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杨红樱的女儿叫什么 作家

作家

2024-06-02 14: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航 首页->图片故事->作家 | 杨红樱 破解童心 作家 | 杨红樱 破解童心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本刊记者 张明萌 发自中山 日期: 2018-01-03

“儿童这两个字对我来说,至高无上”

从1981年创作第一篇科学童话《穿救生衣的种子》到现在,杨红樱已经写了33年了。《校园小说》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作品堆起来,有半个人那么高。

杨红樱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作家,更没想过会和儿童文学扯上关系。她觉得自己小时候很笨,刚进学校,连3都不会写。班上的同学嘲笑她,告诉老师。她原以为老师会骂她,但老师告诉别的孩子:“那是因为她小,等她像你们一样大了,她就会写了。”那时她立志,今后一定要像这个老师一样,对小孩好。她的35本童书里,只有关怀,没有责骂。

一次读者见面会上,主持人问大家为什么杨红樱能写出小朋友喜欢的书,一个小朋友说:“因为她没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这个回答一下戳中了她,自身的经历正是她破解童心的密码。

女孩不笨

“今天的老师看到我,一定会让父母带我去医院检查下智商。”杨红樱这么评价小时候的自己。

5岁读一年级,比周围的孩子矮一截,动作和同龄人比不协调,跑步慢,同学玩游戏都不愿意带她。下课时,大家玩“打游击”、“抓特务”、“点兵点将”,她永远是被剩下的那个。而给她的任务也永远只有一个:守衣服。她一点不自卑,明白自己年纪小,去了也会拖后腿,能守衣服已经不错了。别人让她守衣服,她就乖乖守衣服,两只眼睛盯着衣服一动不动。只要衣服一件不丢,她一整天都会很开心。从那时起,做任何事,杨红樱都会很认真。

没人理的时候,杨红樱喜欢四处张望,天空、白云、蚂蚁、落叶……大自然落在了她眼里。杨红樱至今很感激那段独处的时间:“大家不管我反而更自由自在。我对事物的敏感性和会发现的眼睛,都是那时候养成的。”

和很多从小被寄予厚望的小孩不同,家人从来不会对她有要求,她也因此得以从小按着自己的性子来活。当别的家长要求孩子当科学家、当画家、当舞蹈家的时候,杨红樱的爸爸只重复一句:“你要当个好人。”杨红樱问什么是好人,爸爸答:“性格好,身体好。”三兄妹听了很开心,因为觉得这几点他们都能做到。现在,大哥当了经济学家,她成了作家,弟弟是企业家,杨红樱将这份成功全部归结于“当一个好人”的教导。

小时候这段经历让她从来不会对孩子有苛求。当老师那段日子,遇到不太聪明的孩子,她安慰自己:比我小时候好多了。女儿做了什么事让她操心了,她也安慰自己:比我小时候好多了。第一批学生40岁了,都没忘记那个漂亮的年轻女老师。女儿研究生毕业了,还在不断学东西充实自己。

杨红樱把童年的自己写进了《马小跳》系列里,笨女孩安琪儿和漂亮女孩夏林果便是她童年的再版。

安徽亳州,杨红樱为小读者签名

黛玉教我写诗

杨红樱小时候爱喝牛奶和鸡汤,成都老巷子里挑着卖的新鲜牛奶奶皮醇厚、路上摊档熬制的土鸡汤油光鲜亮,她总是一喝就好几大碗。现在身子比同龄人好不少,她认为都多亏了牛奶和鸡汤,孩提时期的营养浸润到骨子里,慢慢滋养着成年后的自己。

书籍是她在创作上的牛奶和鸡汤。

识字以后看书少,杨红樱念念不忘的是四大名著。年龄小看不懂,她只选自己有兴趣的看。

《水浒传》里,她最爱看的是108将的出场,每个人性格各异,出场方式没一个相同,但又特点鲜明。鲁智深裹头巾戴金环披战袍,武松“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孙二娘“眉横杀气,眼露凶光”,她都记住了。在她的书里,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孩子亮相,都是从这里学的。

也看《红楼梦》,最关心吃喝玩乐,直到现在还能说出《红楼梦》里的茄丁是怎么做的、蟹应该怎么吃。贾母让黛玉换窗纱,柳绿配桃红。她的很多衣服,都是红绿相配。“我从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活的审美和品味,这些影响延续至今。“

当她看到黛玉教香菱写诗的时候,兴致一下就上来了。香菱不会写,她也不会。黛玉教香菱,也在教她。那一章她不知重复看了多少遍,“我的诗,都是林黛玉教的。”初中时,她每天写一首诗,今天下雨,明天吹风,后天飞雪;今天喜极,明天悲恸,后天委屈……生活的感触,都被写进了诗里。周围的同学关心着怎么入团、怎么应付考试的时候,她在自己的世界里写着长长短短的古体诗。

中学语文老师是一个仙风道骨的老头,古文讲得有模有样,为人十分严格,所有同学都怕他。杨红樱写了诗,同学看不懂,她抄在每天的语文作业后面给他看。老师在讲台上批改作业,改着改着嘴角上扬了,同学一看就知道了:他一定看到杨红樱的诗了。老师念作文,清清嗓子,咽口口水,露出笑容,带着川普说:“现在喃,我要念一篇作文……”同学们就知道:八成是杨红樱的诗。

当初写的诗她一首也不记得了,但写诗的感觉还留着:对生活的感受,对文字的敏锐。感觉具象化了,变成童话,写进了《笑猫日记》。

2010年,杨红樱与其创作的卡通动漫人物一同参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米兰就是我

杨红樱的校园小说系列中,出现过一个叫米兰的年轻人。她在肯德基店邂逅了4个五三班的坏小子,被骗去当他们的老师。米兰漂亮时髦,她喜欢穿白T恤和低腰牛仔裤,裤腰上松松系一条宽皮带,喜欢看《蜡笔小新》,爱跳芭啦芭啦舞,呼啦圈舞得虎虎生风。她的教育理念,比衣着和性格更为时髦。在杨红樱笔下,米兰年轻张扬,富有亲和力,魅力十足。

这位老师正是杨红樱自己。

1981年,她进入成都人民北路小学教书,进入学校的时候,大家的装束让她很受不了。所有人都是灰色的衣服,领口露出白色衬衣的边已经算是尺度最大的装饰。头发一律齐耳,清汤挂面。她不喜欢。

那时候喇叭裤刚刚流行,她托人从广州买了条苹果牌的新款。港台电影风靡,她最爱林青霞。在电影里,林青霞留着中分长发,她也学着中分,长发披到腰间。外国电影传进来,《魂断蓝桥》里的费雯丽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她一看就忘不了,照着裙子的样子画模板,找一个裁缝做出来,一模一样。置办好一身行头,大摇大摆穿去学校。

那年她18岁,八十多斤,带着标准成都女孩的青春气息。和其他清汤挂面的老师一比,马上出挑了。10点钟领着学生做课间操,整个操场目光齐刷刷落在她身上,其他班级的孩子都很羡慕。学校对面是省外贸厅,那年第一批大学生刚分过来,所有人都趴在对面窗口看她。“壮观啊,简直是一道风景。”

和米兰一样,杨红樱的教育理念也是前卫的。班上数学老师严厉,作业不少。她一旦知道数学作业多了,便会让大家不做语文作业了。别的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她从不。别的老师让学生写检讨当众念,她从不。老师在办公室里骂学生,她从不。她更愿意带着学生出去散步,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呢?你应该这么做才是对的……甚至为了维护学生,和校长发生矛盾。

“我更喜欢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孩子是一个人。我们老师骂学生都会用比较侮辱的语言去骂,很大声,让学生觉得抬不起头,动不动请家长,动不动全班念检查,我觉得那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我会让小孩从小知道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自尊没有受到伤害的人。我那时候前卫可能是在对孩子人性的尊重上。一个人连自尊心都没有了,作为一个人就没意思了。”

杨红樱所在的小学是重点小学,所在的教学区是重点小学集中区。做事风格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格格不入,让她时常面临其他老师和校长的压力。有时候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对的。答案很快就来了,第一届学生毕业统考,她班上的语文成绩平均分位列全区第一,6年的委屈和争议,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新一届开始,当校长把所有的社会关系放在杨红樱班上的时候,她收到新成立的出版社的邀约,头也不回地走了。

马小跳倾注了我全部的教育理想

刚当老师的时候,杨红樱让班上的同学翻开语文书目录,在喜欢的文章后画勾。勾得最多的是《小蝌蚪找妈妈》、《小马过河》等科学童话,这类文字讲了一些知识,叙述也好玩。为了给孩子们在阅读课上做一些补充,她依葫芦画瓢,开始创作。童话写好,不好意思直接告诉学生是自己写的,就把文章夹在一本书中间,读给同学们听。看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捧腹大笑时,她知道这一处写得好;当学生交头接耳或者不听时,就知道这一处写得不好,回过头再改。

“很多作家在早期创作的时候,是没有读者对象的状态在写,好不好不知道。我马上就能知道,这注定了我今天的作品一定是受孩子欢迎的。我的东西一开始就不是自话自说的,我就是必须在乎感受,你不在乎你的课没法上下去,养成了习惯,会处处以孩子为中心。”

学生们知道故事都是杨红樱写的时候,撺掇着她印成铅字。她把第一篇《穿救生衣的种子》投给了《少年报》,发表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作品慢慢多起来。

真正让她大红大紫的是以自己女儿为原型创作的《女生日记》,书中通过冉冬阳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女生过渡到女人的全过程。出版后引起了不小争议,被议论最多的是:你既然影响力那么大,为什么不写一个榜样的孩子呢?

杨红樱拿出当老师时候的倔劲儿,相继创作了《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等畅销书籍,书里的主角都是普通孩子。她最钟爱的马小跳,也是一个普通孩子。《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是她创作至今最火的小说,也是她认为能够住进所有孩子心中的角色。

马小跳的原型是杨红樱的一个学生,当时是最调皮捣蛋的。一个二年级的女生拿着灯笼从教室门口经过,男孩一脚把灯笼踢破了,女孩哇哇大哭。对方老师告到校长那儿,校长让她请家长处理,她不答应,把男孩拉到一旁问,你为什么踢破了灯笼?男孩回答说:“我想听到灯笼被踢破的声音。”男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动了她。她教育孩子损人利己是不对的,并嘱咐他重新做了一个灯笼赔给女生,事情便不动声色解决了。

一次带学生去植物园,杨红樱发现男孩会把自己的干粮留一半。她问为什么,男孩回答要留给家里的妹妹。杨红樱觉得这种分享的精神是一个男孩有担当的表现。她也由此看到了男孩淘气外表下值得赞赏的心。

书里马小跳的淘气“事迹”大多脱胎于这个男孩,杨红樱在创作的时候也刻意保护马小跳的个性。“马小跳倾注了我所有的教育理想,小孩子也在他身上找到了一个理想的童年。”马小跳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2014年4月,马小跳系列停写5年后,再出新作《忠诚的流浪狗》,登上多个排行榜前列。

“儿童”二字对我至高无上

人物周刊:你写的东西那么多孩子喜欢,是不是和你当老师有很大的关系?

杨红樱:其实不完全是。你只要把儿童研究透了,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儿童基础的东西你是了解的,儿童心理你知道,儿童需要什么你知道。你的责任就是把时代的东西、现实的东西放进作品。这是你起码的担当。说到儿童,我们都想写比较远的东西,所谓文学性,其实不是,是在回避,因为怕。像我的作品,写得就非常现实。

人物周刊:比较远的东西指什么?

杨红樱:俗话说画鬼容易画狗难,比较远的就是我们都看不见的、儿童都不知道的东西。为什么今天很多人说文学性就推国外的作品,因为那是儿童完全不了解的。你作为当下作家,要把现实的东西放到今天儿童生活中,比如儿童成长的烦恼,我们在当下的环境中,生存现实和心理现实,怎么反映,怎么引领,不是所有人都敢写的,这非常考手艺。

为什么我的东西小孩子喜欢,因为小孩完全置身其中,他觉得这个环境跟今天生活的环境是一样的。当我遇到成长烦恼的时候,当我困惑的时候,我该往哪儿去?我可以在杨红樱的作品里找到安慰。所以所有的小孩提到我的作品都会说到两个字:安慰。

人物周刊:为什么说你的作品是种安慰?

杨红樱:因为现在我们的社会是个功利的社会,小孩压力太大了,我觉得不应该他们承受的都在承受。现在都有早教中心了,我觉得挺可怕的,小孩就应该撒着欢儿让他玩啊。从早教就开始受训练,让每个孩子长成一个样,抹掉个性。马小跳为什么大家喜欢?我一直就是拼尽全力在保护他的个性。今天我们的教育是磨掉孩子个性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格式化的教育。跟个性化的教育在PK。孩子要保持住自己的天性,才能跟这个功利的社会、格式化的价值标准抗争。所以所有的孩子都会羡慕马小跳,马小跳的成长方式就是种安慰。

人物周刊:你花了多少时间研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学?

杨红樱:很早。从我当老师的时候开始。我觉得做儿童工作的,要懂儿童心理,身体是什么样的,接受的程度等。儿童教育,他们心智不成熟,需要你去引领。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正能量的东西。孩子小时候受我作品的影响都是正能量的。到了社会以后,也许接触的社会跟我的作品呈现不一样。但我觉得我也要给你,我要把最美好的、最鲜亮的底色给你,让你相信我们世界还是美好的。

人物周刊:你的书似乎受到的推荐并不多?

杨红樱:其实中国的推荐就是绑架,有很多利益在里面,不是说从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出发,而是利益的驱使。我的书小孩喜欢,就是小孩自己的选择。这是对绑架阅读的一种抗议。我们在北京一些文学夏令营,有小朋友会站起来说:“杨老师我们小朋友都喜欢你的书老师不让读。”我问为什么,小朋友说我们老师没有读过你的书,因为推荐书目上没有你的书。很多年一直是这样的。这样的条件下,我的书销量那么大,小孩子还喜欢,我觉得真的是和绑架阅读的一种较量。

人物周刊: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杨红樱:儿童本位。今天有多少人在为儿童写?全国的出版社都在出少儿读物,因为他们觉得少儿读物这块市场很大,都在做。儿童这一块是最需要专业的,但恰恰做这一块的都不是专业的。

我的文学,在我青年的时候就完成了,从青年到现在我一直在研究儿童,这是我创作核心的东西,我要了解儿童,我要尊重孩子。简单地说,就是爱。中国家长不爱孩子吗?但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爱没有?爱的方式不对,不懂怎么去爱。恰恰我是懂得怎么去爱的,因为我有这种素养。其实儿童作家不少,出版机构也不少,但是真正能住进孩子心中的作品、进入孩子心中的文学形象是很少的。我们把儿童文学理解为儿童好忽悠,儿童好骗,这是不对的。“儿童”这两个字对我来说,至高无上。

网友评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