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佳隆新专辑《传奇》丨声音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英最新专辑是哪一部 如何评价李佳隆新专辑《传奇》丨声音解析

如何评价李佳隆新专辑《传奇》丨声音解析

2024-04-21 0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年说唱圈的竞争太激烈了!Gali、Cream D、艾福杰尼、Sasi、Capper、谢帝、马思唯、Psy.P、Melo、那奇沃夫、Gai、Mercy、法老、AR...都发了专辑,我愿称之为2022中文说唱专辑大混战!

要说近期较为出众的专辑,那一定少不了李佳隆这张时隔三年的专辑《传奇》,专辑一经发布就引来了不少讨论:制作高级、新颖独特、概念牛逼;也不乏这样的评论:听不懂、欣赏不来、听感疲惫...

作为这样一张非常“自我”的概念专辑,它的评价注定是两极分化的,喜欢的人非常喜欢,get不到的人会觉得一般。但从网易云的收藏数来看反响还是不错的,尤其在没有任何人feat的情况下做到这个程度,说明李佳隆特立独行的音乐风格还是拉拢了一大批拥有共同审美的听众。

接下来我们就来浅析一下在《传奇》中感受到的“声音”:

“统一”与“平衡”

从开头intro到outro结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声音的统一。

制作的质感很统一。八首歌的混音听感都很一致,人声位置、负责低频的Bass/808以及鼓组各元素在声场中的位置都较为统一,包括人声和乐器的混响效果,这让专辑里的所有歌听下来都处在同一个空间和氛围当中,正如创作者本人解释:它们是独立的单曲,但它们可以无缝衔接。

风格统一。这张专辑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将旋律情歌、boombap掺杂于其中,而将创作者从欧美说唱中汲取到的养分展现出来,这也是我欣赏本专辑的一大原因。

风格主打氛围感,每首歌都用大量的和声、效果器来营造氛围,Autotune一挂到底,对擅长旋律、音准过关的人来说,用挂tune的主要作用还真是为了改变人声质感,李佳隆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例子。

对欧美rapper的效仿

李佳隆唱腔中不难听出Travis Scott、Gunna的影子。

李佳隆对Travis Scott人声氛围的效仿是显而易见的。Intro、Skit、Outro以人声做乐器融于编曲之中,哼唱、和声堆叠,加上autotune、大混响的效果,迷幻感十足,再加上beatswitch的设计,颇有一番《Redeo》的味道,要是通篇的编曲再大胆实验些、beat转换再多点,那就真的是国潮版《Redeo》了。

《露西 LUCY》用了一个Travis Scott x Kid Cudi Type Beat,也是一个典型的Huncho Jack类型伴奏,不得不说Travis Scott的氛围真的很适合科技/迷幻/未来主题,李佳隆对Travis Scott的效仿是肉眼可见的,使用这类伴奏也可谓明智之举。

Gunna方面主要体现在Verse里的一些较碎较短的Flow中。Gunna Flow的优缺点是明显的。它如流水般丝滑,听感是舒适的,同时它也是缺乏千篇一律缺乏记忆点的。要达到平衡就需要一段出彩的hook,这一点《囚》就做得很好。

另外,对于模仿借鉴国外rapper这一说,现阶段的李佳隆也没有进行一比一的复刻与模仿,而融入了自己的那一份灵动,这一点难能可贵

国风古韵

虽然这张专辑在故事上的灵感大多源于西方,从头到尾都没有强调“国风”元素,但从一些编曲元素和李佳隆细腻唱腔、五声音阶的作曲方式中还是尽显灵动的国风氛围

这是李佳隆擅长的东西,这一点在三年前的EP《壹》中就体现过。

另外讲讲编曲。编曲用心,但还不足以封神。初听本专,编曲确实是最亮眼的部分,比起通篇用type beat堆砌起来的专辑,这张专辑在编曲上的用心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仅体现在序、中、尾章这三首为了[结构]而特别制作出来的部分中,其余的编曲大多还是油管Type Beat润色后的结果。虽然笔者对type beat持认可态度,但在“实验之作”“吹捧编曲”的语境下这仍然是缺乏创意的。

(《传奇》的原伴奏来自Youtube制作人beatsbyfrost,标签为Lil Uzi Vert x Gunna Type Beat)

我认为这不是一张容易听进去的专辑,首先它传达的内容不是接地气的,它需要听众发挥想象力并且能沉浸在创作者打造的氛围里,这对一些专注于内容的中文说唱听众来说是一道门槛。另外,它的氛围感颇有东方色彩和迷幻感,这种不常见的融合也需要细细品味。

抛开制作理念,从业务能力上看,李佳隆总能在同质化的氛围中创造不同的旋律亮点,比起《星球坠落》、《BERRY》这样的情歌旋律,这种旋律创作更显高级,李佳隆对旋律的掌控是顶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是一张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专辑。

· END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