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战记》:港式科幻的困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明日战记上映多久结束 《明日战记》:港式科幻的困局

《明日战记》:港式科幻的困局

2024-06-02 2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 │ 绯飞

启动三年,制作五年,1700个特效镜头,4.5亿的投资,古天乐为它成立“天下一ONECOOL”特效公司,前后投入时间超过十年——能用来介绍电影《明日战记》的前缀和观众等它的时间一样长。然而,背负着“中国第一部科幻机甲爽片”的《明日战记》,上映一周票房2.64亿,豆瓣评分6.4。

对于香港科幻片,有《机器侠》《未来警察》几部片子的打样,大部分观众其实并未抱有太大希望。显然《明日战记》片方对市场也有一定了解,前期宣传时猛打“机甲爽片”和“希望小学校长古天乐圆梦之作”两大卖点,方向合理,且有一定效果。

豆瓣短评呈现的画风也与两大营销点相符。奔着古天乐人情去看的观众对香港首部机甲片表现出了极强包容性,但冲着“机甲爽片”买票进电影院的机甲科幻迷们,则表示处处都是好莱坞前辈的影子,不够创新也不够炸,有人甚至称之为《上海堡垒续集之香港堡垒》。

在认真观看完这部影片后,骨朵的评价是,没《上海堡垒》那么差,也没有多好,就像它刚过及格线的分数一样,并不平平无奇的古天乐,这次拍了一部平平无奇的科幻片。

下文含剧透。

剧情:脸谱式本土化

《明日战记》关于未来末世的想象并未跳出传统科幻片的思路:科技发展超过地球负荷,全球空气恶化,疾病频发,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以城市为单位修建大型“天幕”来隔绝有毒空气,作茧自缚后又被迫以“茧”自保。

不过,本片的看点在于机甲打架,因此人类陷入生存绝境、修建天幕等一系列前提仅在片中一笔带过,正式剧情在陨石携带外星植物“潘多拉”抵达地球后展开。

“潘多拉”在地球落地生根,遇水疯长,杀伤力极强,人类仅剩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到这里,故事都还是科幻末世的常见思路:将“潘多拉”换成变异动物体就是《异形》,换成丧尸则是《生化危机》,后续走向大致就是身怀绝技的主角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套路。

《明日战记》的惊喜之处在于强调“潘多拉”毁灭性的同时,还赋予其“拯救”的能力——这种外星生物能够净化地球被污染的空气,就像神话里的潘多拉魔盒一样,灾祸的后面藏着希望。

“潘多拉”的一体两面,是《明日战记》将科幻与港片传统母题连接起来的锁链,在能消除潘多拉攻击性的基因子弹出现后,剧情便进入了香港警匪片的经典模式:个人与制度的冲突。

第一次改造行动失败后,距离下一次降雨仅剩两个小时,为了保住仅剩的人类基地,由刘嘉玲饰演的军官谭冰想要放弃改造潘多拉的PlanA,直接执行炸毁潘多拉的PlanB,出于避免引起恐慌的考虑,这一行动并未对民众公开,这也意味着爆炸范围内的16万人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牺牲。

这是目前来看成功率最高、以最小牺牲保全人类火种的最合理方案,也因此,谭冰在面对郑重生(刘青云饰)“再试一次”的请求时,冰冷地表示“如果第二次尝试在有限时间内不成功,PlanB将准时启动”,届时,泰来(古天乐饰)、指挥官郑重生等人都将成为PlanB的牺牲品。

当然,故事的结局也和大部分港片一样,经过努力,个人诉求与制度利益找到了和谐共生的平衡点,完成自救同时也成功救世,正如主角团的名字,否极泰来、绝境重生。

虽然有着经典且深刻的命题立意,但《明日战记》还是将大部分精力和篇幅放在了视效和作战上,这也导致全片文戏仿佛强行推剧情的游戏,电影中的人物都是脸谱化的NPC,主角团通过接触他们解锁新任务,在一个接一个副本中不断战斗,最终通关。

或许古天乐换个思路,别做第二部了,以《明日战记》为 IP做个科幻游戏,说不准能连着电影的成本一起收回来。

科幻:有点想象,但不多

前文提到,《明日战记》的大量篇幅集中在作战场面,具体来说,上文所述的背景交代、剧情表达、人物塑造等文戏部分,加起来大致仅占全片的四分之一,余下篇幅全是科幻机甲show。

不难理解,《明日战记》的特效水平和质感放在香港影坛属于前无古人的级别,片中的停机坪、香港街景、倾斜的大厦、装甲车等场景道具都是剧组一比一搭建,机甲重达30多斤,仅一个头盔就由两百多个零件组成……视效这块,没人在怕的。

片中不乏第一视角、全息导航等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但不知是不是制作周期过长,总体来说,《明日战记》对于科幻的想象仍然站在前辈的肩上浅尝辄止。

首先是本片最大看点机甲,《明日战记》中设计了两种,一类是可供单兵作战的穿戴式机甲,另一类则是两款仿生机甲机器人,名曰穷奇、刑天,片中最精彩的一段作战戏也是由这两种机甲的对战带来。

然而,不论是穿戴式机甲还是机器人,《明日战记》都没能在外形或是功能上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想象力。

穿戴甲采用的是《机械战警》《明日边缘》式的机械外骨骼系统,但舍弃了能够装载重型武器的优势,采用随时都可能脱手的手持枪械,时常令主角陷入拿起枪就不能拉住兄弟,放下枪就无法保护兄弟的境地,最终看到电影将一把冷兵器战斗斧设定为刘青云的随身武器时,说不意外是假的。

而机甲机器人这边,外形工业感有余而科技感不足,看起来好像随便一个工程机械厂里都能找出一个类似的。功能上来说,除了目前科技尚不能达到的高智能性外,导弹、火箭炮甚至拼刺刀都是传统战斗模式,与“人类科技飞速发展”的大世界观不符。

重头戏机甲之外,整部电影中出现的装甲车、飞行器、外星生物等能体现“科幻性”的设定和想象,基本停留在《奥特曼》《铠甲勇士》模式,和片尾曲《逆战》一样,经典、耳熟能详,但有点过时。

迟到的先行者

《明日战记》背负了很多个“第一”。国内第一部机甲片,香港第一部工业风硬科幻,也是第一部将科幻与警匪动作片结合的电影,称它一句先行者并不过分。

正如前文所说,《明日战记》身上“第一”的标签虽然很多,但在科幻这个领域,这部电影的想象力是有些过时的。资料显示,《明日战记》项目启动于2012年,于2017年拍摄完成,从立项到上映这十年间,中国科幻电影既有《流浪地球》这样的票房王者,也出现了《上海堡垒》这样的失败作品,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作品都拿出了与好莱坞不相上下的视觉效果。

也因此,即使视效是《明日战记》努力宣传的最大卖点,但观众对其最大的期待还是放在厉害的机甲、非凡的想象力上,换句话说,画面好看很重要,但对现在的观众来说,并不稀罕。

也不知《明日战记》是不是意识到了这点,在片中加入了很多机甲肉搏的打斗画面,以港片擅长的动作戏弥补科幻创新力的缺失。看惯了激光大炮互轰的观众头一回见识机械感冷兵器互砍,你若伤我兄弟我必卸你机头,倒也不失为一种另类的创新。

但这也让《明日战记》陷入另一个怪圈:想要打出动作戏拳拳到肉的力度感,很多动作非实拍无法实现,此时过于繁琐的穿戴机甲就成了限制演员发挥的束缚,为了减轻这种束缚,同时也为机甲肉搏让出戏剧空间,机甲的科技性就势必要面对一定程度的精简。

《明日战记》是动作戏式科幻片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时也暴露了这类片子身处一头科幻创新力、一头动作效果的拉扯中,目前来看,这二者是注定顾此失彼的。

不过,从观众反馈来看,打得爽不如科幻感拉满,这十年间,科幻观众已经从纯看视效进化到设定视效两手抓,就像小学生神曲已经从《逆战》时代来到《孤勇者》一样,十年后才与观众姗姗见面的《明日战记》,迟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