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么和亡者说再见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本的殡葬是什么样 日本是怎么和亡者说再见的

日本是怎么和亡者说再见的

2024-06-02 00: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日本的殡葬业每年有50亿美金的产业规模,在过去十年时间,和殡葬有关的公司“疯长”。他们其中有很多创新的想法,比如说把骨灰发送至太空,他们和美国航天局合作提供很多宇宙葬方案,比如说太空旅行和卫星方案。太空旅行方案,将会把骨灰撒到宇宙中;卫星方案就好像在宇宙中有块墓地,卫星将围绕地球转240年,而且这样的安葬方式仅需要6000美金。

过去2年中,日本有多少人被送往太空?

今年会有3个人选择卫星方案,宇宙纪念方式的预定量已经超过20人。

尤丽提更关注把骨灰撒到太空中的想法。

“我们没有孩子,没有人去管理墓地,墓地也会荒废,如果把骨灰撒到宇宙中,就可以不用管骨灰,以前以为宇宙葬需要花费好几亿日元,随着对宇宙葬的深入了解,我们更倾向于宇宙葬。宇宙不是土地、海洋,听起来更有趣!”

尤丽提的妻子选择了适合自身条件的安葬方案,这无疑也是很实际的做法。

“你们给我盖盖子吗?”,她相中了一个棺材。

在日本,棺木产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躺在里面感觉怎样?”

“比较硬!看起来挺有趣!我觉得自己试一下,我的手应该怎么放,这样还是这样?”

“人们再买棺木时都关注什么?这些棺木有什么区别?”

“填充物!”

很多人都会讲死尸是什么样子,另一个试棺木的原因是棺木可以延长生命。

“是什么让我现在躺的棺木比旁边的更好?是花纹更好,还是花纹的颜色更丰富!”

“这个盖子是拱形的,上面的窗更大些!”

在死之前,先躺倒棺木里试试棺木,感觉怪怪的!

殡葬产业在日本慢慢商业化,是太商业化!我不确定用“商业化”这个词是否恰当。

之前,在日本是不能展示棺木的,现在,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受全国各地新进殡葬业者的影响,传统丧葬的生意正在慢慢萎缩。

99%的日本人是火化的,我们把棺木放在这个位置,来送别逝者的家人们做祈祷的手势,然后我们把门关上,最后,从炉子后面把骨灰取出来。

我给逝者家人指示身体重要部位的骨灰在哪里,家人代表用筷子把灰捡起来,从脚开始,一直到头部。

这个公司有300多名员工,他们用一种传统的方式纪念亡者。

今天,他们正在准备祭台,用于下午的一个仪式,他们准备鲜花、竹子等装饰品,所有一切都必须是要完美的。

葬礼中,其中一个重要点,是通过葬礼去展示家庭。

我们的服务特点是葬礼中有神道和佛教的仪式,所以,神龛必须在中间,我们要不断检查所有陈列物,必须是完美的对称。

这种葬礼的仪式,从1938年开始沿用至今。

这家公司有8个礼仪厅,他们要举办上千场葬礼。

在日本文化中,隆重、庄重的送别是非常重要。但是也是非常昂贵,公司的经理说未来要取得成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因为现在连超市都在供应便宜的葬礼方案,在网上葬礼只要80美金。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正在给死亡加大负担,葬礼变得更简单、便宜。

这个企业的经理也试图通过创新提供更便宜的葬礼方案来应对竞争。

在这家公司的展示厅里面,你可以把你的爱人放到在小饰品里来纪念她,这只需花费几十美金。这种方式适合因工作而需要旅行的人,这些人因工作居无定所,没办法去管理家族墓地,只能带在身边随时可以祈祷。

在这个国家,把骨灰埋进墓地是一种奢侈,正在死去的人已经无法安葬,这种情况下,埋葬就比较贵,市中心的墓地平均价大概需要4万美金。

这种情况正在恶化,去年,日本大概有120万人死亡,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会持续上升,一直到2040年。

老龄化问题一直促使日本变化,人们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也必须做出改变来适应当前的现实情况。

在大城市里,有摩天大楼的墓地。在和尚主管这个地方,他说:“所有的寺庙大概可以提供1000个墓位,他所负责的摩天大楼的墓地可以提供更多的墓位,所有人都可以选用!”。

“现在楼上大概有多少个墓位?”

“我们可以提供1万个壁龛式墓穴(壁葬形式)。”

这个寺庙去年才刚刚建好,现在已经使用了10%的墓穴。

每一层都有高科技的壁龛,要打开这些壁龛,先刷身份证,刷卡之后,家族的神龛就会自动打开,然后,爱人的相片就会出现。

骨灰就保存在盒子里,这个盒子可以放1-8个骨灰罐。

这种西式的寺庙在日本开始受欢迎。现在日本大部分市民都拆迁了乡下的祖坟,把他们的坟搬迁到这里来。

对于在城市里工作的已婚夫妇,他们不用回乡下去祭祀,而当他们死后,也希望孩子们能到这里来看望他们。

沿这条街往下走,就有一个超大型的高科技家族型墓地,这个墓地有很多空间可以用来存放骨灰罐。

这个大厅有超过2000个小佛像,我来找找我们要找的骨灰堂在哪里。

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正在闪光的这个。

每个家族的骨灰堂,直接存储在墙里面,前面放个小佛像,家人可以在墙的前面祈祷,他们相信家人的灵魂在佛像里面。

这个庙之前是被30个家族供养,他把他的庙改成高科技的墓地场后,每天都可以接到客户。

今天刚好有个亡者的纪念日,他的妻子和女儿来参加纪念仪式,在这里举行仪式并不缺少神圣性,但的确很美。

那些大的寺庙有上百家庭供养,而小的寺庙正在经历财政危机,我觉得以后小寺庙会停止经营,因为小的寺庙没办法通过传统的葬礼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寺庙的日常运营。你担心什么事 ?

我觉得在这里举行葬礼,可以把人和宗教联系起来。人们不想付钱给和尚等祭司,祭司就会胡言乱语唱一些听不懂的东西。

宗教不应该是用钱可以换来的东西。

刚才我们讨论的现象,或许是独一无二的特例。

日本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国家,所以我特别好奇,特别想去听传统的声音,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这位和尚有个传统的小寺庙,他告诉我们做传统葬礼的寺庙不能保证他的收入。他保持寺庙的开放,通过主持茶道、冥想、服务游客来维持生计。

我特别怀疑之前看到的新式寺庙是否符合佛教价值观念,我并不认同用佛教的仪式来纪念祖先。

日本对于死亡一直都有一种局限的概念,你可以把这种形式叫葬礼佛教。有些人就认为佛教只是用来做葬礼的,但这种意识是不对的。

谈到关于社会态度,他就变得特别悲观。其实,当我再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关于佛教本身时,可能我自己的想法是需要改变的。对我来说,保持传统寺庙的开放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靠墓地供养寺庙)帮不了日本,在很多时候,宗教都是会延续的。

是传统还是高科技,是发射进太空,还是放进家族的祖坟,现在就有这么多种选择,未来在日本最终安息地的选择会变得特别多。

很幸运的现在有这样的一个俱乐部,帮助人们做安息之地的选择。

这个俱乐部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分布,这个周末他们正在一个当地的墓地进行游览,参加游览的人群针对的是日本战后婴儿潮的那代人(在日本被命名为“团块世代”)。

俱乐部的主管是一位社会学家,他给我们提供更多思考关于新型埋葬方式的方案。这种新的埋葬方式是将几个不同的家族埋在一起,埋在一颗樱花树下,这种方式可以帮我们节省空间,因为好多人都可以住在同一个墓穴内,这种方式适合于外来社会,因为现在墓碑和寺庙对好多人来说已经变得没有意义。

这位社会学家相信树木埋葬的方式(树葬)是未来解决安息之地的有效方案。这里的项目已经落地,埋葬了大概30个人。这里非常安静寂然,每个人只需要花费2000美金,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花费来维护墓地,落葬后骨灰进入土壤回到自然,不会给其他人造成负担,这种没有人维护的墓地正在变得受欢迎。

选择共享墓地的人在去世之前都会经过俱乐部组织的活动认识彼此,我们提供这种服务不同于传统寺庙和神社,我们就像是家庭成员一样,我们都称之为“朋友的墓地”。这是一种合作形式,就好比是一栋公寓,每个人或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注册地,当这块地里有一个人去世,公寓内其他所有人都会一起帮助他。

通常,这个社会学家随时帮助俱乐部成员做一些晚餐聚会、书法、瑜伽、拍照等活动。我们现在正在为他们拍摄去世时在葬礼中所用的照片(遗像),活动的负责人建议所有人都要微笑,不要特别严肃,最重要的是表现自己。

我觉得不需要使用闪光灯,因为柔光会让你看起来更帅些。

这种技术拍摄出的肖像照片比较受欢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人们直面死亡。一般这样的活动仅需要参加一次,也有其他人每年都会来,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快就要死了,而是需要更新照片,所以他们每年都来拍,这样等他们去世时得到的是最新的照片。

在传统文化浓厚的国家,遵从于传统文化的大多是老年人,但是当讲到生命中最后一个仪式的时候,这种因循守旧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我希望我死的时候住在樱花树下回到土壤中去”。

可能是因为社会发展、经济压力,或者个人选择的变化,促使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事实上,在日本的每个人为自己选择最后告别的方式,传统的老式家族葬礼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殡葬的从业者都这样认为,“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我的葬礼上只有的我的亲人、家人、挚友。”,他说,“我觉得我不会在这个地方做我的葬礼,我想有个葬礼,不想让这个葬礼给家人添加负担。”

尤丽提夫妇现在还在探索,他们俩不知道该要什么样的葬礼,他们现在的计划是保持健康和活力,这样他们才有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决定。

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我的朋友都来,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那种传统的家族式葬礼,会请很多的亲人和朋友,然后还会有当地的祭司,我希望我的葬礼是个轻松的过程不需要这样正式。

他们的人生旅程还要继续,现在需要忽视死亡。

他们想要做正确的选择,毕竟人只能死一次。

(完)

诠释生命,传递真相,汇聚热点,

打 造 殡 葬 业 有 态 度 的 自媒 体 !

声明:殡葬手记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后果自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