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景区风险舆情事件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本月新闻热点事件有哪些 2023年7月景区风险舆情事件榜

2023年7月景区风险舆情事件榜

2024-06-12 15: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步入暑期档后,文旅舆情持续升温,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3年暑期将会是过去五年以来最热的暑期,预计6、7、8三个月国内旅游人数将达18.54亿人次,占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28.11%。

但暑期档热门旅游景点的文旅乱象频出,屡屡成为社会舆论监督关注的焦点,极易引燃舆论成为高热事件。根据苗建信息舆情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7月的高热景区风险舆情中,涉商品服务定价争议舆情热度有所回落,安全事故、游客不文明行为以及景区服务质量为公众最关注的三大问题:其中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火灾事故以及陕西华山景区游客跌落云梯和游客失踪事件为舆情热度最高的三大舆情事件,均涉及到安全事故问题。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苗建信息分析发现

安全类舆情因其公共属性,公众关注程度始终较高,舆论影响力较强。暑期档内,受高温暴雨狂风等极端天气和假期出行人数激增的影响,景区、住宿、运输、餐饮、地产等行业安全类舆情风险将持续保持在高位,包括但不限于景区安全事故、食品卫生安全、住宿卫生安全、建筑物火灾、汽车自燃等问题。

消费升级已成为消费市场的大趋势和新动力,消费经济环境形势也面临着新变化,产品和服务不再稀缺,消费者对于企业服务质量的需求愈加重视。如部分景区传统的过度商业化运营,存在强买强卖、不合理定价、服务人员态度恶劣等行为,侵害了消费者自由消费权,并不断引起消费者矛盾冲突与风险,极易酿成负面舆情危机。

谨防短视频自媒体过度炒作扰乱舆论生态。短视频平台领域内曝光的企业负面舆情,因无事件的客观描述信息,在舆情发酵期间内存在大量自媒体活跃于舆论场,并通过断章取义、忽略上下文内容、扭曲事实等“带节奏”的方式引导炒作舆论,干扰舆情的正常传播,其炒作话题往往能造成较为激烈的舆论动荡。

01

2023年7月景区相关敏感舆情事件-TOP20

02

暑期档景区相关敏感舆情复盘

步入7月份,景区相关负面事件频发,舆情诱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承载能力不足:步入暑期出行高峰,景区客流量激增,但未做好承载力评估和流量预警。游客因排队和抢船纠纷斗殴、敦煌骆驼过度劳累、女游客进入男厕所方便等多起高热舆情都暴露出了景区配套设施不充足和应急预案不完善的问题,需使工作人员引导分流,合理控制游客数量。

2.运营策略过度商业化:产品定价高、餐馆避雨收费、不为泡面提供开水……景区及其商户的过度商业化运营策略极大的损害了游客权益和体验,极易诱发不满情绪,是景区最大的舆情危机风险来源之一。

3.景区经营规模有所缩减:为应对疫情冲击,部分景区管理公司为减少亏损,出现了员工及人才流失、旅游设施老化等现象。但在文旅市场复苏的当下,其管理、服务、安全人员以及旅游设备等软硬件设施未能及时重建,导致部分景区服务质量降低,员工与游客冲突频发,安全隐患风险也大幅提高。

4.极端天气高发:步入夏季后,高温、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给景区安全和服务管理提出了极大考验,建筑物火灾、景区避雨、游客滞留乃至游客失踪等问题成为了景区管理和负面舆情风险的巨大挑战。

热点舆情回顾

2023年7月10日9时50分左右,有多位游客于社交平台发布了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一客栈发生火灾的视频,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随后,光明网记者联系景区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发生火灾,是一次消防演习”,此种难以信服的说法引起了外界的质疑和疑虑。

7月10日11时40分,雷山县应急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西江村发生一起火情的通报》称,10日上午09时50分左右,雷山县西江村发生一起火情。事件发生后,消防、应急、公安、急救队伍等力量迅速到现场开展救援。截至10时20分左右 ,火情已完全扑灭,农户木屋过火2栋。目前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

7月10日16时13分,雷山县应急管理局再次发布《情况通报》,表示经核实,火灾事故中农户木屋过火2栋,过火面积450平方米。事故造成6人受伤,均已第一时间送医救治,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当地 2 名村民在火灾中不幸遇难。起火原因调查和善后工作正在开展。

2023年7月18日晚,多段广西桂林阳朔遇龙河漂流景区的工作人员与游客互殴的视频在网络社交平台流传,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视频显示三名筏工与游客发生口角后,用船桨和棍子击打一名男游客。

7月19日17时,阳朔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就此事发布通报称:7月18日15点20分许,阳朔县遇龙河景区遇龙桥码头发生一起筏工与游客冲突事件。经调查,事件起因系游客嬉水影响竹筏靠岸引起口角,进而引发肢体冲突。冲突发生后,已于第一时间将1名游客送至医院检查,经初步诊断身体无大碍。目前涉事3名筏工因殴打他人已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十五日并处罚款;对涉事的遇龙河公司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停职处理;按相关制度规定对码头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2023年7月29日,一女子发布一则视频称自己想进入贵州甲秀楼躲雨,却被工作人员以马上下班清场为由,拒绝游客进景区门内躲雨。此事件发酵后引发了极大舆论争议,有人认为此举暴露出了景区服务态度存在严重问题;也有网民表示工作人员到点下班并无过错。

7月30日16时,甲秀楼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回复南方都市报记者称,景区人员确实出现语言不文明、态度横蛮的情况,给游客造成了不便,需要改进。该工作人员提及,当时并非不让游客避雨,“场馆内都站满了人,场馆本来就不大,人多了容易发生踩踏事件”。

7月31日0时14分,贵阳市甲秀楼景区管理处发出了《甲秀楼景区相关事件的情况说明》说明甲秀楼作为古建筑楼内空间较小,无法容纳更多人员进入;并表示在此过程中景区工作人员由于服务意识不足,态度生硬,引发与游客之间的争执,给游客带来不好的体验。对此,景区管理处已对涉事工作人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舆情传播特征

1.官方媒体广泛关注

春节假期后,旅游市场迅速复苏,有力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业务回升,对中国经济回归常态化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引导和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官方媒体对于文旅舆情持高度关注态度,并对文旅乱象多次发声表态,督促相关部门调查整改。

2.曝光时间分布均匀

不同于各个小长假期间景区舆情的集中式爆发,暑期档景区舆情在时间维度上分布的更为平均,重要时间节点的“集中式”服务保障不再适用,暑期旅游旺季较长的时间周期要求景区做好长时间的舆情应对准备。

3.短视频为绝对主导的风险源

短视频拍摄是景区内重要的引流方式,但也是舆情传播扩散的有力助推器,绝大部分的景区负面舆情都源于游客拍摄的短视频曝光,并借助其现场感和即时性特点快速传播,成为了文旅负面舆情的主导性风险源头。

4.相关主体深度介入

受短视频曝传播的直观性和快速性影响,景区相关舆情事件发酵后,景区管理公司或其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较高,通常能在次日对外发出正式的事件情况通报或说明。但在电话采访已成常态的当下,24小时以内的回应速度已经无法与媒体报道的扩散速度同步,其工作人员的电话采访内容往往成为涉事单位的首次被动回应。

5.热点事件频现理性舆论暖流

当下网络舆论情绪化传播日趋加强,但在许多景区的热点负面舆情事件中,公众舆论并未出现一边倒地支持游客、谴责景区的声音,而是根据事实认定责任分配合理性,并看重官方回应和处理结果的公平性,有效引导了舆论回归理性。

广西遇龙河景区3名筏工殴打游客抖音视频热门评论

EN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