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时见鹿」,别再糟蹋李白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林深见鹿剧组人员名单 「林深时见鹿」,别再糟蹋李白了

「林深时见鹿」,别再糟蹋李白了

2023-07-17 20: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 | 行之

网上有这么一句被用烂的了话,每次看见有人用,都有一种百爪挠心的感觉。这句话这么写的: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其中「林深时见鹿」,原型出自李白的一首诗,原文是「树深时见鹿」。

改这个诗句的人,通过把「树」改成了「林」,瞬间将诗仙的天才,拉低到了网文水准。

古人讲一字之师,指通过改一个字,能化腐朽为神奇。但有些人,反着来,也能通过改一个字,化神奇为垃圾。

李白那首诗,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文是: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其中「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非常天才的一句。

树深时见鹿,说的是山野中见到时隐时现的野鹿,可见环境清幽。如果改成是「林深时见鹿」,就是非常简单的一句「直陈」。树林深处,看见野鹿。

这种直陈,任何一个网文写手随手都能写十八句。「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就是这样的复制体。如果愿意,你也可以一直复制下去。比如,云深时见鹤,梨白时见蝶。草深时见兔,柳绿时见莺。叶深时见蝉,天青时见鸢 。雨落时见你,灯起时见你,酒醉时见你。总之,只要你想,就没有见不到的动物和人。

李白会这么写?如果这么写,那诗仙真是白当了。所以李白写的是「树深时见鹿」。树深,是高级的「委婉」表达。指作者在山上行进,一树一树地穿越,慢慢行到了深处。爬过山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情景,这是一个非常有画面感的过程。

「树深时见鹿」像一个电影画面,一个人穿过一棵棵树木,行到树影深处,见到了时隐时现的野鹿。作者的动作,环境的清幽,瞬间都有了。

但只要把「树」改成了「林」,一字之差,所有意境就瞬间毁了。

李白「树深时见鹿」之妙,还在于有下文。下文是「溪午不闻钟」。

这句的意思是,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道院的钟声。这看似是在说钟声,实际上是在透露信息:附近道院的道士,都外出去了。

这首诗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要找的人,外出去了,这是一个关键的信息。但李白没有直说,只提一句「溪午不闻钟」,和前一句「树深」相同,也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一连两波委婉,就将“找人找不到”这件寻常事,写得妙趣横生,诗意弥漫。

贾岛也写过一首类似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也是写去山里找人,但要找的人不在。但贾岛的写法不一样,用的是典型的「直陈」,松树下问童子,你师父呢?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直接了当的陈述,如同日记,毫不出彩。好在后两句写「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通过云山雾罩的大全景,暗示失落的心情,巧妙的寓情于景,救活了这首诗。

李白其实最擅长「直陈」,然后加「夸张」,基本是他的标配。典型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点都不拐弯抹角,磅礴潇逸之气呼之欲出。

以李白的豪放性格,是不太喜欢用「委婉」的。但只要他愿意,偶尔用之,仅凭「树深」这种炼字,照样能将整个唐宋的委婉派,写得服服气气。

只是可惜,这份天才,在今天被改成网络“金句”后,暴殄天物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