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九一八前传日俄争夺东北二十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俄战争主要将领排名 重读抗战·九一八前传日俄争夺东北二十年

重读抗战·九一八前传日俄争夺东北二十年

2024-06-18 0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攻克青岛的日本试图得到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日本扩张军人与政府的第一次交锋

但殖民者都是贪婪的。打赢了日俄战争,让日本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一部分日本军人首先把目光瞄准了正被日军实际占领的东北南部。

日俄战争中,日军在实际占领和驻军的东北地区实行军事管理,对占领地人民征调军事物资、进行土木建设,严重侵夺了清朝地方官员在其所在地的行政权力,甚至有取代该地清朝地方官员,侵夺清朝在东北行政权的倾向,由此也不断地与当地的中国官民发生纠纷和冲突。

自《朴茨茅斯和约》生效起,清政府认为东三省已经不再是战场,日本应当撤去军政官衙,归还所在地相应的公私权力和财产,但是日本以日俄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撤兵日期是1907年4月为由,在“满洲”持续进行军事占领的同时,拒绝清政府军队的进入,并不断强化对占领地的统治。于是激化了与当地民众的矛盾,也不断引起了清政府的抗议。

按照日本方面自己的说法,“名为军政署,实则为纯粹的民政厅。特别是施政方针等等,如同视满洲为新占领地,不得不说彻头彻尾地超出了军政以外。”

在日本内部,以当时驻扎东北的“满洲”军参谋总长儿玉源太郎为代表的一批军人认为,应当在占领区进行积极的全方位殖民地经营,所以希望能够以军政署为基础,尽量扩大在“满洲”的权利。

日军在军事管理中不断谋求自身势力的扩张,并凭借军事优势采取扶植日本工商业者的政策,以至于出现日本垄断南部东北利益的态势,而原本在“满洲”占优势地位的英美商人备受打击,因此引起列强强烈的不满。

为此,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日本政府高层召开了会议。

当儿玉源太郎在会上提出了“经营满洲”的殖民主张后,受到了明治维新元勋,当时日本头号政治家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反对。

伊藤在会上明确指出“儿玉参谋总长等似乎对日本在满洲的地位有根本的误解。日本在满洲方面的权利,是通过讲和条约从俄国继承而来的,即除辽东半岛租借地和铁道之外一无所有。所谓满洲经营,在战争中我国人口居住地,虽今日无论官吏、商人等都说满洲经营,但满洲绝对不是我国的属地。是纯粹的清国领土的一部分。在不是属地的地方,没有道理行使我国主权,也没有新设拓殖务省和处理事务之必要。满洲行政之责任宜应让清国政府负担。”

伊藤同时指出“军政署不可不断然废止。断然撤废军政署,其地方行政应一并交给清国官宪。因为在其地方施行行政、保护人民应当是清国的责任。如果清国没有行政和保护人民之实绩,日本宜进行援助。如今,既然日本实施军政,清国当然就不能负行政、保护之责任。那样此责任就必须由日本来承担。既然有权力,就不能彻底避免履行与之相伴的义务。”他认为“满洲”是中国领土,持续进行军事占领会引起英美的猜忌,所以他强调有必要在“满洲”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同时废止军政署,希望各方注意与国际的协调。

最终,在海陆军高层的支持下,伊藤在会议上成功压制了儿玉源太郎一派军人试图乘机殖民东北的计划。此时维新元勋们作为影响巨大的政坛元老,对于日本军队尚有极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也是在此后连续不断的日本军队势力与日本政府的斗争中,日本政府优势最大的时期。而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的历史,也是日本军队在军国主义指导下逐步挣脱政府控制最终反控制政府的过程。

1906年底,日军在东北的“军政署”全部关闭,1907年,日军和俄军依照《朴茨茅斯和约》撤离中国东北完毕,东北主权重新回到大清朝手中,中国幸运而又不无惊险地保住了东北主权。

但利用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和旅顺租借地,俄、日两国的势力分别伸入并盘踞在东北北部和南部,形成对峙,这一局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有所改变。

而日本利用可以在南满铁路沿线驻军保护铁路的条款,组建了一支驻扎在中国东北南满铁路附属地的部队,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关东军”的前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迎来在华优势最大局面

一战爆发,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列强集团在欧洲和非洲战场大打出手,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在中国全面获得优势的机会终于到来。

为了攫取在中国的利益,日本主要从事了两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作为英国的盟友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集团的德国在华已有势力进行铲除,试图重演日俄战争的一幕:直接从战败国手中接收他们之前在中国攫取的利益。

日军攻打青岛,攻克后试图从德国的势力范围中直接接收山东半岛的特权。

同时,一场针对整个中国的阴谋也同时展开了。1915年1月,日本秘密向袁世凯政府提出要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但袁世凯政府拼命挣扎,一边聘请日本学者游说日本议会和政坛,一边向美英等列强透露日本“二十一条”的勒索。

因为“二十一条”明目张胆赤裸裸地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并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构成了严重损害,是一个“独吞”中国的方案,因此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

还身陷欧洲战场的西方列强也纷纷表态,英国要求:不得损害英国在华利益,不得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美国则挑明要“保全中国之独立并维持商业之自由以及美国在该国之合法权益”;连俄国也称“二十一条”的条款对中国太过分。

在欧洲列强的强烈反对下,日本不得不将“二十一条”中侵略味道最浓,损害中国利益最甚的第五号七条删去后,逼迫袁世凯政府签字接受。

删减版“二十一条”的签署,虽然避免了原版“二十一条”的苛刻条款,但日本依旧通过其在中国攫取了大量权利,在东北和山东获得了优势的支配地位。

一战作为日本在中国势力扩大的最好机会,一举奠定了日本领先列强而在中国的全面优势的局面,但,随着一战的结束,日本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接下来十余年间中日俄在东北大地上的角力如何向着九一八事变发展,我们下期《重读抗战》继续解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