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导演手记 :第34日,愧对阿曲老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格里菲斯导演手记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 :第34日,愧对阿曲老人

《寻找手艺》导演手记 :第34日,愧对阿曲老人

2024-04-21 1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944649/

每次看到阿曲老人这一脸的憨厚,我就觉得愧疚。

第34日             阿曲老人

        阿曲老人,这是个精彩而尴尬的点,精彩是因为阿曲老人会很多种藏族手艺,佛像、唐卡、藏戏面具、帐篷等等,尴尬是因为我们的拍摄成了盛情款待。

        这个点是朋友推荐的,她认识阿曲老人的孙女,我们就这样来到了阿曲老人的家里。老人超级热情,直接把我们当成了孙女的朋友,于是拍摄俨然成了接待。干果、风干牛肉、零食、酥油茶都准备好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每一项手艺也都准备就绪。老人当然是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但是,我们原本期待真实自然的拍摄,反而变得放不开了,演变成了我们最不能接受“摆拍”。

        出于对老人的尊重,我们把每一项手艺都拍了下来。老人的唐卡、佛像,均属一般水准,见过土旦的佛像、德格的佛像、唐卡,再看老人的,确实有明显差距,毕竟那些都是顶级的。不过老人的佛像满足一般寺庙也是没问题的。实际上他的佛像从来不卖,免费送给寺庙。 

        从拍摄的意愿来说,阿曲老人更符合手艺精神,只是可惜,老人准备实在太充份了,他把我们当成常规媒体了,对着镜头一板一眼但又很认真地向我们介绍他的手艺。

        我一直内心很纠结,要不要把阿曲老人放到片子里。

        在第三次修改稿子时,我还是把阿曲老人的故事拿掉了。

        一路下来,越来越感觉到 “电视台记者”是多么可笑。

        我喜欢土旦大师给我们的尊重,那是因为我们工作敬业,我喜欢那么多新疆手艺人给我的尊重,因为我心到了。

        阿曲老人给我们的尊重,因为我们是“媒体的”,我们是熟人介绍来的。

        以后的拍摄,我将拒绝光环,拒绝平台,只做一个拿摄像机的手艺人,就像所有真正的手艺人一样。

        反观自己以往的历路,曾有多少时间是靠“媒体的光环”获得尊重呢?

        把阿曲老人的故事从片子里拿掉,只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无法摆脱“媒体”对我们的干扰。

        《寻找手艺》推出后,引起一些小小的关注,也引来一些媒体记者的采访。很明显的,我发现有一种很明显的气质:媒体气质。如果对方是传统媒体,或者有传统媒体经验的记者,他(她)身上一定有一种如影随形的媒体气质,有一种奇怪的冷静,奇怪的质疑,似乎对什么东西都不信,同时心里又装着很多套路,一个个问题把你推向他(她)想要的答案。可惜我也是从那个环境出来的,我本能地不往她(他)的圈套里走,而是在圈套外信马由缰,同时又不跑范畴。等她们的稿子发出来,大多数是不走心的,仅仅是完成了一个任务,阅读点击量也很平平,我也理解,都是为了一只碗饭。而那些没有媒体经验的小弟弟小妹妹,他们来采访时,很少有媒体气质,感觉他们如同一张白纸,任由你在上面写写画画,他们只是用好奇的心看着你。最后她们的稿子出来,点击量都会非常高,内容也很精彩,有时候能把我自己都感动了。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差距就这么被拉开了,工作和兴趣的差距也在此体现。每次接受完自媒体的采访,都感觉自己被这些年轻人上了一课。

此图不是摆拍的哦,抓拍!

       拍完阿曲老人,下午赶赴波密。

        著名的通麦天险,和13年前比,天险只是路烂而已,险度大大降低。一路大车碾过、越野车开过,道路早已崎岖泥泞不已,但小车的优势却出来了,车小轮距短机动性好,压着路面的脊背,一路狂奔,破车也不心疼,竟然秒杀一切越野车、皮卡、货车等。一路托底无数次,喻攀坐在后座好几次颠得头直接碰到了车顶天花板;何思庚坐在副驾一直盯着路面不说话,又紧张又兴奋;车外是轮胎压过水路的“哗哗”声,夹杂着减震器“哐哐”的响声,以及大石头偶尔卡在车底“咚咚”翻滚的闷响声。

        两小时狂奔下来,抵达波密时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脚已经冰凉。人生最爽的一次越野!

        一路狂奔甚至奔出一条哲理来:

        车不在是不是越野车,而在你是不是把它当越野车。

        人不在你是不是大师,而是你是不是有大师的心;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