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的语义演变探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龙凤的成语贬义 《论语》成语的语义演变探究

《论语》成语的语义演变探究

2024-02-24 14: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丰富、有书面色彩的固定词组。它具有意义整体、结构凝固、风格典雅等特点。很多成语来自神话语言、历史故事、先秦典籍及口头俗语等,在这些来源中,有的是直接援引而成,有的是经过改造形成,其中出自神话寓言和历史故事的大多成语是概括故事情节而成。古往今来,很多成语的形式和语义发生了改变。在语义方面,有些成语,在原本意义依然存在的前提下引申出新义;而部分成语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发展,语义发生变化,有的甚至变得完全不同,在学习及运用成语的时候,必须仔细分辨,避免误解误用。《论语》成语是成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通过对《论语》成语语义演变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大众正确理解并使用《论语》中的成语。

《.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作为四书之一,其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除此,《论语》 作为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含义、极富逻辑性和通俗性的表达使之成为了研究汉语言的重要语料。

成语是结构固定、含义丰富的固定短语,《论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常见的不亦乐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名正言顺等等。《论语》一书共二十篇,形成成语近四百个,其中四字格成语约150个。

本论文主要分析其中四字格成语的语义演变问题。《论语》中的成语来源丰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源于其他典籍,或直接援引或间接援引,这里指的是《论语》从《尚书》、《诗经》等先期或同时期经典作品中援引的,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 《论语》成语,但《论语》的援引使得这类成语广泛的流传和使用。

此种方式形成的成语不多,但仍有一席之地。如《学而》篇中的“巧言令色”最早见于 《尚书·皋陶谟》:“何谓乎巧言令色孔壬?”另一类是《论语》首创的成语,或直接截取或经过提炼。

这指的是后世沿用 《论语》原本的文字和结构而形成的成语。如“文质彬彬”一词源于《雍也》篇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类成语在《论语》的二十篇中都存在,是组成《论语》成语的关键部分。

《论语》成语的语义演变语义演变的含义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词义随之发生变化,从新词语的源源产生,以及旧词语的隐退和复出到词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在发展变化。成语词义的演变,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二是改变,辩证地说即成语的意义在具备整体性的同时有着相对固定的一面,但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

成语语义的基本特性表现出很强的传承性,这是由于成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是诗文语句,经典是永远流传的,所以部分成语的语义传承经典,基本保持不变。

但成语作为特殊的固定短语,其结构和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成语改换了构成成分,如“揠苗助长”现在大多认为是“拔苗助长”;有的成语语义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明目张胆”,改成语的感情色彩由褒义变成了贬义。《论语》成语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部难得的经典,它在保留其深刻内涵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论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

社会虽然在不断进步,但由于成语具有结构凝固性与意义完整性特点, 故并非所有《论语》中的四字格成语都发生变化,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古今词义是相同的,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词义的内容和古义比较起来大体相同,即是指成语的古词义和今词义没有多大改变, 所指示的内容含义和褒贬色彩意义完全一样。

例如:“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第七章》古代当今它的意义都是指讲信用,说一不二。“讷言敏行”———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第二十四章》古今意义都是要求讲话小心谨慎, 办事灵活机敏。“三思而行”———子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第二十章》古今意义都是多次考虑, 然后再做,形容做事谨慎。

此类成语占绝大多数,还有“诲人不倦”“有教无类”“道听途说”“文过饰非”“言而有信”“血气方刚”“色厉内荏”“任重道远”“成人之美”“察言观色”等等。除了一些传承不变的外,部分成语的语义发生了演变,演变的的方式有四种:意义内容扩大、意义内容缩小、意义内容转移、词义褒贬色彩的改变。

来源于 《论语》的成语,大多数都保存着产生时的原始意义。但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的改变,语言本身的进化,部分《论语》成语的意义发生了改变。

《论语》成语词义的扩大

成语指代的事物内容或者意义范围变大,可以指代更多的事物或者意义。换句话说,即是成语的义项由单一变成了多个。例如成语词典上很多词条的下方一般都有这个成语的本来意义以及引申意义,这里的引申意义也同时也包含比喻意义。引申意义顾名思义,就是由该成语本身引申出来的深层次意义,同理,比喻意义就是指在该成语产生之后,由于用法的需要,其意义多出了描述,比喻等内涵。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成语自身的发展,很多成语就由刚产生时的一个意义变为了多个意义。

《论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如:“片言折狱”出自《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原来的意思是指能够用简短的几句话做出正确判决,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赞语。后来常常用来指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对错。“哀而不伤”出自《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原本是指《诗经》中《关雎》篇的内容忧愁但并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后来扩大至两个层面:一是形容人悲痛却不伤心;二是形容诗歌或者音乐有雅有愁,感情适度不故弄。

《. 论语》成语语义演变的原因

成语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固定词组,所以任何一个成语除了具有明显的词汇意义外还有一些内在的语法意义。随着语言内部自身的发展有些词的语法意义也相应地产生了一些改变,所以引起成语词义的演变。

词义发生演变的原因,首先分为两大类:内因和外因。内因即是从语言本身来看,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事物都在发生变化,成语的意义也不例外,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发生的;外因就是指使用语言的环境,人们长期以来生活的社会。首先从语言本身内部来查找《论语》成语词义发生演变的原因,大抵有如下几方面:

误用变义

成语因为人们的错误使用而产生的变义,例如“好行小慧”出自 《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小慧指小聪明的意思,意为喜欢卖弄小聪明,然而在使用过程中许多人将“慧”误用为“惠”词义也就随着改变意思变为了喜欢施行小恩惠。

通假变义

成语中的某个字因为与另外一个字同音通假,后来在使用时有的人们就不按照本来的字却据通假后的字进行翻译,所以就引起了成语词义的变化。如“空空如也”出自于《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空”通“悾”意思是诚恳,该成语是形容非常诚恳谦虚的样子,而现在一般都照假字将“空”理解为虚无、空虚,该成语的意思也就变成什么也不存在。

引申变义

引申变义指词语意义根据成语本义的某一个侧面或者某一个特点引申发展然后演变而成。如“不亦乐乎”本义是“不也很快乐吗?”运用反问句式突出快乐的程度,后从这点引申出极高的程度之意。《论语》中四字格成语的语义演变是经过时间的长期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人们不可能无缘故接受这些演变现象,所以语义演变是有原因的。

首先,语言是世界万物中的一类,它也有其自身发展进化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就慢慢发生变化故产生了语义的演变现象,这可归纳为内在原因如上文所述;除此,紧靠语言内部自身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语言在社会中形成,固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所以词义发生演变的原因还不能忽略了社会的作用,这属于语义演变现象的外部原因。

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语言不断丰富完善,首先,语言在社会中产生,它具有社会性,社会性不仅是语言的属性,还是语言的第一属性,由语言的第一属性可知社会的进步对成语词汇意义的逐渐演变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具体的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这肯定会引起成语词义的变化。人们对社会生活中事物的认识构成了词义,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名称或实质发生了变化,那么人们的认识也就跟随发生变化,同样的道理,成语的词汇意义跟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改变发生相关的变化。人们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是指人们主观了解事物能力的上升,故而就引起了成语词汇意义的相应变化。

词义经过了抽象的概括才反映出现实生活,语言反应思维,古代人与现代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观察分析事物的角度、程度都是不同的,这就引起了成语词义的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的多样化促进成语词义的演变。和古人的日常生活比较起来,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从而需要更多的词汇意义来反映。这就使我们平时用的词语在已有基本词义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比喻、引申义,成语本身意义的扩大无疑扩大了其使用范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