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媒体新闻评论话语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评论推荐语 人民日报新媒体新闻评论话语分析

人民日报新媒体新闻评论话语分析

2024-06-17 03: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本文以“人民日报评论”这一影响力较大微信订阅号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这一公众号的文本、语境做深入的剖析。在研究后,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人民日报原本的语言风格,其新媒体评论订阅号做出了巨大的改变。在“文本”视角中,其表现为风格口语化、主题社会化、句式网络化、修辞文学化等特征。在“语境”视角中,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严格把关、评论员专业化等特征,在内容输出过程中表现为具有公信力、塑造“对话式”情境、内容与形式脱节等特征。

关键字:人民日报评论;话语分析;睡前聊一会儿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eople's Daily Review as a research object. Using Van Dick's theory of news discourse analysis, the text and context of this public number are deeply analyzed. After the study, we can find that the new media comment subscription number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language style of the People’s Daily. In the "text" perspectiv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tyle colloquialism, theme socialization, sentence network, and rhetorical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perspectiv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trict checks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mmentators. In the content output proces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credibility, shaping "conversational" situations, and disjointed content and form.

Keywords:People's Daily Review; Discourse Analysis; Chatting for a while before going to bed

0.绪论

0.1研究缘起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党报,在中国的传媒界乃至于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时至今日,人民日报即使在传统媒体逐渐衰弱的时候,也是拥有巨大的发行量的报纸。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曾经说:“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是报纸的思想导向”(刘奇葆,2013)。评论,作为人民日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同样拥有着输出观点和价值的重要力量。

而在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的所有端口都可以发表评论,媒体设立议程设置的功能也逐渐的在弱化,可以说主流媒体的评论,遭遇了网络评论的“热核聚变”(卢新宁,2017)。但是人民日报肩负着发表党的观点和舆论风向标的责任,在舆论中的地位不能够被边缘化。就是在这个时候,人民日报评论部作为人民日报输出观点的重要力量,也需要被新媒体的网络环境倒逼着往新媒体的方向发展。

对于大部分媒体来说,媒体融合是多个维度的,传统媒体将从组织架构、生产流程、话语形态、技术支撑、股权架构等等方面向市场化的新媒体进行制度性的学习。其主要目的就是发展新媒体部门、向新媒体融合的同时,保存现有传统媒体的优势;转变媒介生产制度的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

和大多数媒体一样,人民日报的新媒体化的道路上也是往“融媒体”发展,“两微一端”和“中央厨房”的开创都是融媒体进程中的变化。但是与追求算法为核心的用户导向,以及纯粹追求流量的利益导向不同,人民日报的主要任务是价值输出和舆论引导,这要求人民日报需要在保证影响力的同时,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评论的价值也在于此。所以如何构建主流媒体的价值模式,如何在新时代保证流量的同时依旧能够坚守阵地,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人民日报评论有自己的方法。对此,人民日报评论的新媒体进程并没有完全以技术为主体,而是在技术基础之上,开创“内容+”模式,在内容上突出来赢得竞争。

作为人民日报诸多部门中的一个,输出内容和价值“人民日报评论”也拥有多个渠道的网络发布:在人民日报APP上有属于自己的栏目;在微博也有属于自己的法人微博;还在微信公众平台拥有自己的订阅号。

但是这三个途径通过传播效果来看,还是订阅号最佳,无论是阅读量、点击数还是知名度,明显都超过微博和APP。2014年1月6日,是名为“人民日报评论”的微信订阅号上线日期,这也标志着人民日报评论部往新媒体平台再次延伸了一小块阵地。

而评论部的账号设立初期,成就就不凡,仅仅一个月订阅数就达1.5 万人, 日均图文页阅读总量超过12 万次,时至今日,订阅人数更是高达250万人,成为了人民日报融媒体矩阵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光以“媒体融合”的一般意义来界定“人民日报评论”这一订阅号的成功是很难的,无论是在股权结构、新闻生产流程还是技术能力,“人民日报评论”都没有对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室产生翻天地覆的影响。所以“人民日报评论”这一订阅号的成功,最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内容+”的内容融合模式。

也就是说,“人民日报评论”订阅号与人民日报本身的评论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风的转变。而正是这样的话语方式的变化,才让评论这一相对严肃的新闻体裁能够在新媒体的阵地依然大放异彩。

所以本文的核心也是根据“人民日报评论”这一微信订阅号的内容,使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分析从报纸到订阅号的文风转变,是怎么样给人民日报评论的数字化生存带来助推的。

0.2文献综述

卢新宁作为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和评论部主任,主管评论的她的媒体融合观念深深的影响了人民日报评论的发展方向,她始终认为“不管技术如何演变, 媒体属性不会变化, 未来新闻工作者还要靠优质内容去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卢新宁,2017)

于是“人民日报评论”这一订阅号的方向以内容形式的转变为主,并没有太多新技术的运用,VR、小程序、H5这样新的媒介形式在“人民日报评论”的内容中几乎不可见。所以对订阅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民日报评论”的话语研究之上。

话语研究这一研究方法源于语言学,从语言学家哈里斯(Z.Harris)在美国,language》杂志上发表“话语分析”疑问开始,至今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话语分析作为一门结合多类学科的交叉学科领域,可应用于分析社会、文化、制度等领域的话题及内容。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早有对于话语的研究,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当中,他把说服最重要的三要素分为“信誉”、“情感”、“逻辑”,其实这就已经是最早的话语分析的研究形式,即使是今天的修辞学研究来看也并不过时。

在现代,其理论或发源于索绪尔的语言学,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概念体系中,一种语言所表达的种种概念之意义是由它的结构(即关系和差别)所界定的。其后各个流派的语言学家和不同领域的结构主义流派学者将话语分析进一步发展到了可以用来分析各个领域的话语。

20世纪60~70年代,话语分析融合了各个不同学科的知识,真正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开始兴起。1964年,社会学家海默斯(Hymes)主编的《language in cultere and society》论文集出版,对斯特劳斯、弗斯、马林洛夫斯基和萨皮尔等人类语言学家以及布朗、甘伯茨等社会语言学家的理论做了回顾与评价。 七十年代开始,托伊恩・A.梵・迪克(Teun A.Van Dijk)作为话语分析的重要贡献者将话语分析用在了新的领域――大众传播的领域。他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把新闻的结构放在公共话语形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他认为新闻结构不仅仅和社会实践以及新闻制作的意识形态有关更加语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联合,在他的著作中,话语分析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可以对报纸上的新闻进行分析。基于此,他提出了将话语分为文本分析和语境分析两种视角,在文本分析这一视角中,可以使用语言的语音、词汇、句式、意义等微观结构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使用宏观的图式和超结构来进行分析;在语境分析层面,可以对“话语的产生和理解、社会文化情境中社会互动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描述。” 当然,梵・迪克认为话语分析可以用于任何通向语言和语言运用理论在方法论上的途径,所以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自然可以被话语分析的框架所解析,而在文本上与传统新闻评论并无颠覆性差别的新媒体新闻评论也可以纳入这个范畴。

而梵・迪克的理论的适用性还在于,他并没有囿于新闻文本的分析,而是在组织、制度、价值的角度对新闻的生产和流通进行话语分析。在他的分析中,还关注到了意识形态对新闻的影响:“我们的新闻、新闻制作和报纸已深深地被他们为有效地以一套固定程式手机每天新闻而变质的那张网所束缚住了。” 而人民日报身为将共产主义新闻制度作为自己指导建社思想的报社,意识形态的输出和宣传形式的新闻表达早就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话语风格,而新闻评论这一强烈表达观点的体裁更是人民日报办报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马少华在关于评论和时评的研究中认为,新媒体时代评论的发展方式应该是普遍表达与专业思路,在使用通俗化口语的同时,将文章写深、写精,这其实暗合“人民日报评论”的公众号运营思维。

而赵振宇在对传统新闻评论的研究中,认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时效性、理论性和有益性是评论的根本特性。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包括聚焦在微信空间,赵振宇、刘义昆、熊茵等人也重新评估了网络空间对新闻的影响,在互动新媒体的时代,他们认为新闻生产的理念、流程、价值观都会有一个巨大的转变,但对新闻评论在网络空间内的变化,暂时还未深入涉及。

事实上,国内对于新闻媒体的新闻评论的分析早就层出不穷。王舒怀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新闻话语变迁研究》这一本书,将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新闻的相关报道做了一个新闻话语的分析,利用新闻话语分析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推出十年间经济报道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

在新媒体新闻评论方面,董天策、梁辰曦、夏侯命波也对人民日报微博的话语方式进行了论述,针对“你好明天”和“微评论”这两个人民日报微博的拳头产品,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词频、主题、句式等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姚小云等人也针对人民日报的“任仲平”系列做了一个详尽的话语分析,面面俱到之余,也将报纸和新媒体两端的新闻评论话语分析全部涵括。但是针对刚兴起没几年的人民日报评论的微信订阅号,相关的研究尚属于匮乏状态。

1 “睡前聊一会儿”评论话语分析

梵・迪克通过长期对新闻话语的观察,得出对新闻话语分析的图式――通过标题、导语为代表的宏观结构,以及新闻故事、情节、评论等等组成的微观结构构成一个完整的宏观命题,由此需要对文本、语境、修辞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但是由于新媒体评论话语的特殊性,以及其与新闻话语不完全相同的特质,分析“人民日报评论”的话语不能够照搬宏观图式,所以在具体分析中,我会借鉴梵・迪克的新闻图式的基础上,着重关照对“人民日报评论”的影响力有较大影响的变量,由此得出一个分析方法。

“人民日报评论”订阅号相对原本的报纸来说,开辟了诸如“睡前聊一会儿”、“微议录”、“锐评”、“新知”等新栏目,这些栏目各自具有语言特点和功能。这样的栏目更新模式贯穿着“人民日报评论”诞生发展的过程,从刚开始开创“嬉笑怒骂”式犀利短评的“三人行”到这个栏目被取消,“人民日报评论”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自己的内容。

除了新开创的栏目,“人民日报评论”订阅号最主要的内容产出就是搬运人民日报报纸上的评论,将评论原文复制到公众号上进行排版、编辑,但是在微信新媒体的场域下,在进行编辑过后,不同语境当中原本的评论文章是否还能够适应依然是一个问题。

除了做“报纸的搬运工”,在“人民日报评论”推出的大量栏目当中,最为有代表性真正形成了影响力的只有“睡前聊一会儿”这一栏目。此栏目也是最经常更新的,一周五次,而其他的许多栏目往往数十天才会出现一次,影响力相比“睡前聊一会儿”也是微乎其微,可以说“睡前聊一会儿”几乎就是“人民日报评论”新媒体创新的代表性作品。

根据微信统计的数据显示,“睡前聊一会儿”的栏目阅读量区间位于20000~100000+之间,而其余栏目,尤其是照搬报纸的相关一系列评论,大部分阅读量都不会超过5万。当然,撇除影响力和阅读量不谈,单单是对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革新,开创别具“网感”的“睡前”体裁,“睡前聊一会儿”就尤其拥有研究价值,在文本分析这一层面上作为样本最为合适。如果将“人民时评”、“人民论坛”“评论员观察”等栏目也纳入文本分析当中,那分析的就不是“人民日报新媒体评论”而是“人民日报评论”了。

1.1体裁:创新型的新闻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这一栏目的体裁可以说是开创了新媒体新闻评论的新种类。台湾报人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中说:“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表述为:“新闻媒体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

虽然只要阐释观点就可以说是新闻评论,但是在一般的新闻评论体裁中,以逻辑严密、说理有序为第一要义,常常需要写作者能有别出心裁或者更深一层的洞见,思考严密、言语简练的文风是一直以来中国新闻评论的风格。而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风格又有不同,以气势磅礴、观点宏大以及表达格式化为主要的特点。

“睡前聊一会儿”的体裁与以上两者都不太相同,别具一格形成评论的新体裁。首先就是逻辑上的寻根溯源,“睡前聊一会儿”并不忌讳把一件小事的缘起缘落翻来覆去的考究。例如,2019年1月21日的“睡前聊一会儿”这一期就仅仅把“盘他”这个网络流行词汇,做了一个由古至今的考究。二这一类考究型的文章,往往从考究之余,又一直走向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的研究,最后得出一个正能量的结尾。最关键的是“睡前聊一会儿”在结尾之后还有一首定场诗,这一模式模仿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定场诗也成为评论员在体裁内炫耀文采的一部分,成为“睡前聊一会儿”最大的特色之一。

 

图 1 睡前聊一会儿的定场诗模式

如上图一为五月份一篇名为“看短视频停不下来,防沉迷有用吗”的睡聊,其形式就由四句打油诗的组成。这首打油诗肯定不是文采最好,写得最棒的,但确实“睡前聊一会儿”的常态打油诗。看其主要格式,是以对偶、押韵为主要目的,但是又不完全被韵脚与对偶的形式所框定,形式较为自由,力图用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概括全文,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与总括之笔。

 

图 2 睡前聊一会儿的两句式定场诗

图二为“睡前聊一会儿”栏目2018年9月发出的“今天,我们该涵养怎样的男性气质”一文,也是2018年“人民日报评论”影响力最大的文章之一。其定场诗就只有两句,这样的形式就不涉及描述文章具体内容,直接点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在韵脚的处理上并不遵循传统的“合辙押韵”,力求读的顺口,可以说是非常为受众考虑的一种形式。

当然在体裁上“睡前聊一会儿”还有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就是其具有其他的内容载体:音频和视频。“睡前聊一会儿”在推送的开头都是评论员的原声音频,谁写的评论文章,谁负责录下声音上传。这样的体裁十分符合“睡前聊一会儿”的特征,伴着读者入睡,也是吸引用户粘性的重要方法。

 

图 3 两会时期的特别策划“两会时评”

而每当重大节点还有特别推出的视频计划,比如说在2019年的“两会”期间,“睡前聊一会儿”就推出了“睡前聊两会”的视频专辑,其内容就是评论员真人出镜,或是快板儿说书或是弹琴歌唱,形式完全突破了既有的文字评论,也和电视评论体裁完全不同,只能说是文字评论与新媒体媒介杂糅后的奇妙产品。

这样的体裁别具“网感”,与互联网新奇、轻松的特质相统一,把编辑部和评论员的“后台”同样展示在读者的眼中,与传统只展示前台表演的评论不同,这样的评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可谓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1.2词汇:国家主义与口语表达

通过对2017年6月到2018年11月的180篇“睡前聊一会儿”进行采样,这180篇样本具有非常鲜明的词汇特色:国家主义与口语表达。将这些睡聊的样本出现15次以上的词汇做一个词频和权重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表。

图表 1 “睡前聊一会儿”的高频词

国家主义在我国的话语体系中有这样的特征:“其一,以个人为参照系, 指的是在主权国家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要以国家为中轴;其二,以全球为参照系,强调的是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与人类共同体的关系要以国家为中心。” 而通过对180篇分析样本进行词频分析,剔除无关的语气词,文章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世界”,出现了190次;“中国”出现了152次;“文化”出现了132次。结合“睡前聊一会儿”的行文特征,这个栏目非常醒目的体现了体现了“人民日报评论”这一订阅号,依然保持着人民日报国家主义的媒体立场。比如说在2018年2月5日睡前聊一会儿“山寨了巴黎,丢掉了自己”一文当中,就提到要宣扬中华本土的建筑风格,立足文化本体而非抄袭欧美。

 

图 4 山寨了巴黎,丢掉了自己选段

见图中的选段,强调中国的精神家园和自我的独特文化,便是“人民日报评论”所秉持的国家主义的映射,尤其是“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脊梁”一句,更是将国家主义的立场表现的很明显,而这绝对不是个例。

 

图 5 “为巴黎圣母院痛恻”选段

图五为巴黎圣母院被焚毁之后,“睡前聊一会儿”栏目所发的一篇文章选段,虽然文章表面提到的是世界人类共同体,但其中多次提到“中国”、“中国人”、“自信”等等词汇可以看出,这篇睡聊仍然是保持一个国家主义的语言特征。

当然,除了国家主义,从词汇表达上看,重视个人情感,注重内心表达的风格也是“睡前聊一会儿”这个栏目非常鲜明的特征。除了宏大的词语,为具体指代事件的高频词语做一个词频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下表。

图表 2 “睡前聊一会儿”的高频词

 

“年轻人”、“朋友”、“社交”、“人生”也都是关键词,正如自由主义不是国家主义的负面,注重个人表达也可以是国家主义的注脚,而“朋友圈”、“焦虑”、“孤独”等词语的高频出现,也让评论的风格拥有浓浓的都市文学味道,反而形成了“睡前聊一会儿”贴近个人又走向宏大的独特风格。

同时,表达的口语化是“睡前聊一会儿”最大的特征之一,栏目既然为“睡前聊”那么这个栏目的功能性也十分重要,在对话中给读者睡前一些资讯收入,让读者感受正能量是这个栏目的主要目的。所以在词汇上“睡前聊一会儿”十分偏重口语化表达。经常会跟随最新的网络用语和网络热词来获得热度。“咳咳,老人变坏了吗?”、“别了!收银员”、“东亚邪术换头术”、“‘深夜食堂’该有怎样的往事?”、“粉丝锁场,能锁到三生三世、四海八荒吗?”等等都是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网络热词和口语化表达,在使用这些热词的时候,“睡前聊一会儿”这个栏目和“人民日报评论”的微信订阅号内容就和受众贴近,创造出对话的情境,让对聊成为行文的风格,让口语化表达成为这一栏目的标签。

在兼具国家主义的价值观表达的同时拥有口语化的对谈,轻松明快、专业严密的行文、用此风格,“睡前聊一会儿”能够成为该订阅号最具影响力的栏目是有其机理所在。

1.3 主题:关注青年与城市

把180篇“睡前聊一会儿”的样本进行分类,根据人民日报出版社将“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出版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把主题分为教育、情感、青年、生活、社会、文化、新知、饮食、影视九个模块。

图表 3“睡前聊一会儿”的主题数量

 

其中教育板块主要是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或者是教育现象进行的分析,例如青少年近视严重、学业压力大、大学教育改革等等话题最为常见,其关键核心为教育青少年走向正途,并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建言献策。

青年板块主要探讨现在青年中的流行文化,尤其是对亚文化的解读,对青年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行为的解读,话题例如佛西青年、杀马特、追星住、脱发青年、男性气质等等都是探讨的范围,这方面主题主要针对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大量使用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理论来解释青年生活。

情感板块和许多营销微信号的情感不同,“睡前聊一会儿”的情感主题主要集中于亲情的塑造和一些关于情感的社会问题:例如离婚率高涨、空巢老人数量变多、相亲现象风行等等,利用情感话题研究社会心态这是这个话题的模式。

社会主题的文章在“睡前聊一会儿”中大量存在,这一部分主题与传统的新闻评论类似,针对某一社会现象作出自己的评析与分析,但是“睡前聊一会儿”更具有学理或者是文学上的特性,在评论中往往有利用理论或者是传统文学递进一层的特点。

生活主题与青年主题类似,对社会中存在的社会心态、亚文化现象作为解读,但是并不局限于青年身上:博客衰弱、中年危机、手机成瘾、熬夜现象等等都是生活主题涵盖的范围,这一部分的文章非常具有“都市”的风格,反映都市生活与得失。

文化主题作为占据比重17.2%的话题,主要是相关于音乐、IP、文物、文学、漫画等等话题的主题,其主要内容为关切中国发生的文化改变,其中蕴含的国家主义的文化观,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十分明确。

新知栏目是占比最多的选题,这个主题主要关于社会中新出现的“知识点”,对新知识的理论解析也是睡聊及其具有特色的写作方式,关于电竞、花呗、AI、热搜、短租、营销号、克隆、无人驾驶、互联网社交礼仪等等,所有最新出现的社会现象,都在睡聊的解析范畴之内。人民日报评论这一历史悠久的评论模式,在新媒体上关注的话题却是前所未有的前沿。

饮食和影视主题也是睡聊关注的主题之一,这样略显轻浮的话题在“人民日报评论”的评论写作中有自己的风格,评价饮食和影视更多程度是关注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反映的社会现实,分析和批评是这些轻松话题下面蕴含的主要方向。

从图表和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睡前聊一会儿”的主题,以文化现象、知识推介、社会问题、都市话题等主题为主,在保证自己的持向的同时,尽量贴近自己的受众群体:青年与城市居民。不仅非常好的抓住了新媒体文章的脉络,也传达了自己的影响力。

1.4 标题:网络化与隐喻

在梵・迪克的新闻图式当中,标题和导语始终是新闻文本语义宏观结构的概括和总括,在文本结构当中,标题就隐含了文章存在的逻辑顺序和中心主题。作为开创性的新媒体新闻评论,“睡前聊一会儿”的导语已经被消除,并没有一个总括性的导语,但是标题在文本中仍然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在睡聊的标题当中,兼具许多互联网评论都有的特征:重点鲜明突出、善用疑问句式、具有网感、善用隐喻。

重点鲜明这一点无论是在报纸的新闻评论上,还是在新媒体评论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将评论员的意见直截了当的在文章中展示,这是新闻评论这一体裁的创作者应该有的基本素质。

在“睡前聊一会儿”选取的180条样本当中,采取疑问句作为标题的足足有123条,也就是说有68%的标题采用的都是疑问句。疑问句作为情绪上更为强调重点和讽刺的句式,在“睡前聊一会儿”的标题中被用的更为普遍。

除了善用疑问,具有网感和善用隐喻这几点经常在睡聊的标题当中得到有机的结合。网感在近年来的评论写作中被频繁提及,但是目前对于网感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综艺节目和网络剧集当中,主要表现为在内容方面制造让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采取轻松愉快的语言风格;在形式方面打破以往的传统,不被传统“套路”所限制;在人物上多请话题人物与娱乐明星。 这样的“网感”定义和新闻评论的所谓“网感”并无不同,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迎合网络,迎合年轻人的口味。

而关于隐喻,在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修辞学》当中,有许多关于隐喻的结构方法的描述,在书本中,亚里士多德吧隐喻描述为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的修辞手段,属于一种比照关系。 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词、热词的不断更新,隐喻在评论标题的修辞中采用的更多。

例如2017年9月26日的睡聊标题为“用天文望远镜‘追星’?但也请看到自己”。“追星”一词就是早就有的“隐喻”说法,实际上是指粉丝追逐偶像的行为。用天文望远镜追星其实是意指当时的一个新闻事件:粉丝为了看自己的偶像一眼,用天文望远镜在远处观望。而这句话也是一语双关,将看星辰与追逐偶像的含义同时孕育在疑问句式当中。同时,关注“饭圈”文化这样在当代中国年轻人当中非常流行,非常具有网络特性的语言形式,也是“别具网感”。

再例如2018年7月4日的睡聊题目为“Pick专业,更要Pick自己”也是典型的“睡聊式”的标题。“Pick” 作为近期非常火的网络词汇,被大量追星族乃至普通网友所使用,具有极强的网络时代的特征。而选中热门专业与选中自己的理想的冲突正是这个标题想要表达的意思,将“Pick”和“自己”都具有别的隐喻,十分经典。

综上来说,除了具有许多一般新闻评论标题具有的特质,“睡前聊一会儿”的标题选择具有更加网络化和喜欢使用隐喻的特质。

1.5 修辞:文学化与网感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的艺术描绘为:一个能在任何的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而在具体的方式上,则提出针对听众和语境进行各式的或然性证明的具体措施。在中国的具体修辞当中,曾提出“言以文远”和“情欲信而辞愈巧”, 总的来说就是所谓修饰语句的手法。但在中国现代汉语修辞学当中 ,也通常认为结合语境作出说服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有很多具体的文法方式,描绘类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较物、联物、夸张、代替,在句式布置类中有对照、反复、回环、对偶、排比、层叠、珠联、倒装、错综,在表达类中有引语、反问、讽刺、幽默、双关等等。

图表 4 “睡前聊一会儿”中的修辞手法

 

上表为抽取的180篇睡聊当中使用修辞手法的数量,可以看到,“睡前聊一会儿”的修辞十分具有特点。使用最多的修辞方法就是“对偶”:即为使用两句结构完全可类比或者相似的句子,来表明相同或者相反的意思。“对偶”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是其定场诗的设定所决定的,因为结尾的定场诗大多为对偶形式的打油诗,这也让睡聊当中使用对偶的情况尤其的多。对偶作为中国古代诗词文章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加文章韵律感、格式美感,让文章更具有文学的状态,加强语句的感染力与情感强调。

如下图6,便是2019年5月份的一篇睡聊,其定场诗为“进城寂寞冷,刷街归属暖”,“进城”与“刷街”,“冷”与“暖”,这样的对仗完全发挥定场诗的格律美,也点出主题为关注新城市人群在城市娱乐中迷失的要旨,这样的形式不仅让人着迷,也具有文学的美感。

 

图 6 对偶的修辞使用

而比喻就是利用另外的事物的联想来描述本事物的内在特征,在修辞学中是十分具有炫耀文采意义的比喻。在新闻评论当中,比喻往往用作于将复杂的逻辑关系比喻成通俗易懂的事物,从而达到说理的效果。而睡聊也是如此,比喻既能够提升文章文辞魅力,又能让受众在认知模式内更容易将评论员的核心观点内化于自己的新闻理解。比喻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一直属于常用手法,而在睡聊中的使用可能涉及了更多的文学化的、语句优美化的使用。

 

图 7 睡聊中比喻的使用

图7中的片段节选自2018年9月的睡聊“凌晨3点不回家,你到底想干啥”,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使用了五次比喻的手法,编织文章时候大量使用修辞“炫耀”文采,营造文学作品的气息是睡聊一贯的风格。

引语的修辞主要是引用现有话语来证明自己的逻辑与观点。“睡前聊一会儿”为了凸显文采与增加可读性、可信度,经常会引用话语,前者主要引用诗词,后者主要引用理论家的话语。在“睡前聊一会儿”当中,引用最多的作者为辛弃疾、柳宗元、巴菲特、弗洛伊德、亚伯拉罕?马斯洛等等,而在报纸评论中常见的习近平、毛泽东、马克思等引用者在“睡前聊一会儿”中极少出现,这也进一步凸显其新媒体评论轻松、有美感的特点,更贴近文学作品的创作。

而双关与反问则是寻常新闻评论中也经常使用的修辞方式,前者为凸显巧思后者则为加强语气。

除了传统修辞方式,“睡前聊一会儿”更有特点的修辞来自于对符号的运用和口语化的表达,这样的修辞风格格外的贴合互联网的风格。例如在2017年9月23日的睡聊中“语音=不礼貌?微信时代的新社交礼仪”中,对新社交礼仪有这么一段论述:“如:嗷嗷、噢噢、喔喔>哦哦>哦,生僻的字比平常的表达更能表现情绪起伏,“哦”的敷衍感隔着屏幕都能脑补出来;又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可乐程度逐渐下降,说“哈哈”已经离“滚”不远了。”这样饱含修辞学分析和语境分析的论述并没有用学理化的言语表述出来,而是使用具有网感、轻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完全贴近了自己的受众:青年与网民。

1.6 语音:增添识别度

除了在传统的新闻评论上也称得上“文本”的文字评论,“睡前聊一会儿”更大的创新在于采用了音频模式。在微信推送的标题之下,在报纸媒体中应该是导语的部分,“睡前聊一会儿”创新性的使用了录音模式。

在编辑部中,人民日报评论部采用自产自包的模式,一篇文章的作者也就是录音的录制者。一般录制的录音会经过简单的舒缓音乐配音,加之富有磁性的男性(一般来说)讲解声音,具有十足的魅力。这样的发生机理与广播类似,“声音在与人的接收发生关系后,在想象力的帮助下,会唤起听众视觉、味觉、触觉等器官的综合体验,使其获得一种内视的能力,形成一种自足的、丰富的内心体验。” 广播也是适合在睡前体验的媒介,“睡前聊一会儿”不仅仅在内容上抓准了受众的需求,在媒介形式上也十分精准的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在睡前的时段,同样也是有声电台收听的高峰时段,这样录音加音乐的形式,恰和栏目主旨。

同时,这样的方法让读者和听众同时在文风和声音识别上能够确定评论员的身份,在喜欢不同风格的文风和声音的同时,读者自身也进行了口味分层和身份认同。在“人民日报评论”的后台,经常可以看到读者成为某一位评论员的粉丝,发私信希望能够多见到这位评论员的文章。这样的模式也有利于“人民日报评论”吸引固定粉丝流量,为公众号的识别作出贡献。

2 “人民日报评论”语境分析

按照梵・迪克新闻的话语分析模式,和文本分析同样重要的就是关于语境的分析,如果说文本分析所涵盖的范围是话语中各个层级的结构,那么语境分析包括的就是对新闻生产中对新闻文本产生影响的条件、制度、流程、价值等等,所以从分析新闻的语境出发,就能获得文本产生的历史根源与经济文化辐射。所以语境分析不仅需要分析文本给读者塑造的语言环境,更要分析这一文本诞生的媒体环境、生产流程、组织架构。

所以,在语境分析中,就不能够仅仅着眼于“人民日报评论”最具有影响的“睡聊”栏目,而是结合其所有的栏目,对其产生的环境、生产评论的人员以及产生后产生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

2.1 评论制作语境

梵・迪克把新闻的制作视作对某一“源文本”的加工,这一加工也是新闻形成的语境。所谓“源文本”,梵・迪克描述为新闻在进行编码和处理之前的原材料,有可能是新闻事件、报告、发布会、采访材料等等。 所以对“源文本”的输入过程,也就是解码、编码再构建文章图式、超结构的过程,也是文本生成的语境。

虽然梵・迪克指的是新闻的制作过程,但是作为评论,其生成机理大致相同,评论的想法来源于新闻事件或者是热点话题,而其加工过程也同样是与新闻一样涉及“新闻工作者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包括和其他新闻从业人员和许多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是其中不同的地方在于,梵・迪克认为对“源文本”的加工还要包涵记者对文本的认知和记者对信源材料的信任,而评论员作为完全产出评论的个体,对他进行影响的主要就是平时的工作日常和接受者的认知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日报评论”这一公众号的制作语境自有其特殊的地方。

(1)评论人员

首先在组织架构上,要理解“人民日报评论”订阅号产出作品就必须了解人民日报产出评论的所有平台。“人民日报”作为一个整体,其具有自己独立的微博号与微信号,这些都是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这一部门辖下的品牌,对这些媒体平台和账号进行运营的,大部分是专业从事新媒体编辑的人士。而这些账号所有的关于实时的评论,比如“人民微评”、“你好明天”等等都是又这个部门约稿产生的。而“人民日报评论部”这一部门,则是报纸时代就早已有之的机构,专门为报纸专业社论、评论员文章、人民论坛、评论员观点、人民时评等等各类评论文章。而孕育“人民日报评论”这一公众号的正式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原班人马。

所以说,“人民日报评论”新媒体并无一个统一的分离部门,无论是在报纸上产出评论作品,还是给公众号写“睡前聊一会儿”的评论员,都是同一批人,“人民日报评论”这一公众号诞生的背景就是“一套班子两个舞台”的特殊情况。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个公众号总是呈现出互联网化和保持传统评论模式的撕裂感:有的评论具有极其明显的纸媒风格,有的则十分轻快,站在网络最前沿。

当然,为公众号写“睡聊”的评论员多为相对年轻的评论员,为报纸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多为资历相对较深的评论员,这也是微信公众平台的行文风格及其年轻化、互联网化的主要原因。

同时,“人民日报评论”写作的评论员学历背景大致为新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等专业的博士、硕士,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在可以肆意挥洒的新媒体评论中,往往会构建传播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知识的分析模型,比如边际效益、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等等,这也是受到评论员本身认知模型的影响。

(2)评论把关

J・麦克内利(Jeff MacNell)曾经将最简单的新闻“把关人”模式增加到从记者到分社编辑、总社编辑、报纸编辑再到受众的一个复杂流程。而这样的流程虽然不能够反映媒介感受与新闻价值,但是光以流程而言,已经很接近人民日报真实的把关繁复性。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在自我审查方面,与外国把关不同的,中国的新闻生产机构自我审查是我国新闻编辑部内的话语管理机制,我国自我审查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它是一个组织化的建设过程。

人民日报作为国内政治上最为权威的报纸机构,报纸内容经过的审查远远不止“三审”制度,而作为报纸的发声的评论文体审核也更是复杂,往往要经过好几次修改和打回的过程。“人民日报评论”订阅号作为新媒体评论账号,在这个层面上已经大大缩减需要审核的流程,但是传统纸媒的审核流程仍然深深的影响着“人民日报评论”之上内容的产出。其主要流程为:

评论员――值班编辑――值班主编――群审――排版编辑

在这样强度的审查之下,为“人民日报评论”的评论员们为了通过自己的稿件,必然会在写作是尽力规避政治风险。“舆论导向正确”既是评论生产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人民日报本身报社的价值观所在。人民日报社长李宝善曾发表演讲:“我们自觉紧跟党中央, 把全面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积极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 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李宝善,2018)所以在“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的产出过程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永远是评论员在写作时就会时刻注意的事情。

但即使如此,“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在不涉及政治的话题之上,还是有许多开创性的文章。在2018年9月16日的“睡前聊一会儿”“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一文中,对男性气质的讨论,主张多元化、不使用“娘炮”等歧视性语句的男性气质,对于相对传统、保守的人民日报风格来说,简直是巨大的突破和挑战。总体来说,“人民日报评论”作为全国新闻评论的标杆与旗帜,总是在政治限制下尽可能的突破敏感话题,为中国的舆论导向作出巨大贡献。

2.2 输出语境

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中,除了新闻的生产,还提到了关于新闻理解:也就是什么新闻能够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能够让受众记得更久。梵・迪克主要把目光聚焦在受众的理解当中,他认为受众总是更能理解在自己的认知模式之内,也就是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也对这样的内容更加易于记牢,主要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作为文本本身,其输出时所形成的语境,或者是媒介本身塑造的语境,也会让受众在新闻理解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反映。

(1)公众号的公信力语境

公信力,这一变量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及其重要。“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介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同时媒介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

根据工信部所做《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通过用户信任度、社会责任感、覆盖率、影响力、媒体满意度五个维度的评估,处于第一梯队的媒体有: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人民日报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媒体。 仅仅五个最受信任的媒体,“人民系”的网络媒体就占据两席,可见“人民日报”这块金字招牌的品牌效应。在中国,长期以来人民日报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最具公信力、最具权威性的报纸,即使在网络时代,“人民系”的媒体发表的意见都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所以“人民日报评论”这一微信公众号,才能够在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两百多万的关注量,短时间内聚拢大量的关注。

这样的公信力不仅仅体现在关注量之上,还会营造话语的分量,让“人民日报评论”发出的声音,能够得到受众的信赖,甚至会成为网络舆论争锋的“引据”,被一些持同样观点的网友作为自己观点的背书与靠山。而这样的效果,也反过来促使“人民日报评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例如在2018年11月5日的“睡聊”当中,在“这‘电竞’不一定是那‘电游’”这篇评论中,并没有一味否认电竞存在的价值,就得到了大量电竞爱好者的评论:“真的特别开心”、“非常感谢人民日报为电竞发声”、“电竞终于走上了主流舞台”等等类型的评论非常之多,也在短时间内成为100000+。这篇文章,也成为大量电竞粉丝转发的文章。与此类似的情况非常多,“人民日报评论”一旦发布为某亚文化群体说话的文章,往往都会迎来大量转发。

包括在“人民日报评论”的后台当中,还有许多希望“人民日报评论”揭露黑暗的请求,进一步表明了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不仅仅具有媒体属性,在受众的眼里甚至是作为一个权威的政府机构来看待。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话语权和公信力,让“人民日报评论”拥有了一定的受众基础。为什么所有的微信订阅号都使用了“人民日报评论”能使用的方法,但是取得的成效却远远逊色,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日报金字招牌自带的公信力和流量。

(2)对话式语境塑造

在2017年的一篇“睡前聊一会儿”中,有一篇文章名为“空巢青年,给生活一个拥抱”,其中写道:“前天晚上,微友“蒂斯程”给我们留言,希望评论君有空聊聊空巢青年。没想到,这一倡议得到了2000多位读者的响应,看来大家对“空巢青年”的提法,有不少心理共鸣。”这是评论员在文章中描述都市“空巢青年”现象时所写的第一段。在文章里写明了,该篇评论应读者要求所写,和在后台留言的读者,进行了一次互动。

其实人民日报这样的方法早已有之,在报纸的评论版面上,早就有了读者来信和来论栏目,还有“微议录”这样让读者来稿探讨公共话题的对话式评论,但是在新媒体评论的场域里,这样的现象体现的更为明显。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评论员们往往会塑造一个对话的模式,如上文所说,将读者的意见置于文章写作中,这是传统新闻评论,尤其是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中绝对难以出现的。

除了文章中的评论,微信订阅号还塑造了一个编辑部与读者进行沟通的可能,那就是对读者评论可以进行回复。虽然订阅号的功能并不能像微博一样支持文章发布者进行复杂的多轮交互,但是最简单的回复已经足够满足功能。从新华社“刚刚体”开始,党媒新媒体编辑对读者评论的回复就偏向耍宝、逗趣为主,“人民日报”评论也是如此,在对读者的回复中多用网络词汇,使用“卖萌体”进行大量回复,这也给了“人民日报评论”主要的受众――新一代网民一个参与作品讨论的过程,对吸引受众来说至关重要。

 

图 8 “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中的建群通知

如图7中的消息便是“人民日报评论”在一则睡聊中刊登的建群启事,从他面向在校学生、乐于交流的言语表述来看,也能够非常清晰的证明“人民日报评论”想要塑造对话式情境的想法。

除了吸引受众,“对话式”的交流也有利于消除政治传播中“回音壁”的现象,避免党媒的自说自话、塑造亲民形象也是“对话式”情境给政治传播带来的增量。

(3)情境与内容的脱节

在梵・迪克使用话语分析新闻制作当中,他认为受众形成所谓的认知模式不仅仅受限于社会情境,语境还包括报道中所提到的情境模式和当时的传播情境都对传播效果有巨大的影响。 所以“人民日报评论”上的内容也需要和当时的传播情境相符合,若是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与传播情境脱节,那么效果肯定达不到最佳。

单纯的转载报纸上的内容是“人民日报评论”新媒体的主要内容,占据内容产出最大的一部分。从人民日报报纸上照搬的评论一般主标题和副标题都以黑红色为主色调,以加粗的宋体作为主要字体,同时附属的图片也以政治人物或者政治场合的照片为主。尤其是社论或者是评论员文章,往往都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或者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这样的刻板形式,即使是在新媒体上呈现,仍然带有鲜明的报纸的标签,完全不符合新媒体的写作习惯。这样的现象明显在传播情境下形成了巨大的脱节。

由于4、5月份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人民日报评论”传统不受欢迎的“照搬栏目”的阅读量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将三月份的常态阅读量抽取为样本做一个阅读量表格。

图表 5“人民日报评论”各个栏目3月阅读量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专属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的阅读量在极值还是均值上都是最高的,而人民时评这一类近似于一般新闻评论的文章排在第二,而人民论坛、评论员文章、今日谈这种纸媒风格及其浓重的文章阅读量就急剧下降。可以想见,传播情境在夜晚手持手机端口看文章,还是拿着报纸在晨读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旦内容形式与情境产生脱节,传播效果肯定会大大缩水。

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能够断定“人民日报评论”的编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能够说发送这样的文章还是有其政治要求在,若是全为轻松、娱乐的互联网风格文章,那就不符合人民日报的定位。

从以上“人民日报评论”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与内容脱节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人民日报新媒体评论为什么需要进行话语的转变:传统评论话语在互联网的传播中并没有生命力,达不到传播效果。

3.总结

“人民日报评论”这一微信订阅号,无论是从阅读量,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话题度来说,都可以算得上是非常成功。但是推出该公众号的人民日报评论部,在进入新媒体领域的时候,其组织结构、内容生产流程、人员架构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取得成功的原因只能聚焦于唯一变量――话语的身上。所以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其话语转变的成功作出剖析,观察其内在机理。

全文使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的理论为主导,对“人民日报”评论话语的文本和语境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人民日报评论”订阅号的文本话语方式在适应新媒体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改变,但其中语境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体裁上,“人民日报评论”创新式的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评论体裁,尤其是“睡前聊一会儿”栏目,深入切合新媒体文章的风格。这种体裁在词汇上多使用流行词,风格口语化,贴合青年需求。在主题上,以文化现象、知识推介、社会问题、都市话题等主题为主,在新媒体阵地上,表达人民日报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标题上,“睡前聊一会儿”的标题重点鲜明突出、善用疑问句式、具有网感、善用隐喻,与互联网评论生态十分契合。在修辞上,同样兼具美感与网感,营造出轻松、宁静的风格。同时还加入语音模式,给读者不一样的收听体验。这样的话语转变,给党媒的话语风格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是政治语言互联网化与传统媒体抢占新媒体滩头的大胆尝试。

在语境营造方面,对“人民日报评论”语境的分析被分为内容制作与输出语境两个方面进行。在评论制作当中,“人民日报评论”的作者以学历较高的年轻评论员为主,这也让其收益良多。同时其组织内部的评论审查,依然如传统纸媒一样严格。在输出语境当中,人民日报的公信力让“人民日报评论”这一订阅号深深受益,同时这一订阅号塑造的“对话式”语境,也切合互联网的需求。不过,在政治正确影响下,“人民日报评论”仍然存在形式与内容脱节的情况。

对于如何在数字化的时代仍旧发挥评论引导舆论,是许多党媒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技术不一定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人民日报评论在新媒体阵地对于话语的改变,或许可以为我国政治传播提供一定思考方向和方法的借鉴。

参考文献

梵・迪克著, 曾庆香. 作为话语的新闻[M]. 华夏出版社, 2003.

张弓. 现代汉语修辞学[M]. 1963

高长江. 现代修辞学[M]. 1991.

张国良著.现代大众传播学[M]. 1998

刘立刚.新闻传播研究范畴与范式[M]. 2013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191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M]// 普通语言学教程:1910- 1911索绪尔第三度讲授. 200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2000.

孟伟. 声音传播: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M]// 声音传播: 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 2006.

孙慧英著. 手机媒体与社会文化[M].2016.

松明. 广播电视新闻实务[M]. 2016

王舒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新闻话语变迁研究[D]. 北京大学, 2005.

胡春阳. 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 复旦大学, 2005.

姚小云. 《人民日报》“任仲平”言论特色研究[D].

王瑞琪. 党媒公众号中的标题隐喻与社会的关系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主流报纸中公益广告的话语研究――以1979-2010年《人民日报》中的公益广告为分析样本[D]. 江西师范大学, 2012.

《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J]. 中国信息安全, 2018.

蔡拓. 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00(3):16-27+203.

陈力丹. 深刻理解"新闻"--读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J]. 新闻大学, 2004(82):89-90.

丁和根. 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述评[J]. 江苏社会科学, 2003(6):199-203.

董天策, 梁辰曦, 夏侯命波. 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J]. 国际新闻界, 2013(9):81-91.

何舟, 陈先红. 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10(8):21-27.

黄汉林. 介乎知与行之间――亚里士多德对修辞术的定位[J]. 求是学刊, 2013, 40(2):39-43.

李宝善. 推进媒体融合 放大主流声音[J]. 新闻战线, 2016(9):5-6.

李宝善. 在新时代铸就人民日报的新辉煌[J]. 中国经济周刊, 2018, No.724(24):13-19.

廖圣清, 李晓静, 张国良. 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J]. 新闻大学, 2005(1):19-27.

刘义昆, 赵振宇.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J]. 南京社会科学, 2015(2):103-110.

卢新宁. “内容+”将成为媒体融合关键词[J]. 中国报业, 2017(17):19-21.

卢新宁. 保持党报评论的“新媒体敏感”――人民日报评论数字化生存的思考[J]. 新闻战线, 2014(3):12-14.

马少华. 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的“专业性”[J]. 新闻与写作, 2013(10):95-96.

熊茵, 赵振宇. 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及风险探析[J]. 现代传播, 2016, 38(2).

王君超. "新媒体格局"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J]. 新闻与写作, 2010(12).

王君超. 主流媒体微博: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J]. 中国记者, 2013(10).

吴位娜. 解析网络综艺节目中的“网感”[J]. 中国电视, 2016(11):98-100.

喻国明. 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 广告大观(媒介版), 2006(5):12-15.

赵珞琳, 李代. 《人民日报》早期互联网报道(1978―2000)的话语变迁――基于主题模型与诠释包裹的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 2019(1).

周琴, 杨海霞.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西方传播研究之渊源[J]. 东南传播, 2008(4):93-95.

赵振宇. 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J]. 新闻大学, 2006(1):86-90.

(责编:段佩伶(实习)、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