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训】《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检身若不及的例子 【中华古训】《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中华古训】《尚书》: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2023-04-05 0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二是严以律己。和“与人不求备”相对应的“检身若不及”,包含有“检敕其身,常如不及”的谨严束己之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十分推崇的美德。前引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厚”,就突出了一种高标准的自觉的责任担当,即事事求责于己,而非诿过于人,即“反求诸己”,亦如孔子所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中国古代哲人曾再三致意于此。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又如:“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再如:“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孟子·离娄下》)文中的“如射”“求诸己”以及“自反”,均是“躬自厚”的具体表现,其宗旨都是主动与自觉的“处己严”,坚持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而且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自加压力。

其三是超越自我中心。“检身若不及”,特别强调其“不自大以卑人,不恃长以陵物也”的谦和品格与忠恕精神。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伦理一贯的鲜明价值取向,在立身处世与人际交往中,非常着意对自我中心的超越,倡导以一种平等心尊重和体谅对方,凡事多替他人着想,要从“他者”的立场来反思自己的欲求是否合理与妥当,“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也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指向,而孔子所强调的“忠恕之道”,则突出地宣示了此意。

所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不论是“忠”抑或“恕”,其所倡导的都是在人际交往中突破唯我独尊意识,以实现利人利己的双赢,而其着力点则是强调对他人的存在、感受和利益的关切,而不是目中无人,更不是恣意妄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忠恕之道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他人的礼敬之心,“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一种对他人的“忠敬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显然,不论是忠敬之心抑或礼敬之心,既体现出一种审慎戒惧的持己态度,更显示出一种对“他者”的敬重以及自觉的谦逊,而绝不是自以为是的飞扬跋扈,其底蕴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所说的:“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律己、担当和追求精神。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