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曼联2:1曼城越位 22

22

#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曼联踢得挺好,曼城状态奇差,但这都不是本场曼城输球的理由。

是误判直接左右了比赛的结果。曼城球员懵逼了至少三分钟,就在这三分钟内曼联完成了反超。

这不是争议判罚,这是彻头彻尾的误判。

如果这球不算规则中的“越位球员干扰防守”,以后足球场上就全是越位挡拆战术了。

曼城前面还有个坎塞洛在禁区被推倒没吹点球。

真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糟糕判罚盛宴。

越位球员干扰规则写得很清楚,即使不碰到球,也有可能因造成干扰继而被吹进球无效

切赫都看不下去了

VAR的本意是好的,但当VAR裁判或者主裁本身水平奇差的时候,VAR反而会毁掉更多比赛:

两边都用人眼判罚,即使误判不可避免,也要比选择性使用VAR、或者使用VAR把正确判罚改错更公平。

更新:我注意到了孙葆洁认为这个球判罚无误的评论。和CBS转发的欧冠裁判委员会成员那个女裁判观点差不多:

首先看他是否干扰了比赛,干扰比赛是指他要接触、触及来球。整个过程中间,拉什福德并没有触及来球。所以干扰比赛对拉什福德来说是不存在的。

还要再看他是否干扰了对方队员。在拉什福德跑向来球的时候,他一马当先,甩开了防守队员,并没有妨碍防守队员去争球,没有影响防守球员处理球的能力,所以干扰对方队员这一条也不成立。

第一种情况肯定不适用,主要看第二种“是否干扰对方球员”。

孙葆洁和那个女裁判认为未构成干扰的核心观点是,“对方防守球员有能力破坏进攻但却没有这么做”。女裁判还提到,如防守球员追上了拉什福德,甚至有身体接触,这样就是干扰了。

这一种解释让我很困惑。因为他们都在设想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

1. 防守球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明显的越位,所以会拼命回追——而事实上曼城是在造越位,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拉什福德处在越位位置了;

2. 在拉什福德已经领先一个身位的情况下,防守球员既要尝试破坏进攻,还得保证自己别吃到红点套餐。

如果曼城球员能在这一瞬间做到这点,那真的应该是神了。

在这里我只想问问这个女裁判和孙葆洁:如果我是阿坎吉,相同的情况再来一次,我拼了老命追上了拉什福德,给了他身体压力,然后拉什福德应声倒地,这时候你能保证当值裁判不给我红牌吗?

如果裁判给了红牌,那我对一个本就越位的人犯规,凭什么给我红牌?

如果他什么牌都不给,不正好说明这个球是越位球、随后B费进球是越位得力吗?

这就有点自相矛盾了。

解读规则的人会想方设法从规则中找到符合判罚的合理性。从这点来看,孙葆洁和女裁判似乎没有什么错。

但他们错就错在这种照本宣科的解读完全脱离了这个球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就是,在一名处在明显越位位置的球员形成单刀的情况下,你很难同时要求防守者此时完全不受越位球员的干扰,又要做出精准的防守动作。

这就是为什么欧文、切赫这些真正踢过球的人非常反对这次判罚,而且顺便diss了这些“专家”裁判们。你们可以按照你们的思路解读规则,但你真正踢过比赛就知道,你这样要求防守球员根本不现实。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认为进攻方可以在一个处于越位位置的球员掩护下获得正常情况下不应该获得的单刀,进攻方获利就过于明显,防守方完全处于不利状态,已经脱离了公平竞赛原则。

把拉什福德拿掉,B费还有机会射门吗?

总上,对这个球判罚的评价就是:规则上可以找到认定该判罚准确的解读角度,但脱离了这个球的实际情况,这个球的特殊性决定了应该重新评估规则的解读是否公允。

这个球特殊在进攻球员处在单刀状态。

处在单刀位置的特殊性在于,拉什福德在越位位置上得到了本不应该获得的身位优势,这时候曼城球员如果不防守就彻底没干扰了,按照规则B费进球就有效;如果防守,对单刀球的防守处理起来又极为困难,女裁判提到的“给对方身体压力”、孙葆洁提到的“有能力防守而没去防守”都过于理想化了。

曼联等于形成了一个本不应该拥有的单刀,这本身就已经对防守者造成了事实上的干扰,且判罚导致曼联一方明显获利,没有做到损失收益的相对平衡。

所以仍然是一个糟糕的判罚。

1月17日更新:

补充天空体育邀请的裁判专家对本判罚的最新解读:

他解读的角度比我的更加清晰,是站在门将是否受到干扰这方面理解的——因为拉什福德离球太近了,埃德森很难判断是拉什福德还是B费起脚,这就是非常明显的对防守球员的干扰。

站在埃德森的视角评价,要比站在阿坎吉的视角评价简洁很多。

另外他也解释了为什么裁判会判罚没越位:因为裁判的视角是从后向前看的,他能看到的就是阿坎吉追不上拉什福德,看不到对门将的视线干扰。

最后专家补充了一句,判罚越位是“更安全”的判罚。说白了,这球如果判罚越位了,曼联真说不出来什么,但判罚进球有效,这会引起极大的争议。

这和我前面提到的观点相对应:一个准确的判罚应该是损失收益相对平衡的,否则就会造成不公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