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八大类害虫汇总,附介绍及配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哪些有益虫 农作物的八大类害虫汇总,附介绍及配图

农作物的八大类害虫汇总,附介绍及配图

2023-10-23 06: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铜绿丽金龟

昆虫名,为鞘翅目,丽金龟科。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东北、西北。寄主于杨、核桃、柳苹果榆葡萄苹果海棠山楂等。 幼虫为害植物根系,使寄住植物叶子萎黄甚至整株枯死,成虫群集为害植物叶片。

(4)蝼蛄

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区)、蠹蚍(度比仔),东北称为地蝲蛄;亦称为剪柳仔(扒手的台语)。在四川被称为土狗子。为地下昆虫,体小型至大型,其中以短腹蝼蛄体型最小(体长4厘米);分类上隶属于蟋蟀总科,独立为蝼蛄科。此类昆虫身体梭形,前足为特殊的开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脉识别(雄性覆翅具发声结构)。

(5)沟金针虫

是鞘翅目叩甲总科叩甲科的一种昆虫,幼虫别名铁丝虫、姜虫、金齿耙等,成虫则称叩头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属于多食性地下害虫。在旱作区有机质缺乏、土质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粉砂黏壤土地带发生较重;长期生活于土中,约需3年左右完成1代。

(7)黄地老虎

夜蛾科地夜蛾属的一个物种。成虫体长14~19毫米,翅展32~43毫米。全体黄褐色。前翅亚基线及内、中、外横纹不很明显;肾形纹、环形纹和楔形纹均甚明显,各围以黑褐色边,后翅白色,前缘略带黄褐色。卵半圆形,底平,直径约0.5毫米。

(8)大地老虎

大地老虎又叫黑虫、地蚕、土蚕、切根虫、截虫,是一种害虫,幼虫将蔬菜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

(9)种蝇

幼虫蛀食萌动的种子或幼苗的地下组织,引致腐烂死亡。种蝇又名灰地种蝇、菜蛆、根蛆、地蛆,以幼虫在土中为害播下的蔬菜(瓜类、豆类、十字花科蔬菜、菠菜、葱蒜等)种子,取食胚乳或子叶,引起种芽畸形、腐烂而不能出苗;钻食蔬菜根部,引起根茎腐烂或全株枯死。种蝇为世界性害虫,在我国以粤北发生较多。

(10)蟋蟀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2

麦类害虫

(1)黏虫

又称剃枝虫、行军虫,俗称五彩虫、麦蚕,是一种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等粮食作物和牧草的杂食性、迁移性、间歇暴发性害虫。可为害16科104种以上的植物,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除西北局部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黏虫暴发时可把作物叶片食光,严重损害作物生长。

(2)麦蚜

俗称蜜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我国常见的麦蚜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及黍镒管蚜。 这三种蚜虫在安徽各麦区均有分布,常混合发生,以麦长管蚜与麦二叉蚜为主。麦蚜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茎、叶和嫩穗的汁液。小麦苗期受害,轻者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分蘗减少,重者麦株枯萎死亡。穗期受害,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干枯不结实,甚至全株死亡。此外,麦蚜还可以传播多种麦类毒素病。麦长管蚜和二叉蚜是黄矮病的主要传病媒介,二叉蚜的传毒力最强。麦蚜除危害麦类外,还可危害玉米、高粱等作物。野生寄主有看麦娘、鹅观草、雀麦、马唐等。

(3)小麦吸浆虫

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国内的小麦吸浆虫 亦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平原地区的渡河两岸,而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

(4)小麦叶蜂

昆虫名,为膜翅目,叶蜂科。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麦区,为害麦类作物及看麦娘等杂草。小麦叶蜂以幼虫危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5)害螨

害螨的螨虫也叫火龙虫、红蜘蛛、黄蜘蛛等,它不是昆虫,属蛛形纲蜱螨目。害螨种类繁多,园林植物中危害严重的有史氏始叶螨、麦岩螨、毛白杨瘿螨、朱砂叶螨、呢柳刺皮瘿螨、山楂叶螨等,属叶螨科和瘿螨科。主要危害苹果、桃、杨、柳、山楂、大叶黄杨、国槐、悬铃木、草坪、月季、玫瑰、白三叶、花椒等多种园林植物。

3

禾谷类杂粮害虫

(1)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又叫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我国发生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也能为害棉花甘蔗、大麻、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蔗豆类等作物。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

(2)东亚飞蝗

蝗虫是直翅目蝗亚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中国有600多种,危害性大的有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属直翅目,蝗总科。分布在中国北起河北、山西、陕西,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东达沿海各省,西至四川、甘肃南部。黄淮海地区常发。小麦、玉米、高粱、粟、水稻、稷等多种禾本科植物。也可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成、若虫咬食植物的叶片和茎,大发生时成群迁飞,把成片的农作物吃成光秆。中国史籍中的蝗灾,主要是东亚飞蝗。先后发生过800多次

(3)高粱条螟

昆虫名,为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中国大多数省份,常与玉米螟混合发生。主要危害高粱和玉米,还危害粟、甘蔗、薏米、麻等作物。以幼虫钻蛀作物的茎秆为害,被蛀茎秆内可见幼虫数头或十余头群集,被害株遭风易倒折成秕穗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受害植株苗小时形成枯心苗,心叶受害展开时有不规则的半透明斑点或虫孔,附近有细粒虫粪。

(4)玉米蚜

蚜科缢管蚜属的一种昆虫。有害生物,可为害玉米、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天敌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食蚜蝇、草蛉和寄生蜂等。

(5)粟灰螟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内蒙古、西北、华东北部等北方谷子产区,以及广东、台湾、广西和四川等省(区)的一部分甘蔗产区。

4

棉麻虫类

(1)棉蚜

蚜科蚜属的一种昆虫。俗称腻虫。为世界性棉花害虫。中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寄主植物有石榴、花椒、木槿、鼠李属、棉、瓜类等。

(2)棉叶螨

棉叶螨又称棉花红蜘蛛,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寄主广泛。棉叶螨主要在棉花叶面背部刺吸汁液,使叶面出现黄斑、红叶和落叶等危害症状,形似火烧,俗称"火龙"。暴发年份,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它在棉花整个生育期都可危害。

(3)棉铃虫

鳞翅目,夜蛾科,属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4)麻叶甲

俗称麻跳蚤或地蹦子、地狗子,为一种青铜绿色的甲虫。该虫体长1.8—2.6mm,翅鞘先端浓赤褐色,腿节非常发达,善于跳跃。我国各地麻区均有发生,东北麻区每年发生一次,山东等麻区每次发生两次。麻叶甲以成虫在土中1—1.5cm处或麻叶、残草、植物残株及土壤裂缝处越冬。成虫啃食大麻叶片成许多小孔,影响麻株生长,也啃食花序和未成熟种子,以苗期为害严重。

(5)盲蝽

是一种害虫,主要危害棉花。为害症状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使子叶期棉苗顶芽焦枯变黑,长不出主干;真叶出现后,顶芽被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变成多头棉,或被害顶芽展开成为破叶丛,叫破头疯;幼叶被害,叶展开成破叶,叫破叶疯;幼蕾被害,由黄变黑,2~3天后脱落;中型蕾被害,苞叶张开成为张口蕾,不久脱落;幼铃被害,轻的被害处呈水渍状斑点,重的僵化脱落;顶心和旁心被害,枝叶丛生疯长,称为扫帚苗。

(6)蓟马

是一种靠吸取植物汁液为生的昆虫,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昆虫纲缨翅目。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进食时会造成叶子与花朵的损伤。

(7)麻天牛

昆虫名,鞘翅目, 天牛科。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和江苏等。 寄主于大麻、苘麻、苎麻、棉花等。以幼虫钻入麻茎里蛀食茎部或成虫取食麻叶、嫩头,影响麻株生长发育且易被风刮倒,影响产量和品质。

5

油料作物害虫

(1)大豆食心虫

属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俗称大豆蛀荚虫、小红虫。大豆害虫。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以东北3省、河北、山东受害较重。日本、朝鲜及苏联远东沿海边区也有分布。以幼虫蛀食豆荚,幼虫蛀入前均作一白丝网罩住幼虫,一般从豆荚合缝处蛀入,被害豆粒咬成沟道或残破状。

(2)豆荚螟

为世界性分布的豆类害虫,我国各地均有该虫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豆荚螟为寡食性,寄主为豆科植物,是南方豆类的主要害虫。 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被害籽粒重则蛀空,仅剩种子柄;轻则蛀成缺刻,几乎不能作种子;被害籽粒还充满虫粪,变褐以致霉烂。一般豆荚螟从荚中部蛀入。

(3)油菜蚜虫

是油菜常见病虫害之一,多密集在叶背、菜心、茎枝和花轴上刺吸汁液,使叶片卷曲萎缩、幼苗生长迟缓;嫩茎、花轴生长停滞,花、角果数减少,常致植株枯死。

(4)草地螟

螟蛾科。又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草地螟为多食性大害虫,可取食35科,200余种植物。主要为害甜菜、大豆、向日葵、马铃薯、麻类、蔬菜、药材等多种作物。大发生时禾谷类作物、林木等均受其害。但它最喜取食的植物是灰菜、甜菜和大豆等。草地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一带。建国以来,草地螟在东北曾于1956、1979、1980和1982年严重发生。

(5)菜粉蝶

鳞翅目,粉蝶科。菜粉蝶别名菜白蝶,幼虫又称菜青虫。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体黑色,胸部密被白色及灰黑色长毛,翅白色。雌虫前翅前缘和基部大部分为黑色,顶角有1个大三角形黑斑,中室外侧有2个黑色圆斑,前后并列。后翅基部灰黑色,前缘有1个黑斑,翅展开时与前翅后方的黑斑相连接。菜粉蝶属完全变态发育。主要寄主在十字花科、菊科、旋花科等9科植物,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芥蓝、甘蓝、花椰菜等受害比较严重。

(6)豆天蛾

昆虫纲鳞翅目天蛾科豆天蛾属。展翅宽105~120mm。主要特征是胸部背侧中央有1条黑褐色纵线。上翅为较单纯的褐色,翅膀末端有1个小型的三角形黑褐色斑。雌雄差异不明显。近似种为葡萄天蛾及锯线天蛾。 成虫出现于4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区。夜晚具趋光性。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绿豆、豇豆和刺槐等。

(7)黄宽条跳甲

别名黄宽条菜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伪黄条跳甲、菜蚤子、土跳蚤、土圪蚤、黄跳蚤。分布: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甘肃、山东、山西、江苏等,危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

(8)小菜蛾

鳞翅目菜蛾科,别名:小青虫、两头尖。世界性迁飞害虫,主要为害甘蓝、紫甘蓝、青花菜、薹菜、芥菜、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为害特点:初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在菜叶上形成一个个透明的斑,"开天窗",3~4龄幼虫可将菜叶食成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全叶被吃成网状。在苗期常集中心叶为害,影响包心。在留种株上,危害嫩茎、幼荚和籽粒。

6

薯类害虫

(1)马铃薯瓢虫

属鞘翅目瓢虫科,成虫、幼虫在叶背剥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半透明的细凹纹,状如箩底。主要危害马铃薯、茄子、青椒、豆类、瓜类、玉米、白菜等蔬菜,分布广泛。能将叶吃成孔状,甚至仅存叶脉。严重时受害叶片干枯、变褐,全株死亡。果实被啃食处常常破裂、组织变僵,粗糙、有苦味,不能食用。

(2)甘薯麦蛾

昆虫名,为鳞翅目,麦蛾科。分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以幼虫吐丝卷叶危害,幼虫啃食叶片、幼芽、嫩茎、嫩梢,或把叶卷起咬成孔洞,发生严重时仅残留叶脉。

7

糖类害虫

(1)甜菜跳甲

昆虫名,为鞘翅目,叶甲科 。分布在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黑龙江等。寄主于甜菜、藜、荞麦、大黄、酸模。成虫为害甜菜幼苗,被害叶表皮被吃,形成浅色斑点,渐成孔洞,致全株枯萎。

(2)甜菜象甲

昆虫名,为鞘翅目,象甲科。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宁夏 甘肃。寄主植物有甜菜、菠菜、白菜、甘蓝、瓜类等。成虫在甜菜幼苗出土后,咬食子叶和真叶成缺刻,严重时把叶片吃光或咬断幼茎,造成缺苗断垄。幼虫在地下咬食甜菜块根,影响块根生长,重则整株枯死。

8

储粮害虫

(1)玉米象甲

寄生于玉米、豆类、荞麦、花生仁、大麻子、谷粉、干果、酵母饼、通心粉、面包等。幼虫只蛀食禾谷类种子,其中以玉米、小麦、高粱受害重。1年发生1代至数代,因地区而异。既能在仓内繁殖,也能飞到田间繁殖。耐寒力、耐饥力、产卵力均较强,发育速度较快。

(2)麦蛾

鳞翅目,麦蛾科,麦蛾属的一种昆虫,已记载3,700多种,包括几种重要害虫。世界性分布。成虫褐色,有灰色或银色斑纹。翅展一般19公厘,前翅狭。后翅的外缘凹入,翅顶尖突。幼虫色浅,无毛。生活方式不一,或蛀入植株中,或织网,或形成虫瘿,或将叶卷曲。

(3)谷螟

以幼虫为害各种粮食和加工品、豆类、油料、花生、各种干果、干菜、奶粉、蜜饯果品、中药材、烟叶等。其中以禾谷类、大豆、瓜生、红枣及谷粉等受害最重。幼虫喜食粮粒胚部,影响发芽率;蛀食干果、干菜成孔洞、缺刻,常吐丝连缀粮粒及排泄物,并结网封闭其表面,使其结块变质。

(4)豆象

昆虫名,为鞘翅目,豆象科,豆象属。体卵圆,中小型,少数种类较大。复眼大,前缘强烈凹入。触角11节,锯齿状,栉齿状。分布在广东、福建、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广西等地。主要危害豇豆,也危害赤豆、绿豆、鹰嘴豆,稀危害大豆、豌豆,不危害菜豆。

(5)谷蠹

也叫"米长蠹",贮藏谷物的重要害虫,长蠹科。成虫体长约2.3-3毫米,暗赤褐色至暗褐色,略有光泽,头部隐藏于前胸下面与胸部垂直,触角末端三节膨大呈鳃片状;前胸圆筒形,背面有小瘤突。幼虫无足性,体形弯曲,头部细小,胸部肥大,全体疏生淡黄色微毛。一般年生2代。成虫及幼虫为害谷粒、豆类、面粉等。防治法:降低贮粮水分及温度,进行粮食贮藏的科学管理,必要时用氰酸气、氯化苦、溴甲烷二氯乙烷等药熏蒸。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