No.2 鱼鲜宠爱有加

湖北人爱吃鱼源远流长。湖北素有千湖之省,淡水鱼虾资源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湖北省百亩以上天然湖泊有1332个,水域面积8528.2平方千米。

早在新石器时期,湖北就是鱼米之乡。司马迁早在《史记》里称楚国“饭稻羹鱼”。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称江南是“民食鱼稻”。楚人有献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来献也。” “楚人献鱼”是借打渔人献多余的鱼作喻,足以见得当时的楚地渔产的丰盛。

1、鱼产丰盛促成鱼鲜为本

湖北的渔产丰富,各种鱼是层出不穷。据资料显示,湖北省共有鱼类201种和亚种,有人说,这些鱼没吃过,就不算来过湖北。如今江汉平原流传“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哈填肚肠”的说法,连吃鱼的部位也十分讲究,既有“鳊鱼吃边,鲫鱼吃脊,胖头脑壳皖鱼皮”之说,也有“春鲢夏鲤芦花鲫,过冬青草鲶鱼皮”说法。

仅鱼的食材就丰富多样。最大牌的鱼:武昌鱼;最鲜嫩的鱼:清江江团;最霸气的鱼:仙桃黄鳝;最骄傲的鱼:丹江口翘嘴白;最滋补的鱼:荆州的财鱼;最草根的鱼:喜头鱼(鲫鱼);最肥美的鱼:咸宁赤壁鳜鱼;最馋人的鱼:新洲的黄骨鱼。从鱼头吃到尾巴的湖北人属猫吗?鳊鱼吃拖,鳜鱼吃花,甲鱼吃裙,鮰鱼吃肚,鲭鱼吃尾,鳙鱼吃头,财鱼吃皮,鲤鱼吃籽,鲫鱼喝汤。每种鱼都有自己最鲜美的地方,连鱼杂都做成传世美味佳肴,湖北人如此的会吃鱼,难怪冠以鱼鲜为本的说法的。湖北人天生会吃鱼,更会做鱼,这种灵巧融于了我们的血脉和灵魂,不仅是技艺的显露,更是记忆的留存。楚乡湖北人没有辜负上苍的厚爱,一道道精品的鱼肴,用鱼把生活变成了诗意的享受。

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谓。一派繁忙景象,清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喻为"不夜港"。武汉被誉为"东方芝加哥"。从古至今,武汉就像是长江之上的一颗明珠,半城江色,半城湖光,黄鹤白云,小鸟依人,风景宜人。繁华的商埠为饮食发展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湖北武汉这个重镇,过去就是码头文化的演绎,和鱼有关的故事从来不少。连小吃都有着鱼鲜的故事。

武汉这个城市除了热干面、豆皮、烧梅外,鱼糊粉也是有名的小吃,传说渔民鱼卖不完,就便宜卖给了一个卖米粉的,人家把鱼熬成鱼汤,把米粉放在其中,发现鲜美无比。人们不断的对鲜味的追寻,以至于后来把油条和鱼糊粉一起吃,鱼糊粉里较重的胡椒打开味蕾,油条的咀嚼让鱼糊粉的鲜美在口腔里停留更长的时间,这样不仅让人对鱼鲜感受更强烈,时间更持久,不能不说老祖宗在吃上,充满了吃的智慧。

当别人还在研究武昌鱼有多少根刺的时候(有十三根刺之说),爱吃鱼的湖北科学家们,已经研究成功没有细刺的鱼了。未来人们可以尽情享受鱼鲜之美,再也没有鱼刺扎喉之扰。武汉农业科学院研发的的升级版武昌鱼先锋二号,有翘嘴白和团头鲂的鲜美,抗病率高,味道更嫩更鲜。湖北人敢为人先的性格和精神在追逐鱼鲜的路上,演变成敢为人“鲜”了。

2、鱼鲜之美加持口味有成

有专家称楚人咸鲜口味的形成,可能和楚人爱吃鱼有关,因为鱼本身很鲜。鱼鲜是楚菜最亮丽的风味。湖北人对鱼鲜的追逐已经从味道上升到风味层面的喜欢了。鱼鲜味道的鲜美也影响了楚菜的口味特点。

鱼米之乡,为鱼鲜的鲜味的感受。又因为鱼肉里含有许多鲜美的物质(有许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以及糖元、琥珀酸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所以,鱼肉特别好吃。鱼肉的肌纤维比较短,蛋白质含量高,如黄鱼含17.6%、带鱼含18.1%、鲐鱼含21.4%、鲢鱼含18.6%、鲤鱼含17.3%、鲫鱼含13%,加之组织结构松散,水分含量比较多,因此,肉质比较鲜嫩,和禽畜肉相比,味道更鲜,吃起来更觉软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鱼肉味道鲜美,不论是食肉还是作汤,都清鲜可口,引人食欲,是人们桌上珍馐中颇为偏爱的食物。得天独厚盛产鲜鱼的湖北,鱼鲜也在长期的饮食习惯中,形成了荆楚人民深厚的味觉记忆。

鱼鲜之味是离不开咸味的,咸作为调味的基础,可以较好的平衡其他味道,使得鱼鲜的味道更加立体而丰满。离开了咸的伴随,哪怕再鲜的鱼,吃起来也是鱼腥的味道,“咸鱼淡肉”是之谓也。湖北人对鱼鲜的接纳是纯正的鲜味,鱼腥之味是无法接受的。烹制鱼肴,去腥是关键。楚菜的厨师总结了一套很好的去腥的经验:除了善用生姜去腥、黄酒、火候去腥以外,鱼在初步整理的时候,将鱼的血污和黑衣用干净布搽干净,这也是将鱼做的好吃的关键。

常人道,江边的人享受鱼鲜比较容易,但鱼鲜少不了一个腥,江浙人喜欢这种腥的鲜美,而湖北人则更喜欢纯正的鱼鲜,于是酸菜和酱料的运用,都是很好的去掉鱼腥,存鲜美。现在的荆沙甲鱼的秘诀就是酱料的运用,有人甚至认为楚菜酱香是其特点,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得其鲜味的手段而已。

也许正由于湖北人对鱼鲜的追逐,口味较咸,因为味道里离不开鲜,只能咸一点来提鲜。湖北菜里烧菜多,几乎所有的鱼红烧是首选,因多用酱油、酱类来烧制菜肴,这无疑也是利用咸味来增添了鱼的鲜味的感受。单纯的鲜味太浓重,也不会被人喜欢,而咸鲜,辣鲜,酸鲜都是很好的平衡鲜味的做法。经典红烧鱼的咸鲜味型、火爆剁椒鱼头的辣鲜味型、广受欢迎的酸菜鱼的酸鲜味型就是很好的例证。

楚菜的特点被总结为16个字:鱼米之乡、蒸煨擅长、鲜香微辣、兼容四方。鲜香的基础就是对鱼鲜的深刻理解而演变发展的,咸也好,辣也罢,口味的变化,无疑都是让鱼鲜和由此演变的各种鲜味变得立体丰满和圆润。

湖北人在享用楚菜的岁月时光里,对鱼鲜之味的嗜好,留下了融于血脉的深刻记忆。人们把这种对鱼鲜之美的喜爱触类旁通,不仅对其他能产生鲜味的鸡鸭猪肉的鲜味,是乐此不疲,而且对外来的适合自己口味的部分也开始接纳起来,包括火爆鲜得让人嘴馋火锅,时尚的海鲜美味,受到年轻人喜欢的鲜美日料等。湖北人怀着对鱼鲜之美的深刻的领悟,在尝鲜的道路上,敢为人“鲜”,一路前行。

3、烹饪技法增添鱼鲜之美

鱼资源丰富是人们爱吃鱼的原因之一,湖北的厨师和当地人善于烹制各种鱼类,鱼做得好吃,是人们爱吃鱼的原因之二。做鱼这件事情上,湖北人把鱼做得好吃的传承融于了我们的基因之中。

在湖北,只要有的烹饪方法,就一定会用到鱼的做法上。人们在做好吃的鱼时,施展的百般心思也是促成了湖北人爱吃鱼的习惯。吃鱼的人群,可谓是不分性别,不分老少,不分阶层,吃鱼的人多了,有的都成了鱼精。哪里品种最好吃?什么季节的鱼最鲜?大家心里都有本账,而大家对水库清澈的水质养的鱼,由于肉质清甜鲜美,而逐渐获得大家的宠爱。

秋冬时节,人们把小鱼宰杀,晾干。在凛冬来临的时候,人们把经过时间和阳光洗礼的小鱼干放在米饭上蒸熟,虽然带着一点鱼的腥苦味,但鱼的鲜美,仍是人们在严冬里的最爱。因为太爱吃鱼,一年四季,只要是餐桌就不可能没有鱼的出现。傍水而生的湖北人,对鱼有种特殊的感情,对鱼鲜的味道情有独钟,这种钟情更是楚菜鱼鲜风味形成的根基。

楚菜的制作鱼的技法也是不胜枚举,我们常用的做鱼的技法多为烧、煎、蒸、烤、炸、扒、焖、汆、醉、糟、腌、滑等。各种形状也是层出不穷,有天门滑鱼块,炮蒸鳝鱼,抓炒鱼丁,银牙鱼丝、汆汤鱼圆,鱼糕等,你想像得到的形状,在湖北鱼肴里都能给你做出来。特别有趣的是荆楚大地上的厨人们将鱼鲜的不断创新,足以见得湖北人对鱼鲜是连肉都不放过的喜爱。无论是若即若离型:肉鱼彼此独立,一起加热成熟,肉借鱼鲜,鱼借肉香,诸如黄陂烧三合等;还是搂搂抱抱型:肉鱼相对独立,互为包容,一起加热成熟,肉有鱼鲜,鱼有肉香,诸如金包银、银包金等;以及难舍难分型:肉鱼融为一体,一起加热成熟,吃肉不见肉,吃鱼不见鱼,诸如荆州鱼糕等。

鱼鲜的美味佳肴的创新之作,在荆楚大地上从来没有停止过,经典传统的橘瓣鱼汆、清蒸武昌鱼、粉蒸鮰鱼、荆沙甲鱼、葱烧鮰鱼肚、公安鱼杂等功夫鱼肴风光依旧;创新进取的香煎武昌鱼拖、三峡玉米鮰鱼、阳新笋干烧鳜鱼、编钟脱骨甲鱼、鱼头泡饭藕带焖武昌鱼等一大批鱼肴讨人喜欢。

红烧鱼一直湖北人常见的做鱼的方法,主要的方法和经验是:

将整理干净的鱼用盐腌制十几分钟,再再锅里放油用中火将鱼两面煎黄,趁热锅放入黄酒、醋去腥增香,加入适量的水,加酱油调色,少许糖来提鲜。然后大火烧开,小火烧至鱼肉软嫩,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根筷子,扎一下鱼头附近的鱼背肉,轻松穿过,表明鱼基本烧好了,这个时候用大火收干汤汁,出锅前再点醋几滴提鲜增香,撒上葱花和胡椒即可出锅。(喜欢味重的可以加点味精,烧鱼有盐的作用,味道一般都很鲜美。)

无论技法和组合,都逃离不了一个鱼鲜字。众多的烹饪技法,让荆楚大地的人们获得的鱼鲜味道更长久,味觉的感知更强烈,味道的记忆更深刻,饮食的情感更真挚。在享受鱼鲜的道路上,没有止鲜,只有更鲜,鲜无止境。

No.3 鱼鲜融合四方

湖北的地理位置有着中部地区的特征,大别山、大巴山、武当山等山脉袒护着肥美的江汉平原,东西南北中,武汉在其中。四大菜系包围着我们,大家去过安徽,对咸鲜微辣的臭桂鱼应该印象深刻吧?去过江苏,对他们的菜大家感受的就是有点甜又有点咸,我们专业的说法是咸出头,甜收口,能吃还可以接受,尤其对川菜一样是爱恨交加(恨菜能不能不那辣),欲罢不能。再看看我们的楚菜以鱼鲜味基础,兼蓄包容,既有北方菜的粗狂和咸鲜,也有南方菜的精细和酸甜;既有粤菜的清淡和鲜美,也有川菜的麻辣和鲜香。可以说融合四大菜系之特长,真的是融合四方,兼收并蓄。

楚菜十大经典名菜中,鱼肴就占据一半。足以见得人们鱼鲜之美的喜欢。鱼鲜之美使食物更加的美味、丰满、滋润。鱼鲜的美味的风味在口中充满了深度,让这类美食的味道更多了一些圆润滋味。

再来看看楚菜的名菜的特色和故事,从中可以让我们领略到楚菜的鱼鲜魅力。

“清蒸武昌鱼”,是选用鄂城县梁子湖产的鳊鱼(即团头鲂),配以多种调味料蒸制而成,鱼肉肥美细腻,汤汁鲜浓清香。毛主席在武汉曾多次品尝此菜,并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著名诗句,更使“清蒸武昌鱼”扬名中外,成为武汉地区主要名菜。

“鲜鳞如玉刮刀椹,汁和姜葱得味深”。清代道光年间叶调元以一册《汉口竹枝词》(六卷本)惊艳于世,这是描述鱼圆的诗句。相传楚文王迁都到郢(周朝楚国的都城,荆州江陵),《荆楚岁时记》:楚文王被鱼刺扎喉,怒杀司宴官,一名厨无奈发泄愤懑之情,用刀背猛击打鱼肉,发现肉刺分离,这就有了鱼圆的诞生。也展示了荆楚大地的人们在鱼肴制作上的聪明才智。

苏轼《戏作鮰鱼一绝》:“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宫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鮰鱼肉质细嫩,鱼皮肥美,兼有鲫鱼河豚之鲜美,而无河豚毒素和鲫鱼刺多。

荆楚大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点洁白鲜嫩的鱼圆,去骨的鱼肉,变得更加的滑嫩,老人小孩都很适宜,颇受喜欢。炸鱼块,热吃的香酥脆嫩,冷的时候,鱼鲜浓郁,吃面条的时候放几块,炸酥的鱼皮,被汤汁软化,变得Q弹软滑而鲜美,简直就是鲜得掉眉毛的美味。

楚菜的鲜味张弛有度,温和氤氲,恰好的体现了楚菜中庸文化,而鱼鲜为本特色鲜明的楚菜,让大家在接纳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楚菜的外柔内刚,包容和谐的文化特征。江汉平原有无圆不成席,无汤不成席,无鱼不成席的习俗。鱼代表了年年有余的吉祥,是每个宴席上的主角。

美食的世界里,味道总是大于一切,有楚菜有了中庸文化的注入,美食有了“油盐酱醋”难以抵达的韵味。

No.4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熟悉的味道记忆,因为那是一份无法忘怀的情怀。从小吃得多的鱼鲜美味,胃里面的匹配的消化酶就越多,遇到熟悉的食物,消化就比较顺畅,自然美味可口。魂才觉得归位,心才安稳。就像我们去异国他乡,都要带上一点家乡的美味一样。鱼鲜之美是每一个人楚菜的粉丝和吃货共同的向往和期待。

作为美食文化传播者,对饮食研究是自然少不了的事情。如今去吃各地的美食,当然不乏美味佳肴。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好吃佬,一辈子在长江边,鱼鲜成了我挥之不去的味觉记忆。品鉴各地的美食的时候,总是以长期养成的味觉习惯,去比较和感受和自己记忆中的味道相同的共鸣点。大凡吃到一盘鲜美的美食,就有一种酒足饭饱后的满足的状态,而遇到鱼鲜,总有种幸福无比的感受。如果没吃到鲜味的美食,否则总觉得没吃好似得。刻入骨子里家乡鱼鲜的记忆时常在提醒着我,吃好了没有?吃得好不好?

而世界上喜多貌不惊人的食物,却以雷霆万钧之势震撼人们的味蕾世界,究其原因,就是鲜味的诱惑。更何况鲜味更胜一筹的鱼鲜,人们更是不可抵挡。

鱼鲜之美味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不同地域的文化承载。也是我们品质生活的象征,它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感知。荆楚大地,物产丰饶,美味众多,是上苍赐福这块土地人民的美好。楚菜历经三千年,带着浓厚的楚文化的韵味,至今仍然散发着古朴悠扬的神韵,在古代就被称之为上古典范的楚菜,仍在滋养着生活在鱼米之乡荆楚大地的人们,人们依然在“三千宠爱于鱼鲜”的楚菜美食的滋润下,迈向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END-

投稿&反馈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罗一闻

制作:东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