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桂花古称呼 林业生态文化

林业生态文化

2024-06-02 1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桂花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最早也是最闻名的用途就是入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用桂花来酿制醇香可口的美酒。屈原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桂酒,据王逸注就是切桂花置于酒中制成。它常作为奉神的祭祀品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例如,唐代郊届歌辞中,《武后大享昊天乐章》就有“兰羞委荐,桂醑盈斟”的祭礼仪式,所云“桂醑”即桂花酒。桂花按中医药理而言,辛温无毒,能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制酒饮用,有益于健康。但后来有神化的倾向。《谈苑》曾称:“桂浆,殆今之桂花酿酒法。魏有频斯国人来朝,壶中有浆如脂,乃桂浆也。饮之寿千岁。”清代则有桂花东酒,为帝王专用御酒。

桂花原产我国西南与中南地区,开放时,四个瓣的小花数朵(三至九朵)组成一丛丛花序,簇生于苍劲的树枝上梢的叶根旁,在满树蓊郁的密叶中散发出阵阵浓烈的香味。经过长时间的自然生长和人工培育的干扰,桂花现已演化出很多品种,经过我国植物学家的广泛调查与研究,大致将桂花树分为四个品种群,即丹桂、金桂、银桂和四季桂。其中丹桂、金桂和银桂都是秋季开花,又可以统称为八月桂。

——丹桂花朵颜色橙黄,气味浓郁,叶片厚,色深。一般秋季开花且花色很深,主要以橙黄、橙红和朱红色为主。丹桂分为满条红、堰红桂、状元红、朱砂桂和硬叶丹桂等。

——金桂花朵为金黄色,且气味较丹桂要淡一些,叶片较厚。金桂秋季开花,花色主要以黄色为主(柠檬黄与金黄色)。其中金桂又分为球桂、金球桂、狭叶金桂、柳叶苏桂和金秋早桂等众多品种。

——银桂花朵颜色较白,稍带微黄,叶片比其他桂树较薄,花香与金桂差不多,不是很浓郁。银桂开花于秋季,花色以白色为主,呈纯白,乳白和黄白色,极个别特殊的会呈淡黄色。银桂分为玉玲珑、柳叶银桂、长叶早银桂、籽银桂、早银桂、晚银桂和九龙桂等。

——四季桂,也有很多人将四季桂称为月桂。花朵颜色稍白,或淡黄,香气较淡,且叶片比较薄。与其他品种最大的差别就是它四季都会开花,但是花香也是众多桂花中最淡的,几乎闻不到花香味。四季桂分为月月桂、四季桂、佛顶珠、日香桂和天香台桂。

桂花终年常绿,枝繁叶茂,秋季开花,芳香四溢,可谓“独占三秋压群芳”。在园林中应用普遍,常作园景树,有孤植、对植,也有成丛成林栽种。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桂花常与建筑物,山、石相配,以丛生灌木型的植株植于亭、台、楼、阁附近。旧式庭园常用对植,古称“双桂当庭”或“双桂留芳”。在住宅四旁或窗前栽植桂花树,能收到“金风送香”的效果。在校园取“蟾宫折桂”之意,也大量地种植桂花。桂花对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氟化氢有一定的抗性,也是工矿区的一种绿化好花木。桂花还可盆栽用于布置庭院、会场及做切花插瓶之用。我国历史上最早将桂花移入庭园种植的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当时武帝重建上林苑,就将各地进献的桂花树种于苑中。汉武帝十分喜爱桂花,他在太初四年建了一座宫殿,起名为桂宫;此外还建有迎神的桂馆、桂台;在甘泉宫南的昆明池内,更是直接用桂木为柱筑了一座水上宫室灵波殿。这一切大概同武帝好神仙有关系。《汉书·郊祀志下》载:“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则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可见,汉武帝造桂馆之类,是听信了当时神仙家的鬼话。后来“桂馆”还成了道观的泛称。在神话传说的踵事增华中,桂花最后升格成了一株天上长生不老的仙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个极为著名的故事是据“异书”即神仙志怪类的书中录下来的,说明早有流传。按唐·冯贽《南部烟花记·桂宫》看,南朝人已熟悉此故事,只有这样,南陈后主叔宝才有可能“为张贵妃丽华造桂宫于光昭殿后,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后庭设素粉罘思,庭中空洞无他物,惟植一株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我们还可在更早的文献中追寻这一故事的蛛丝马迹。梁文学家沈约《八咏诗·登台望秋月》有句云:“桂宫袅袅落桂枝”,再有北周瘐信《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桂花”皆代指月,这就透露了南北朝时期,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至少月中生桂的传说已是尽人皆知了。

桂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千百年来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桂花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时至今日,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还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有:“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成语中还有“桂林一枝”“蟾宫折桂”等。而桂花的品格,更为历代名人所赞赏,宋代著名文字家朱熹《咏岩桂》之二道:“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千株向摇落,此时独华滋。木末难同调,篱边不并时。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短短四句,不仅赞誉了桂花的色、香、韵三品,更把桂花那孤芳品格描述得淋漓尽致。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其居所附近就植有十余株桂花,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而南宋名相李纲的《采桑子》:“幽芳不为春光发,直待秋风,直待秋风,香比余花分外浓。步摇金翠人如至,吹动珑璁,吹动珑璁,恰似瑶台月下逢。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解引幽人雅思长。玉壶贮水花难老,净几明窗,净几明窗,褪下残英蔌蔌黄。”则是作者借桂花以自悦,反映其晚年壮志未酬以及与南宋腐朽朝廷格格不入的心情。

我国有许多赏桂胜地,不仅有“叶密千重绿,花开万点黄”的桂林仙境、“十里飘香、满陇桂雨”的杭州满觉陇、“一月一开花,四时香馥馥”的湖北咸宁、“桂子月中花,天香云飘外”的上海漕河泾以及“八里磨山桂花香”的湖北磨山等传统生产区,开花时节,处处桂花飘香,说它“独占三秋压众芳”一点也不为过分,就连现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地的城乡绿化,也特别钟爱高大壮实的桂花,广植桂树,每逢秋节花期,满树盛开的花朵散发出悠远浓郁的香味,在人们的头顶上飘荡开来,一些花朵随着阵阵金风坠落在地面上,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感受。

福建是我国桂花重点产区,拥有浦城大叶朱砂桂、永春尖叶桂、清流黄金桂等著名品种和浦城、清流两个“中国桂花之乡”。尤其是浦城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桂花栽培记载,历史十分悠久,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志士在此留下赞美诗篇,如“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南北朝·江淹)、“文昌耿耿星常现,桂籍巍巍世不空”(宋·章衡)、“灵鳌振处千山动,丹桂开时万里香”(宋·赵祯)、“小筑精庐附郭宜,阶下桂兰森竞秀”(清·郑天锦)等。今该县临江镇水东村杨柳尖自然村还留有一棵古丹桂,当地人称九头丹桂王、九龙桂。树高15.6米,冠幅18米,覆盖面积230平方米。此树基部0.5米处分生主干9枝,9枝主干在1.5米处又各分别生长出2个分枝,形成庞大树冠。九头丹桂王的树龄已被专家测定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国桂花集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桂花不仅仅可供人们观赏,还可以制成桂花糖、桂花蜜酒,或做成桂花糕点的香料,用桂花浸制的桂花浸膏,配以香精,可用于各种化妆品、香皂及食品等。用桂花窖制的“桂花茶”亦是香甜扑鼻,别具风味。还有许多以桂花为原料烹调的药膳,如桂花鸭肉茄子饼、桂花脆皮鳜鱼、油炸桂花年糕等,风味十分独特。桂花性味辛温,含多种芳香物质,如癸酸内酯、紫罗兰酮、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壬醛、水芹烯、橙花醇等,果实入药有化痰、生津、暖胃、平肝的功效。枝叶及根煎汁敷患处,可活筋骨止疼痛,治风湿麻木等症,有良好效果。

来源:《福建花文化》

作者:陈璋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国家植物园揭牌一周年,如何打造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争优争先争效 | 福建省林业局领导赴泉州调研指导造林绿化和林木种苗工作 武夷山牵手南岭,广东何时能有自己的国家公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