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穿刺,还需要做Allen试验吗?成人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2022版(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松解方法视频 桡动脉穿刺,还需要做Allen试验吗?成人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2022版(一)

桡动脉穿刺,还需要做Allen试验吗?成人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2022版(一)

2024-06-03 1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背景介绍

动脉血气分析是通过对人体动脉血液中的pH值、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对人体的呼吸功能和血液酸碱平衡状态作出评估的一种方法。它能客观地反映患者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参数、纠正酸碱失衡具有重要意义,是指导医务人员为呼吸、代谢紊乱等急危重症患者制定诊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动脉血气分析项目的检测指标已从传统的pH值、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扩展到电解质、红细胞压积、血糖、血红蛋白、乳酸等多个检验项目。同时,动脉血气分析具有实时、快速检测的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操作要求较高,在标本采集及送检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使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医务人员实施正确的病情判断及诊疗措施。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存在缺陷的血气标本,需要重新进行采集和检测,可能导致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患者身心伤害,增加医疗费用和成本。

规范的采集操作可提升穿刺成功率及标本质量,降低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风险,减少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提升我国成人动脉采血的规范化水平,北京护理学会组织护理,麻醉、检验、呼吸治疗等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我国临床实践,对本标准进行更新。

本标准适用于需要采集动脉血评估通气、换气、氧合功能、酸碱状态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成人患者。

二、动脉血气分析采集流程

(一)采血准备

1、环境准备:应选择温度适宜、光线良好的清洁环境进行穿刺操作。

2、物品准备:

2.1 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时,宜首选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作为皮肤消毒剂。如果对氯己定乙醇有使用禁忌,可使用碘酊、碘伏或75%酒精。

2.2 纱布块、无菌棉球、无菌棉签等

2.3 采血器具:宜使用含有冻干肝素盐或其它适当抗凝剂的自充式、高密度聚丙烯材质、一次性使用的动脉采血器。不宜使用普通肝素作为抗凝剂。

2.4 医用手套、锐盒器、标本盒

2.5 局部麻醉剂(必要时)、垫巾/软枕(必要时)

2.6 冰袋或冰桶:如果标本无法在采集后30分钟内上机检测,应在0~4℃环境下低温保存。

3. 患者准备

3.1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床号、姓名、住院号、检验申请单等。

3.2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体温、氧疗方式、呼吸机参数、吸氧浓度等。如氧疗方式或吸氧浓度改变,采血前宜至少等待20~30分钟,已达到稳定状态。评估患者的血压,血压过低者采血前应将针栓推至0刻度,缓慢抽拉采血。评估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创伤、感染、硬结、皮疹,破溃等,避免从以上部位获取标本。评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是否使用抗凝药物。凝血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穿刺股动脉。

3.3 解释操作程序:穿刺前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操作程序,并嘱患者平卧或静卧5分钟。

4.信息记录: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住院号、体温、氧疗方式、通气模式,吸氧浓度或吸氧流量、标本采集日期及时间等。

(二)采血操作

采血部位选择:

选择采血部位时,应结合穿刺的难易程度、穿刺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及引起组织损伤的风险进行综合判断。原则上应选择位置表浅、易于触及,便于穿刺、具有丰富侧支循环的动脉。

1.1桡动脉:

1.1.1 血管特点和选用建议:桡动脉位于手腕部,位置表浅,易于触及,穿刺成功率高。桡动脉周围无重要伴行血管及神经,不易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误采静脉血。桡动脉下方有韧带固定,容易压迫止血,局部血肿发生率较低,因此推荐桡动脉作为动脉采血的首选穿刺部位。

1.1.2 适宜人群:桡动脉搏动明显,腕部血管走行无异常,且尺动脉侧支循环正常的人群。

1.1.3 穿刺点:距腕横纹一横指(约1~2cm)、距手臂外侧0.5~1cm,动脉搏动最强处;或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1cm,再向肘部方向移动0.5cm,动脉搏动最强处。

1.1.4 注意事项:大部分正常人手部有来自于尺动脉的侧支循环,但部分患者可能缺乏侧支循环,需做改良ALLen试验判断。

1.2 肱动脉

1.2.1 血管特点和选用建议: 肱动脉直径较桡动脉粗,搏动点位于肘窝上2cm靠内侧,易触及,不受体位限制。但是,肱动脉位于肌肉和结缔组织深部,易与肌腱、静脉混淆,缺乏硬筋膜及骨骼支撑,穿刺时容易滑动,不易固定。肱动脉周围有正中神经伴行,穿刺时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因此,不宜将肱动脉作为动脉采血的首选部位。当桡动脉因畸形、疤痕等不能使用时,可选用肱动脉穿刺。

1.2.2 穿刺点:肱二头肌内侧沟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肘窝上2cm靠内侧);或以肘横纹为横轴,肱动脉搏动为纵轴,交叉点周围0.5cm范围。

1.2.3 注意事项: 肱动脉位于肌肉和结缔组织深部,穿刺后压迫止血相对困难,形成血肿的几率高于桡动脉穿刺。肱动脉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若发生动脉栓塞,可造成前臂血运障碍。

1.3 足背动脉

1.3.1 血管特点和选用建议:足背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触及,但由于足背动脉较细且神经末梢丰富,且难以实施侧支循环检查,一般只作为以上两种动脉不能使用或穿刺失败时的选择。

1.3.2 穿刺点:足背内、外踝连线中点至第一跖骨间隙的中点处,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1.4 股动脉

1.4.1 血管特点和选用建议:股动脉管径粗,血流量大,搏动强,易于穿刺。但是,股动脉缺乏腿部侧支循环,股动脉损伤可累及下肢远端的血供。股动脉压力较大,按压止血较困难。股动脉穿刺点靠近温暖、潮湿的腹股沟及会阴,若消毒不彻底,容易引起感染。因此,股动脉穿刺通常作为动脉穿刺采血的最后选择,适用于血容量不足、血压偏低、动脉搏动不明显患者。

1.4.2 穿刺点:腹股沟韧带终点下方1~2cm,或耻骨结节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1.4.3 注意事项:股动脉周围有股神经和股静脉,穿刺时可能会引起股神经损伤或误采静脉血。长期反复穿刺股动脉,可导致血管内壁瘢痕组织增生,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1.5 导管采血:

1.5.1 选用建议:留置动脉导管的患者,可通过导管采集动脉血标本。

2.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2.1 桡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2.1.1 采血器准备:采集动脉血标本之前,应先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将针栓调整到预设位置。

2.1.2 侧支循环检查: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标本,应进行改良ALLen试验检查。若无法执行改良ALLen试验检查,也可通过超声评估。

改良ALLen试验检查方法如下:

A:嘱患者握拳约30秒;若患者无法配合,操作者可握紧患者拳头

B:操作者用手指分别同时按压尺动脉与桡动脉,终止其血流:

C:数秒钟后,嘱患者伸开手指,此时手掌因缺血变苍白:

D:将压迫尺动脉的手指抬起,保持对桡动脉压迫,观察手掌颜色恢复的时间。

若手掌颜色在5~15秒之内恢复,提示尺动脉供血良好,该侧桡动脉可用于动脉穿刺。若手掌颜色没有在5~15秒之内恢复,提示该侧手掌侧支循环不良,该侧桡动脉不适宜穿刺。

2.1.3 采血准备:根据患者病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上肢外展,手掌朝上,手指自然放松。腕关节下垫一小软枕,帮助腕部保持过伸和定位。

2.1.4 确定穿刺位置:见桡动脉穿刺内容。

2.1.5 戴手套:戴医用手套,乳胶过敏者可选用非乳胶材料制成的手套。穿刺时如需再次触摸穿刺点及动脉置管时,戴无菌手套。手套佩戴方法可参考相关指南或标准。

2.1.6 消毒:消毒患者穿刺区域皮肤,操作者的左手食指及中指。患者穿刺区域皮肤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以圆形方式自内向外进行消毒。消毒范围≥8cm,消毒2次。消毒剂需与皮肤保持接触至少30秒,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消毒操作者食指及中指,范围为第1、2指节掌面及双侧面。

2.1.7 穿刺采血:操作者用左手食指或食指,中指固定搏动最强处血管。另一只手,单手以持笔姿势持动脉采血器,距离定位食指5~10mm,针头斜面向上逆血流方向,与皮肤呈30~45度缓慢穿刺,见血后停止进针,待动脉血自动充盈采血器至预设位置后拔针。血管穿刺困难患者可在床旁超声引导下穿刺,可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1.8 按压止血:拔针后立即用棉球或纱布按压,至少按压3-5分钟,直至出血停止。高血压、凝血时间延长或应用抗凝药物,应延长按压时间。如未能止血或开始形成血肿,应重新按压直至完全止血。不可使用加压包扎替代按压止血。

2.1.9 排气:若血标本中有气泡,应翻转采血器,将纱布置于动脉采血器上端轻推针栓,缓慢排出气泡。使用具有自动排气功能的采血器时可不执行此操作。

2.1.10 标本处理:拔针后立即封闭动脉采血器,并根据产品说明书要求使血液与动脉采血器内的抗凝剂充分混匀,标记标本。混匀操作手法如下:轻柔地将采血器颠倒混匀5次,掌心搓动5秒。

2.2  肱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2.2.1 采血器准备: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2.2 采血准备:患者手臂完全伸展,转动手腕使手心向上,必要时可使用小枕帮助肘部保持过伸和定位。

2.2.3 确定穿刺点位置:见桡动脉穿刺点内容。

2.2.4 戴手套、消毒方法,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2.5 穿刺采血:建议进针角度为45度,余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2.6 按压止血、排气、标本处理等。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3 足背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2.3.1 采血器准备: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3.2 采血准备:患者足背过伸绷紧。

2.3.3 定穿刺点位置:见足背动脉穿刺点内容。

2.3.4 戴手套、消毒方法,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3.5 穿刺采血:建议进针角度为15~30度,余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3.6 按压止血、排气、标本处理等,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4 股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 

2.4.1 采血器准备: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4.2 采血准备:采取适当措施(如屏风)遮挡,协助患者脱去内裤。患者取平卧位,下肢略外展。

2.4.3 穿刺点确定:见股动脉穿刺点内容。

2.4.4 戴手套: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2.4.5 消毒:同桡动脉消毒方法,必要时剪除穿刺部位的阴毛。

2.4.6  穿刺采血:用已消毒手指再次确认穿刺点,食指及中指沿动脉走向固定血管。另一只手,单手以持笔姿势持动脉采血器,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穿刺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见血后停止进针,待动脉血自动充盈采血器至预设位置后拔针。

2.4.7 按压止血、排气、标本处理,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3. 动脉留置导管取血

3.1 开放式导管的标本采集

3.1.1 采血器准备:将动脉采血器从无菌包装中取出,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将针栓调整到预设位置。准备废弃液体用无菌注射器(5~10ml),将针栓推至零刻度。

3.1.2  稀释血液移除:戴手套,消毒采血处的三通,连通注射器与患者动脉端,抽出导管死腔体积3倍(或按说明书要求)的混合血液,将三通转动至三不通(患者端,空气端冲洗液端)状态。

3.1.3 标本采集:移除注射器,连接动脉采血器与三通连接头,打开三通,待血液自动充盈到预设位置,关闭三通,分离动脉采血器。

3.1.4  排气、标本处理:同桡动脉穿刺采血

3.1.5 稀释血液处理:一般建议废弃混合血液,但对于需要特别关注失血问题的患者,在保证混合血液未出现血凝块及无污染风险的情况下,可考虑回输入患者体内。

3.1.6  冲洗导管:按压冲洗阀门,冲洗动脉导管:转动采血处的三通,将三通内的血液冲洗干净,关闭三通。

3.2 封闭式导管的标本采集

3.2.1 采血器准备:将动脉采血器从无菌包装中取出,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将针栓调整到预设位置。

3.2.2 稀释血液移除:戴手套,打开截止阀,将封闭注射器与患者动脉端相通,抽出导管死腔体积3倍(或按说明书要求)的混合血液,关闭截止阀。

3.2.3 标本采集:消毒采血窗,将动脉采血器与采血窗连接,待血液自动充盈采血器后,将动脉采血器与导管分离。

3.2.4 排气、标本处理:同开放式导管的标本采集。

3.2.5 稀释血液处理:打开截止阀,将封闭注射器内的混合血液缓慢回输给患者。

3.2.6 冲洗导管:按压冲洗阀门,冲洗动脉导管。

此《成人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由北京护理学会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我国临床实践,在2017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第二版成人动脉采血操作标准。

(来源:行若如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