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高度調整要正確,搭配舒適座椅讓你舒服一整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桌椅的高度差多少合适 椅子高度調整要正確,搭配舒適座椅讓你舒服一整天!

椅子高度調整要正確,搭配舒適座椅讓你舒服一整天!

2024-05-18 18: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這個到處充滿著「以椅子為中心」的年代,椅子已經變成生活中的必需品了。故椅子高度調整,除了是「椅子」必備功能以外,也正以各種形式融入到生活環境設計當中。但當椅子高度不符合身高時,你會發現久坐後的不適讓你感到痛苦。想要椅子坐得舒適又舒服,那就要先搞懂椅子高度如何正確調整才行。現在,就讓本篇帶大家正確調整座椅,每天都可以坐得舒適又開心!

椅子高度調整重要嗎?

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以椅子為中心」的環境,無論是餐桌椅、汽車椅、辦公椅、電腦椅、吧檯椅、沙發…… 無處不在。坐在椅子上,已經是一件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了。但是,你是否想過,這個椅子真的適合我嗎?

身高150公分跟身高180公分的人,坐在同樣一張高度的椅子,都是適合的嗎?我想事實很清楚,理想的坐姿跟人們的身高有很大的關聯性。因此,使用同樣規格的椅子讓所有不同身高的人來坐,肯定有部分人是不合適的。而這樣不合適的椅子,會讓人產生錯誤的坐姿,久了各種疼痛就會找上門。

除了椅子外,你在辦公時,還會使用到辦公桌。若辦公桌的高度無法搭配正確坐姿高度時,也是會讓你產生錯誤的姿勢。故不只椅子要搭配就坐人的高度,連桌子也要搭配,才能讓就坐辦公的人可以處在一個正確坐姿的狀態下好好去做他該做的事。(延伸閱讀:不想再腰痠背痛手腕疼,你選對書桌跟椅子的高度了嗎? )

椅子高度調整應與桌子搭配 椅子高度調整原因看這邊!

椅子高度調整是必要的,雖然每個人都擁有同樣可支撐全身的脊椎,但是因為身高不同(或是說腳長不同),故椅子必須是可以調整高度來配合就坐的人,讓就坐的人可以用正確的坐姿坐下來。而人無論是站立還是大腿身體90度坐著,對於腰部都會產生一定的壓力。想要讓坐著時候腰部壓力最小,那麼直立坐姿坐在坐骨上,並讓大腿身體保持130度角左右是最理想。

因為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臀部髖關節可以前後輕鬆地伸展的角度大約只有60度左右,當彎曲超過60度時,身體會傾向把角度往回縮,縮到約60度左右,也就是身體會讓大腿身體的角度盡量去趨近130度。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以大腿身體90度坐下時,很容易會彎腰。

椅子高度調整可以改善坐姿

因為腰部彎了之後,大腿身體的角度就會打開了;既然就坐時大腿身體的角度要打開,最簡單的方式就把座椅調高。當座椅調高後,直立就坐的大腿身體之間的角度就打開了。且一旦調高座椅坐下時,不僅讓身體大腿的角度打開,腰椎就會呈現自然的微微前凸曲線,此時胸腔會自動打開、下顎自然的收縮。

此時的身體重量,就會透過天生的骨架幫你撐住,而落入坐骨;而著地的雙腳,會協助支撐部分的身體重量,讓你的腰背肌肉都保持在放鬆的狀態。而這樣的坐姿就是一個正確的坐姿,大多數的辦公椅都設計比較深,此設計就是希望就坐的人把大腿也坐進椅面,但是這樣會讓身體大腿的角度無法打開。

故坐這類辦公椅時,必須往前坐,讓椅面前端的邊緣正好落入大腿與屁股的交界處。同時不要去使用椅子的靠背及扶手,並將椅面高度調整到跟你的膝蓋頂一樣高。這樣你就可以用一個正確的坐姿,坐在多數的辦公椅上好好的辦公了!

桌椅高度不調整,會有4大影響 椅子高度調整不正確導致的影響
桌子太高椅子太高肩頸痠痛桌子太高時,為配合桌子高度,人們容易聳肩,一聳肩就會造成肩膀附近肌肉緊繃,時間久了,就會有肩頸痠痛的現象產生駝背當椅子太高時,相對的桌面高度就變得不足。因此在工作時,為了遷就桌面,勢必蜷縮身體,才有辦法進行工作。這樣的時間久了,就會造成駝背手腕壓迫桌子太高,當使用滑鼠時,會產生「拱起」的姿勢,造成手腕壓力,時間一長,就有手腕壓迫的現象,甚至因為壓迫到神經,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下背疼痛當椅子太高時,除了蜷縮身體外,還有可能會塌腰與前傾,而塌腰與前傾,會對腰部產生壓力,時間久了就會產生下背疼痛的現象

📖 本段參考資料來源 : https://www.bodylearning.com.tw/mediareport/detail/72/

椅子高度調整正確教學 

一般來說,桌子都是固定高度的。又因為不同的功能取向,桌椅之間的高度差,必須能夠符合執行目標功能的標準,例如:餐桌與餐桌椅、茶几與沙發、電腦桌與電腦椅、辦公桌與辦公椅….等等。餐桌與餐桌椅,主要是功能是讓人們可以在餐桌上用餐;餐桌吃飯時,時間一般不至於太長,正常用餐約莫30~60分鐘,若是參加聚餐或是宴會,也就2~3小時。而且吃飯用餐時,多會與人互動,不會固定在同一個姿勢,甚至會走來走去。因為餐桌椅都是固定式,因此餐桌椅之間的高度距離,約莫為25~30公分左右可以適合多數人的使用。

📖 本段參考資料來源 : https://ricodesign.hk/article/%E9%A4%90%E6%A1%8C%E9%A4%90%E6%A4%85%E9%AB%98%E5%BA%A6%E9%BB%83%E9%87%91%E6%AF%94%E4%BE%8B/

至於電腦桌與電腦椅,現今多數公司不會有專用的電腦桌與電腦椅,而是把辦公桌與辦公椅也一併當成電腦桌與電腦椅。因此,辦公桌椅就應有升降的功能,以滿足不同使用功能以及不同身高的需求。以下是勞動部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提供的理想電腦工作桌椅的高度:

理想的桌面高度:51 ~ 67 公分 理想的椅面高度:40 ~ 46 公分

📖 本段參考資料來源:勞動部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電腦工作桌椅尺寸建議值 

雖然有上述的理想桌椅高度,但實際上我們都只會面對我們自己真實遇到的狀況。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辦公室的時候,辦公桌一般都是公司配置的。而在臺灣,多數辦公室是使用OA辦公桌,桌面是固定高度、離地面約75公分。因此,我們就必須配合桌面高度去進行椅子高度的調整,以下是幾種可能的方式:

1. 盡量以自己的身高,去挑選合適高度的辦公椅。最好是有帶有氣壓棒可以自由調整高度,讓你就坐時屁股可以高於膝蓋。

2. 若辦公椅是公司配發固定式的辦公椅,個子小就建議增加坐墊,讓椅子的高度可以增加。並讓屁股可以高於膝蓋,若是因此無法踩到地面,則應加一個凳子。

3. 若你是高個子,則把椅子調高,讓你坐下時屁股可以高於膝蓋,此時桌子可能就太低了。應該要把電腦螢幕架高,讓你坐直時,螢幕頂端大約在你的眼睛的高度。如果是使用筆電,則應當把筆電架高,無須低頭或是前傾來看螢幕;並外接一隻鍵盤,讓手腕可以平放在桌面輕鬆而自然的使用鍵盤。

椅子高度調整功能座椅推薦

無論你的桌子是否是可升降的桌子,你的辦公椅一定得具備可以升降調整功能。市面上有許多的辦公椅,都是可以升降調整高度的,但是基於「以人為本」的概念,極力推薦「紅岩愛脊椅」當作長時間辦公或是使用電腦時的椅子。

紅岩愛脊椅,不僅是可以輕易地調整高度,為了服務更廣大的人群,更分成高矮2種版本:一、身高130~170 公分的人群,二、160~200公分的人。

 矮的版本:椅面高度離地約為43~53公分(套用輪子會增加2.3公分) 高的版本:椅面高度離地約為50~71公分(套用輪子會增加2.3公分)

紅岩愛脊椅的椅面,會比一般的辦公椅或是人體工學辦公椅來的高。那是因為一般辦公椅的設計,是讓人坐下時,腳掌小腿保持90度角,大腿身體保持90度角。此時,你的大腿身體的90度角,就容易會讓就坐的人產生塌腰的現象。

紅岩愛脊椅的椅面設計得比較高,就可以讓就坐的人屁股高於膝蓋;讓你直立坐下時,腰椎可以自然前凸,讓胸膛打開、下顎收回,呈現一種腰背放鬆的自然直立坐姿。因為屁股一旦高於膝蓋,直立坐姿會使身體大腿呈現110~130度夾角,會讓身體的重量藉由天生的骨架支撐住,並落入你的坐骨,而著地的雙腳,也會協助支撐部分的身體重量。

故也就無法進行錯誤的坐姿:翹腳坐姿(或者說很不容易進行翹腳坐姿)。當坐姿正確了,辦公環境都「以你的坐姿為主」,配合著你的正確坐姿來擺設與放置,你就會在腰背肌肉放鬆的情形下,好好地坐在紅岩愛脊椅上辦公一整天。

椅子高度調整正確範例

紅岩愛脊椅不僅可以端正坐姿、放鬆腰背肌肉,且還透過專利發明的 REDROCKER 機芯,讓你無時無刻保持運動狀態。我想,只要你願意坐在紅岩愛脊椅上,你的脊椎就會感激你的,真的!!!

📖 全文參考資料:

https://heho.com.tw/archives/13987 https://www.bodylearning.com.tw/mediareport/detail/72/ https://ricodesign.hk/article/%E9%A4%90%E6%A1%8C%E9%A4%90%E6%A4%85%E9%AB%98%E5%BA%A6%E9%BB%83%E9%87%91%E6%AF%94%E4%BE%8B/ https://www.ilosh.gov.tw/90734/90811/136452/90837/92863/post Sit Better: A doctor explains how ‘ergonomic’ chairs undermine posture and health, causing back pain and shortened lives Turner Osler, MD, FACS, MSc Emeritus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urgery, University of Vermont CEO, Kinetic Furniture of Vermont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