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即墨人是哪里来的?寻根追源即墨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姓是从哪里来 现代即墨人是哪里来的?寻根追源即墨人

现代即墨人是哪里来的?寻根追源即墨人

2024-06-02 07: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明初,由外地迁人的军户人口,是目前即墨人氏先祖的主流。明初,东南沿海一带屡遭倭寇骚扰,明政府为抵御倭寇入侵,便在沿海一线择要设戌,广建卫所。即墨的鳌山卫以及雄崖、浮山两千户所,就是于明洪武年间设置的。据《明史·食货志》载:“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军屯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即墨县志》也载:“明初,因设置卫所,从外地迁入的军户就有7万人之多”。可见军户是移民即墨的主流。《明史·兵志》又载:军户分从征、归附、谪发三类。“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戌。归附,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谪发,以罪迁隶为兵者。”按“5600人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每卫5个千户所”鳌山卫下设的右前后3个千户所以及浮山、雄崖两个守御千户所共有从征军3000多人,其余6万多“归附、谪发”的下等军户,则分布于全县的52处军屯和若干垦点,垦荒屯田,供应卫所军需。

据《即墨县地名志》所载,经粗略统计,在洪武、永乐时期(公元1368--1424年)的57年间,迁入军户、民户居住的村庄约520个。除去无据可查的和其他省份迁入的零散移民,据各姓族谱记载,世居即墨的人口,主流是来自云南的移民。据200多个村庄的族谱记载,其祖先均是明初由云南迁来的。其中有20余个村庄的居民族谱记载,其祖先是于明初来自云南的“乌沙卫”。如:金口镇南仟的万姓、北仟的房姓、古仟的金姓;他们的祖先均是于明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沙卫乐歌屯”迁来此地立村的。温泉镇东四舍村的《武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武氏叔侄二人,从云南乌沙卫银子桥迁来此地立村。”据考,“乌沙卫”应系云南的“乌撒卫”,其遗址就在今云南的镇雄县境内,因《明史·地理志》《明通鉴》均载“洪武十五年克云南,平乌撒、乌蒙诸蛮,后立乌撒、毕节二卫。”《元史·地理志》亦载:“乌撒府属云南乌撒路所辖。”《明史·兵志》载:“初,太祖沿边设卫,惟土著兵及有罪谪戌者,遇有警,调他卫往戌,谓之客兵。永乐间,始命内地军(轮)番戌,谓之边班。又载永乐十八年,北京建,在南卫所多北调”。据店集镇青山前村《邵氏族谱》载:“明洪武三十五年,邵九公由云南从徐辉祖来援山东,留戌雄崖所,永乐二年,邵课士携家来此立村。”留村镇大村的《邵氏族谱》亦载:“明洪武年间,邵氏兄弟二人,由云南乌沙卫从魏国公徐辉祖来援山东,后碾转来此立村。”上述史实与《邵氏族谱》记载相吻合。由此看来,明初,云南乌撒府的土著兵与犯罪谪发乌撒卫戌边的军户,在山东沿海遇警倭寇或其他战事时,被调到即墨卫所,作为客兵留了下来。再就是永乐年间,乌撒卫于内地卫所换防和“在南卫所北调”时来到即墨的。

(二) 外地移民即墨考略。经元末多年战乱,致使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初,北方近城之地多不治,召民耕。其制,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又载“明初尝徙苏、松、嘉、湖、杭民之无田者四千余户往耕临濠。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户,散处诸府卫......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太祖时徙民最多,期间有罪徙者。成祖覆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京,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移居即墨的民户,除去7万余军户和原著居民,余者3万人左右是来自外省的移民。查阅《即墨县地名志》等资料可知,居民有来自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河南、贵州、陕西、北京、山西等省。也有济南、青州、莱阳、栖霞、莒县等地迁来即墨的。另有两个原因也促成明初即墨人口增加,一是由外地来即墨为官,后留居即墨的。如:前东城《林氏族谱》记载:“永乐二年,林氏族先奉旨从福建迁到此地。”华山镇埠后《姚氏族谱》载:“姚氏本系江南江宁府江浦深沟町人,始祖随明成祖建有军功,授鳌山卫指挥使。至四世择居埠后。”据庄头村《孙氏祖谱》记载:“明初,济南府历城历山顶孙氏,以广文仕即墨。后孙氏族人一支由历城迁至此处立村”。二是逃难来到即墨的。如三里庄《李氏族谱》记载“明洪武时,籍异宗别的三家李姓逃难来到此地,故称三李庄,后演变为三里庄。”据其中一家族谱记载,其祖先系明太师、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之后。在朱元璋诛杀功臣之时,李善长被赐死,全族70余人被杀,其中一族人逃难至此。据华山万华埠《李氏族谱》记载:“永乐二年,李氏祖先由小云南毕阳县东门里,迁居即墨的北乡万华山前小埠疃居住”。据考,“小云南毕阳县”当系今贵州毕节县。因元朝及明初均无贵州行省,毕节县地属云南。据留村镇拖车夼村《鞠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鞠氏由浙江平阳迁来即墨,因途中车轴损坏,勉强拖车前行,即在车所止处立村,因地处山谷,故称拖车夼。”明后期逃难至此的还有北安办事处秦家庄秦氏一门,据《秦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黄河决口,秦氏逃难至此立村”。因上述两种原因由某一省迁居即墨的居民均属零散小股居民,构不成移民主流。

展开全文

(三) 即墨先民从山西迁来之说与史实不符。据山西《洪洞县志》和《洪洞大槐树志》记载,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广济寺遗址上,旧有一株汉代古槐。”现今的洪洞县大槐树公园,就建在古广济寺遗址上,公园内的移民历史见证--大槐树,就是由汉代古槐衍生的第三代,今也有合围之粗。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内,至今已收集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约400个县的大槐树后裔寄来的上千份族谱。因而多少年来,在全国许多地方流传着“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来自山西的移民仅有三个宗族,如王村镇坦村的张姓,据传,其祖先来自山西的蒲州。据华镇梁家疃《田氏族谱》载:“田氏祖籍山西阳高,永乐二年,与董氏同时迁来此地立村。”我们认为,以上三姓均属零散移民。据山西《平阳府志》记载:“位于洪洞县城西北隅的古广济寺遗址,在明洪武、永乐年间,朝廷曾先后八次将山西移民在此集中,并办理移民手续,发给川资凭照,迁往各地”。有关山西8次移民,根据文献记载,以年号为序择录如下:

第一次,“洪武九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第二次,“洪武二十一年,徙(山西)泽、潞民无田者垦河南、北田。”(《明史·太祖本纪》)。

第三次,“洪武二十二年,太祖以河南、山东临清、东昌(聊城)诸处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命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等谕其民愿徙者验丁分田。”(《明史·食货志》)。

第四次,“洪武三十五年,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京”。

第五次,“永乐二年七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第六次,“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明史·成祖本纪》)。

第七次,“永乐五年,命户部徙山西平阳、泽、潞,山东登、莱等五千户隶上林苑监。”(《明太祖实录》)。

第八次,“永乐十四年,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明史·太祖本纪》还载“洪武二十五年,徙山东登、莱二州贫民五千六百三十五户于东昌。二十八年又徙登、莱二州无田者于东昌”(今聊城)。

上述大量历史记载证明,即墨境内不可能有大批山西移民迁入。

世居即墨人氏先祖的主要成分是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公元1368--1424年)由外地迁入的军户、民户组成。其中以军户为主,达7万余人,占当时全县人口的60%以上。永乐以后以及清朝、民国时期虽有移民陆续迁入,但均属零散小股移民,对即墨人口基本组成并无大的影响。外地人迁入即墨者,主要以云南移民为主,其他省市为辅。也就是说,世居即墨人氏之祖先,多数来自现云南省。故即墨人至今称人死谓:“回云南老家了”,祷告亡灵“向西南走吧”,其中蕴含“叶落归根”之意。

网购即墨齐鲁老酒,栈桥白酒,网络下单,快捷方便

如果您是位爱好中华酒文化,中华传统的朋友,请您关注 齐鲁即墨黄酒, 每日为您推送最新酒文化,酒知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

网址:www.qlwjy.com

戳 阅读原文,进店逛逛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