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约会、交友软件的底层逻辑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什么同城交友app 社交、约会、交友软件的底层逻辑思考

社交、约会、交友软件的底层逻辑思考

2023-08-07 0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我研究了市面上所有的约会交友APP(Tinder、陌陌、探探、Bumble等),发现整个约会交友的流程大致如下五步:

1,找人。通过附近的人功能(LBS算法)将附近的人推送给你,这个几乎是所有第一代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核心功能,相比于线下陌生人交友,每天能接触的人极为有限,通过附近的人推荐(或者同城),可以极大的提高用户在找人的效率。只需要滑动手指,你几乎可以和你附近所有的人打招呼,发生对话。

2,匹配。像陌陌这样的产品,只是提高了找人的效率,但是如何找到合适的人,陌陌并没有给出好的产品方案,需要用户去点开头像看照片,信息资料,需要用户去勾搭聊天,需要用户(男性)大量的打招呼,才能找到合适的对象。这个阶段,第二代社交产品,探探,Tinder的出现,提高了找到合适人的效率。依旧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算法推荐,加上教育程度、年纪等维度推荐,同时需要用户双向喜欢后才能匹配聊天,这样极大的提高了找到对的人的效率,只有看对眼才会聊天(客观筛选条件+主观眼缘),比陌生人盲聊来找到对的人,效率要高很多。

3,聊天-建立初步好感。当找到看对眼的人后,需要双方聊天来建立初步好感。但是这一步的效率其实是很低的,比如在探探上,匹配了10个,能聊下去的其实不到一二。目前有一些产品在往这方向努力,如设置一些破冰的引导语,还有像她说APP这样,需要先回答问题,然后才能聊天,在往找话题上努力着。毕竟在问问题和回答问题,已经完成了一次交流,可以筛选出去一些不在同一聊天频道上的匹配,提高了之后能顺畅聊天的概率。

4,要微信。目前来说,所有陌生人社交都会终止在这一步,聊得不错开始要微信,然后转战到微信聊天。这个是必然,从陌生人到熟人关系的进阶,是天然的需求。现在很多软件各种限制用户加微信,如屏蔽相关词汇,我认为都是很幼稚的做法。陌生人交友软件的初衷,就是要将陌生人变为熟人,应该鼓励用户要微信,这样才能加大交友的概率,试想,一对好友连微信都没有,怎么能定义为交友成功呢?

5,约线下见面。一般来说要完微信,微信上聊的不错后,开始约线下见面。线下约会,是从网络到现实最重要的一步,是一见如故还是见光死,都是在这一步产生的决策。如果线下见面感觉良好,便可以进一步发展,产生真正的好友关系。反之,若见光死,则该交友流程也到此结束,不会再进行进一步的联系。用户重回交友软件,寻找新的合适对象。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主流软件,基本都在第一步和第二步上做的极好,目前开始在探索如何提高第三步的效率,但是在第四部和第五步上,如何提高这些环节的效率,基本还是一片空白,也就是说这部分的细分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我坚定的相信,互联网的本质是提高效率,社交类软件也是如此。在约会交友这一细分市场中,最后能胜出的,一定是最有效的那个产品。谁能提供最高效率交友的产品服务,帮助用户找到对象,谁就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国内陌生人社交现状是陌陌和探探垄断了绝大多数市场,但是在大山之下,依旧能看到一些新的产品出现,像积木、红蓝CP、她说、伊对等等,研究完这些软件后,用上述五部法分析会发现,这些软件首先是照抄了基于地理位置找人,以及滑动匹配的基础功能,覆盖了第一和第二步的高效率,在这个基础上,或加上兴趣社交基因,或加上优秀圈层基因,或加上假装是情侣的功能,这些创新方向,按照上面分析来看,其实都是在尝试在第三步进行效率提高,即提高双方建立初步好感的概率,提高聊天的效率。

在提高第三步效率这里,我想分析一下soul的语音交友和伊对的视频交友。

本质上说,语音交友和视频交友的效率是要大于文字聊天的,尤其是在陌生人社交这块,在同样的5分钟之内,文字聊天,可能刚说完Hi,双方刚打完招呼,但是语音聊天可能已经聊了几百句,其交流的信息也远比文字要丰富的多,同样视频交友也是如此,他比语音交友带来更多的表情信息、容貌信息等,在同样的时间内,其交流的信息更为充沛。所以我认为,今后语音交友,视频交友一定会成为不可或缺的功能,就像现在的新产品一定会带上LBS和滑动匹配功能一样。

但是用什么样的产品语言来实现语音交友和视频交友,各家交出了各家的答卷,个人认为,soul的语音交友体验是很好的,在语音交友这块,soul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但是视频交友这块,伊对的视频相亲,体验真的是差极了。未来视频交友的模式一定不是伊对这种。如果我要做视频交友,我会这么尝试:

每个交友房间可选择,1V4或者1V1,男生1人,女性1人或者4人,加一个虚拟卡通主持人,主持交友活动流程,设计一个交友标准流程如:第一环节,男嘉宾自我介绍,介绍完后,3分钟自由交流。交流后女嘉宾开始选择是否yes(类似于非诚勿扰的留灯机制)第二环节,男嘉宾说说自己情感经历,第三环节男嘉宾可以向女嘉宾提问题。三个环节结束后,双向选择。如果情投意合,则交友成功。若失败则退出,匹配下一个房间,不过在匹配进同一个房间,需要精准的推荐,如前期点赞数据,地理位置、学历、年纪等。同时交友过程,别人可以围观,但是用户也可以选择禁止围观。围观过程是为了给用户一个安全感,拉近距离感。房间设计应该像游戏界面,而非开会时候的界面,让用户少一点拘谨,多一点娱乐性。

上述这个产品只是初步的构想,目的是实现最高效率的交友,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同时要打破双方直接视频带来的不适感、紧张感和窘迫感(这也是视频交友没有盛行的最大阻碍点)。这方便应该是平台软件努力,而不是依靠用户自身善谈能力。

回到最初的社交五步法,其中第四步,要微信。陌生人社交软件应该鼓励用户交换微信,而不是限制。虽然社交软件公司出于用户时长等数据的需求,天然反对用户交换微信,但这依旧是错误的决策。堵不如疏,平台公司应该设计一个环节,如在聊天消息累计达1000条的时候,双方需要交换微信。通过平台公司鼓励,而不是用户单方面索要,会有更高效率,对方拒绝的概率也会降低。这就像,有个第三方人来说,你们聊的这么好,交换个微信吧。成功率要比单方面说,我加一下你微信吧,要高的多。

第五步,约线下见面。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步,所有的约会,一定会要线下见面,才能达成真正意义的交友。而现在几乎所有的软件都没有在这方面努力,把约线下的需求,交给用户自己去解决,通过聊天、培育感情,话术去引导对方答应线下见面。但约会软件是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的,比如产品初始设置,让用户选择我愿意“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踏青”、“一起自习”等活动。然后基于地理位置、学历,年龄等数据客观筛选,再通过滑动匹配,当双向匹配后,聊天变可直奔线下约会去。(如:选择一起看电影,聊天便可直接奔着看什么电影去了),当然,产品设定需要增加一些细节,比如,如何增加女性用户的安全感,打击一些违法活动等。(即刻今年推出的Comeet打出聊天不如见面口号,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是comeet的产品语言和逻辑有很大问题,用户体验太差了,比如匹配后双方必须在24小时内交20块钱的押金给平台,不然就取消匹配)。

约会最终的目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至于约会软件,用户一定会选择最高效率,最好用的那个。直接引导用户线下见面,其效率要比文字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还要高,只要做简单的沟通,便可直接约线下见面。目前用户在第一步、第二步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已经很少了,探探上只需要不断的滑动,就可以匹配到。但是从第三步到能成功约到线下见面,用户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就意味着,在约用户线下见面方面,目前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我相信,如果软件能够用合适的产品语言,提高线下见面效率,一定会收获市场认可。公司内部创业活动,我也会重点关注这方向的项目。

我在研究新的社交产品,会遵循上述五步法来解读,看一个新的社交产品是否提高了社交效率,提高的是哪一步的效率,其次再看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产品逻辑等。这个方法,让我在眼花缭乱的社交产品中,拥有一个自我判断的标准。

严步建

2020/4/17 写于蓝城兄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