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椤科植物隐存种多样性及分化历史研究获进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桫椤历史 桫椤科植物隐存种多样性及分化历史研究获进展

桫椤科植物隐存种多样性及分化历史研究获进展

2024-06-03 1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隐存种是指形态上难以区分但遗传上存在显著分化的物种。正确认识和发现隐存种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我国重点保护的具有树状主干的蕨类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现生桫椤科的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不少近缘种的形态学性状十分相似,目前很难通过表型差异及少数的分子标记对近缘种进行物种界定。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及物种界定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为准确认识桫椤物种多样性提供了新契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康明团队在大规模野外调查和样品采样的基础上,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RAD-seq),联合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及群体遗传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个桫椤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历史。系统发育重建及物种界定分析结果均支持该类群现有物种的谱系单一性,同时发现黑桫椤属内3个长期使用的物种概念,即黑桫椤、平鳞黑桫椤和粗齿黑桫椤,均存在隐存物种多样性。基因流检测发现,黑桫椤属及木桫椤属植物在属间及属内均存在频繁的基因流现象,说明自然杂交在桫椤科植物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研究结果对桫椤科植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及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

树蕨隐存种多样性及广泛的自然杂交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本账号稿件默认开启微信“快捷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渠道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