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首例猴痘病例,源头确定了!湖南疾控专家告诉你如何防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本土病例地区怎么填报 我国内地首例猴痘病例,源头确定了!湖南疾控专家告诉你如何防治

我国内地首例猴痘病例,源头确定了!湖南疾控专家告诉你如何防治

2024-06-09 23: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今天发布了《现场纪要: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中国重庆市,2022年9月16日》(以下简称“现场纪要”)。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截图。图片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官网

现场纪要指出,一名29岁的中国籍销售人员于9月2日至8日访问德国,9月2日在柏林出现男男性行为。他随后前往西班牙,并于9月14日返回重庆。该男子曾出现喉咙干燥发痒,9月9日发烧,右脚踝出现红色皮疹和脓疱。

9月11日,他前往一家私人诊所,服用消炎药。9月14日,他被隔离在重庆新冠肺炎隔离点。他自述出现猴痘样临床表现,随后被重庆市疾控中心确定为猴痘疑似病例。

经过检测,上述病例中的猴痘病毒(China-CQ202209)属于西非系B.1支,与6月21日采集的德国病毒高度同源。这些结果确认了该病例是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

现场纪要中还写道,目前,在中非和西非以外的多个非流行国家发现了许多猴痘病例,并且频繁发生人传人。特别是在男男性行为者中,出现了类似梅毒和其他性传播感染的新临床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已于7月23日宣布猴痘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重庆报告输入性猴痘病例后,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发文指出,新冠疫情防控的“外防输入”措施,为防止猴痘疫情输入,发挥了重要的保护屏障作用。这次重庆报告猴痘病例就是在新冠防控入境“7+3”隔离过程中发现的。

吴尊友进一步解释道,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数为6-13天。新冠疫情防控的入境“7+3”隔离措施,可以拦截住大部分境外输入的猴痘病例,但潜伏期超过7天的病例,就有可能流入社会。

吴尊友通过分析既往传染病的传染规律认为,考虑到西太平洋区域目前仅有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3个国家的猴痘病例达到5例以上,在重庆报告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

自5月上旬以来,一些非历史流行国家和地区均报告了猴痘病例,且大多数有旅行史的确诊病例曾到访的是欧洲和北美,而非猴痘流行的西非、中非。世界卫生组织称,这是猴痘病毒被发现以来,首次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非历史流行国家地区和历史流行国家同时报告许多猴痘病例。据世界卫生组织消息,截至9月5日,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病例52996例,死亡18例。

猴痘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正痘病毒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毒之一(其余3种为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猴痘病毒有西非和刚果盆地两个分支,其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5月以来,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例样本,测序分析结果为西非分支。

为了防控猴痘疫情,6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指出疾病控制旨在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调查、早处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先前报道

记者从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该病例为自国外中转重庆入境人员,在按规定进行入境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集中隔离期间,发现皮疹等症状,经重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猴痘病毒核酸阳性,国家组织专家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该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治疗,情况稳定,其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目前,该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

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重庆即被隔离管控,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关于猴痘

湖南疾控专家解答!

什么是猴痘?它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根据我国《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有关要点,9月17日,湖南省疾控中心发布相关提醒,解答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最先在猴子身上发现了这种病毒,因此命名为猴痘。猴痘以前常见于中部和西部非洲,偶尔也在其他国家发现。目前许多以往没有病例的国家正在暴发疫情。

▌流行状况如何?重庆病例来自哪里

从全球既往疫情分布来看,人类猴痘病例主要发生在西非和中非。自1970年以来,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了猴痘人间病例,其中以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病率最高,自2016年以来,每年报告超过1000例。

猴痘属于地方性流行的传染病。近些年来,非流行国家偶尔出现病例,通常是在去过流行国家的人员中报告的。全球其他地区,除非有非洲旅行史,今年以前几乎未报告过猴痘病例。但今年5月初,英国首先报告出现猴痘确诊病例,而且未去过猴痘流行的非洲国家。随后,一些欧美国家相继报告猴痘病例,而且,越来越多的病例也都没有非洲疫区旅行史。据WHO报道,截至2022年9月16日,已报告6万多例猴痘病例,主要集中在既往无猴痘流行的欧洲和北美地区。

重庆确诊病例就来自欧洲,可能在德国感染。

▌潜伏期有多长?即感染后多久会发病

潜伏期5-21天,感染后多为6-13天发病。

▌有哪些症状

猴痘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烧、剧烈头痛、肌肉疼痛、背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皮疹或皮损。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多有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有哪些危害

通常认为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出现死亡。另外,病愈后出现疱疹的部位会留下永久的疤痕,对于爱美人士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过去,猴痘的病死率在1-10%左右,但过去对猴痘的监测通常有限,因此这些数字可能被高估。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环境的死亡率可能会因为社会经济状况、医疗环境不同、诊疗手段有差异等多种因素而各不相同。

截至9月16日,2022年全球报告23例猴痘死亡病例,病死率约为0.038%,主要在非洲地区。

▌如何传播

造成猴痘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飞沫,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欧美国家报告病例中约95%经由性行为感染;此外,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感染风险

与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的人,具有较大的感染风险,其中风险最大的是男男同性恋者。如果儿童与有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可能会感染猴痘。在本次疫情中,已经有少数儿童感染猴痘。医护人员应该在护理猴痘患者时采取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猴痘,该怎么办

第一时间向当地医务人员寻求帮助,或联系当地疾控部门。同时做好自我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如何预防

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关系比较近,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保护率约85%。此外,还应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比如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猴类、啮齿类动物等),尽量不前往有猴痘疫情发生的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可能来自疫区的人发生亲密接触。

疫区回国人员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

▌如何治疗

暂无特效药,通常会自愈。医生可使用止痛药和退烧药来缓解症状。对猴痘患者来说,补充水分、吃得好和睡眠充足都很重要。

原标题:《我国内地首例猴痘病例,源头确定了!湖南疾控专家告诉你如何防治》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