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下日文输入教程(含使用JIS键盘假名输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语输入法安装方法 WINDOWS下日文输入教程(含使用JIS键盘假名输入)

WINDOWS下日文输入教程(含使用JIS键盘假名输入)

2024-06-17 05: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作:日语输入法使用方法教程(MAC)

本作是相应教程的WIN下方案,安卓IOS请自行安装谷歌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输入法,因为咱在手机上很少用得上日文所以不作说明

这里我们使用微软日语输入法2010

因为我们要的功能它都有而且它兼容性非常好且支持XP,咱的X32就是装个JIS键盘也可以立马开始假名输入

其实前作日语输入法使用方法教程(MAC)用的MAC系统自带的日语输入法Kotoeri也是基于MAC OS X 10.7.5的,而这个系统距今也已经将近十年了……想想咱当年想装黑苹果各种翻车的样子再看看现在300块钱收MACBOOK随便就能装个苹果系统,感觉真的有点唏嘘。

要问「ことえり」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言選り」,即「挑选词句」,出典是著名古典小说《源氏物语》「帚木」一章:「文を書けど、おほどかに言選りをし」。是不是特别有文化?比叫什么 IME 好多少倍了……

这里演示IME的平台是使用JIS键盘的X200s,去年还是前年200包邮入手来着,L9300 4G 64G SSD的配置 因为L9300相比P8600实在是太过弱鸡所以现在基本属于弃置状态。

日本工业规格(JIS)有对日语键盘上的假名的排放位置有作规定。在日本销售的键盘,大部分都是QWERTY键盘。Q W E R T Y在日语键盘对应着以下假名:たて い す か ん(Ta Te I Su Ka N')

JIS键盘是设计为有106或109个按键的键盘,即使通过设置,普通的101/102/105都不能打到完整的日语50音,所以要使用假名输入,必须要有JIS键盘,这个联想的THINKPAD本子其实是从IBM一脉相传下来的非常容易拆换键盘所以要买JIS键盘自己换上并不难

老机型类似T42 X32之类的换日语键盘都便宜掉渣了,以至于我有充足的动机给这个键盘改成独立的USB键盘专门用来玩IBM的这个指点杆……怎么说呢 键盘手感确实好

按说这个老键盘是走的双路PS2信号定义,指点杆和键盘各一路,那其实只要掌握了定义就可以转接USB甚至改蓝牙串口透传 总之有闲心就试试吧。

IBM的老机器键盘都好换,直接拆键盘螺丝键盘往上一推就能拔出来了

说实在的日语这种大回车小空格键盘要是不输入日语平时用起来是真的难用,咱以前还教修改键盘映射定义(解决欧版、日版、小语种键盘问题)来着

一般来说,由于日语的输入法提供罗马字与直接按假名这两种输入方法,因此虽然使用附有假名的日语键盘,但大多数人(无论是否日本人)仍是靠输入罗马字的方式来输入日语,只有小部分人使用直接按键盘上的假名的方法来输入。

1.日文输入法半角状态下,不作任何输入直接敲"无变换",则切换到全角平假名输入状态,在全角输入状态下,敲"变换",可以在全角平假名,全角片假名,半角片假名之间切换.

2.在全角状态下输入文字,敲"无变换",可以让当前激活的文字在全角平假名,全角片假名,半角片假名之间切换,敲"变换"则可调出选词菜单.

3.键盘左上角的半角/全角汉字键用来切换半角英文/全角平假名,汉字这两种模式.

4.至于"变换"键右边的"片假名,平假名,罗马字",知道按alt+该键可以切换假名/罗马音输入模式就可以了.其他的并不常用.

JIS工业规范:

JIS X 6004-1986 (廃止)

いろいろなカナ入力配列(カナ系

微软日语输入法IME安装完了之后在语言栏右键需要添加一组日语键盘

仅32位的意思是64位系统用不了得特意找64位系统装上才行。要是已经用的是只有32位系统的蔡比电脑比如T2400的X60那就不用考虑这一步

反过来仅64位32位系统也用不了,这里特别要注意的

添加日语键盘

按ALT+SHIFT切换语言

然后就可以打假名了,当然日语键盘本身打假名还是非常不爽的,默认只能打通常表示外来语的片假名,而要想使用罗马字(拼音输入)习惯输入平假名和片假名和罗马字是需要额外的输入法的,也就是要调用微软IME日语输入法(ctrl+shift)

这里这个联想的电池管理软件电量显示就显得有点SB了,把需要的功能键挡住了,这里需要禁用或者换台电脑(我直接投降换了X60)

诶,不对,64位的IME好像默认就一个功能键

ALT+SHIFT切语言,CTRL+SHIFT切输入法,相比MAC下一套COMMAND+空格切换显得精准很多(顺带说下,MAC系统的日语输入法和中文输入法在COMMAND+空格切换中可以无视输入法数量在平假名和中文输入法两者之间快速切换,且平假名输入按SHIFT可以输入片假名所以基本能满足需求)

输入假名/英文字母切换

输入环境(名称/口语/非口语侧重)

后三个用不上

基本常用的功能就只有这些

平时用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英文字母)切换基本在日语输入里面就够用了

IME默认使用的是罗马字输入,也就是还是和MAC一样的默认输入习惯,对于中文拼音输入玩家来说还是很容易适应的,会五十音图基本就可以用了

然后就正常输假名对应的罗马字然后回车出假名空格出汉字选字就行了:

然而并没有Kotoeri自带的什么词典,雅虎自己查吧

选字是可以假名转换的,所以平假名模式输入片假名也是做得到的。

サササ

打小写假名依然是前面加x就可以了っつっ

基本就这样了

像是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习惯上平文式罗马字的ぢ及じ均为ji,而输入法的前者则为di;输入ん需输入nn之类的就不再赘述。

完了之后输入法其实属性设置里面是可以调假名输入的,相当于中文的无比输入,这会儿日语JIS键盘就派上用场了

比如罗马字打字假名平均一个假名至少需要打两个字母才能输入,比如

えと要输入eto然后回车 日语假名输入就可以直接在JIS键盘上对应位置敲两下就可以了:

这里还需要提一下JIS键盘的浊音打法,基本上日语键盘也好非日语键盘也好假名输入浊音都是可以通过输入假名+浊音符号来解决问题的,比如打ば在罗马字输入是打BA但是假名输入就是f+[

各位可以试试开假名输入输入さんまじば试试看

非日语键盘上面并没有日语键盘的全50音就需要映射

US键盘的情况。 左方括号键,即P右边的那个键,就是浊音゛。打べ就是按=再按[ 右方括号键,即上述键再右边一个的键,是半浊音゜。打ぺ就是按=再按]  US键盘缺键的ろ和ー,在微软输入法中分别有解决方案。 US键盘没有JIS键盘上等同于「_ろ」的键,即JIS键盘上右shift左边的那个键, 在假名模式下,微软输入法使用`~键,即tab上面的键来打出ろ。 假名模式中长音ー使用的键(JIS键盘0与退格之间有三个键,其中最右的那个)US键盘也没有, 假名模式长音使用shift加-,也就是假名状态下shift+ほ。

虽然理论上能提高输入效率

相对来说也确实肯定会提高输入效率,然而实际使用JIS键盘直接假名输入的人很少

这就还是和语言思维有关了,比如最简单的都说五笔打字快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最方便用的高效率输入还是双拼

现代输入技术:双拼从入门到日更万字

双拼是什么?为什么能让打字速度提高3倍

毕竟人的思维还是语言先有音后有字,打字的时候人更容易习惯性的念叨自己要输入的字而不是在脑子里过自己要打的字怎么写,这就是五笔在实际使用上并没有理论上的优势的原因。字可以会念不会写,但是很少会写不会念,多数情况还是不会写,所以字不会写在五笔上就GG了

五笔更适合抄录这种简单的机械的现在用机器OCR就能完成的场合,现在人手一个智能手机随手拍照OCR并不难所以五笔很难有市场,至少知乎是这么说的

总之JIS键盘就把上面常用的这些乱七八糟的这些快捷键用好了就行了,没有JIS键盘又不打算去买的话就直接映射就行了,别看是十年前的输入法快捷键映射这种功能可是早就有了的,相比之下我个人还是觉得MAC下的Kotoeri好用,毕竟MACBOOK我也没专门整JIS键盘的日版机器来用着也挺好(虽然一直没用假名输入)

顺带说下,MAC的日语键盘CAPSLOCK和CONTROL是反的,貌似在UNIX和类UNIX系统上日语键盘都是这样的,总之我个人来说用过的键盘还是太少,写这篇教程说实在的也只是收集资料怕自己以后长期不用之后忘了这玩意该怎么用,要说玩得6还差远了,只能说本文还是属于抛砖引玉的性质吧。

またまたね

扩展资料:

拗音输入方法(罗马字输入):

想输入“きゃ”时要把き(ki)中的i去除,然后输入第二个字(や(ya)),即“kya”。

单独输入“ゃ”:lya或xya

单独输入“ゅ”:lyu或xyu

单独输入“ょ”:lyo或xyo

促音输入方法:

在电脑打字时,若要单独输入促音“っ”,可输入xtu,ltu,ltsu。

和其它假名一同输入:重复下一个假名的子音。例如打“sa”输入“さ”,与及打“ki”输入“き”,会出现“さき”,如要打“さっき”,则只需在打完“sa”后,连续打“k”2次,变成“kki”,电脑就会自动在“き”前插入一个促音。

长音输入方法:

平假名结尾词是什么就多打一个。比如i就多打一个i,a就多打一个a。

如果是片假名,直接就是下划线“——”。

因为日语输入是基于平假名的,输入完整的日语还需要转换汉字,片假名以及普通的英语字符,标点符号。所以日语键盘上会多了几个特殊按钮。如果是普通键盘,可以使用 Alt+符号键“~” 在日文输入和英文输入中切换。

另外,输入假名后按f6为平假名全角,按f7为片假名全角,按f8为片假名半角,按f9为英文大小写字母切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