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导读有“三要”,你知道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闻作品推荐语怎么写 写导读有“三要”,你知道吗?

写导读有“三要”,你知道吗?

2024-06-17 1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内容:

 

  近年来,读者越来越注重阅读新闻背后的故事,容量大、反映全面的新闻通讯、系列报道等新闻体裁越来越受青睐,而这类作品,大都篇幅较长;同时,现代社会人生活节奏加快,多心浮气躁,很难静心品读较长的文章。为吸引眼球,抓住读者,写好导读是关键。

  如何写好导读呢?我体会,有“三要”。下面与大家交流。

  构思要精密

  构思精密,是就导读构思的方法而言的。设计导读的综合性要求很强。它是作者主观意识(情感)和客观事物(材料)的高度统一。要在极有限的文字里,表达丰富的内涵,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要考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读者会关心哪些内容?

  设计导读的方法很多,或巧设悬念,或自问自答,或经典语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运用。这一切都须在动笔之前做好精细的考虑。以《来吧,我们一起帮他战胜死神》一文为例。首先弄清意图:让市民知道主人公龙锦彪是一个热心的残肢施善者,如今生命危在旦夕,希望社会各界热心人和曾得到他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手。根据这个意图,采取明陈述,暗呼吁的办法制作导读:

  龙锦彪,原本是个断了右腿需要别人照顾的残肢农民,为了让同病人不再像他那样饱受肉体和心灵的痛苦,他苦苦拼打了18年,终于在怀化建起了湖南省第三家假肢矫形康复服务所,免费为118名残肢患者装了假肢。正当一个个残肢人装上假肢找回自信时,由于劳累过度,他却病倒了,如今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导读隐喻的意思就是文章的标题――来吧,我们一起帮他战胜死神。这样的构思,既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意,又极具鼓动性。

  导读要有悬念,不能一览无余,否则就“抓”不住读者的心。如《姑娘,爱你,不能娶你》一文的导语:

  他是一个手足全无的残疾人,他渴望有个家,当新闻界披露了他与命运抗争不仅学会穿针引线而且还学会雕刻、绘画、修理钟表的事迹后,许多姑娘向他抛出相思红豆。然而,面对一封封滚烫的求爱信,他退却了……

  主人公渴望爱情,渴望有个家,为什么面对众多姑娘的求爱,他却退却了?这实际上是在“卖关子”,让读者读了导读之后,对作品欲罢不能,非读不可。

  导读构思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必须是“固定”的,那就是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紧扣读者的心,给读者留有思索、想象的空间。

  表达要精巧

  表达精巧是就导读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言的。导读仅有精密的构思是不够的,还需有精美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如《知恩图报,贫家女传承爱火霞满天》一文,根据“知恩图报、传承爱火”这一构思创意,导读采用叙述式语言:

  11年前,他用金子般的父爱,帮助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侗乡失学女孩重返校园,并一直默默地资助她从小学进入大学;11年后,这位长成大二学生的女孩,得知资助她读书的“警察叔叔”病重后,只身赶往上海,又用女儿金子般的孝心照顾他。他们的爱心传递,不仅引出了这对特殊“父女”间一串串震撼人心的故事,同时也点燃了一团团流传不息的爱心烈火。

  采用叙述式的语言做导读,优点很明显:可以概括地展示报道对象的全貌。缺点也很明显:就是篇幅较长,没有一定数量的文字,表达不清。但值得注意的是:用叙述式的语言做导读,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否则文字就显得苍白。

  不同风格的作品,应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作导读。采用抒情式语言作导读,如果运用得当,既能倾吐作者心中的情感,又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冰心一片――怀化征稽人巡礼》一文的导语:

  当你驾着汽车奔驰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当你极目国道、省道、县乡道星罗棋布的美景,当你远眺山间那一条条“金丝玉带”,当你由衷感叹怀化交通四通八达时,你可曾想过没有?这日新月异的变迁,凝聚着怀化交通人的心血,更凝聚着怀化征稽人对事业的一腔热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导读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当你……”,然后笔锋一转,提出问题:“你曾想过没有?”读之让人心情激荡。  

  语言要精炼

  语言精炼,是就导读的文字组合而言的。导读不比正文,必须一目了然,令读者“一见钟情”。如果文字冗长,表述松散,就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更抓不住读者的心。要做到语言精炼,首先要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做到古人所说的“文附于质”、“质待于文”。用最精彩的文字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导读越短、越精彩,就越吸引人。

  例1,《错,错,错,这个错字好冷酷》一文:

  一个字,结束一个新娘梦,断送两个小生命,遗恨终生……

  这则仅21个字的导读,一下就让读者心跳加速,这是个什么字?如此残忍?不看下文不行。

  例2,《世界巨人黄长球》一文:

  他还在猛长!如果不是现场采访,实在不敢相信他与我们是同一星球之人,他比穆铁柱还高8厘米――

  这则导读仅用了40个字,就将世界巨人黄长球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3,《“我们还在寻找救命恩人”》一文

  一辆军车不幸掉入“死亡谷”,十二名战士的生命危在旦夕,是谁救了他们?

  这则不足30字的导读,给读者留足了细看全文的理由。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导读的篇幅不在长,语言越精越好,但一定要表达准确,不要为了“精”而词不达意,一切以引导读者阅读全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设计好的导读,还要求作者有独特的悟性。这个悟性,就是作者通过用心品味作品内容而达到神(作者的主观意识)物(作品要表达的东西)合一的一种精神境界。如《拯救:一个弃婴与九个浪子爸爸》一文的导读:

  9个平均年龄不足19岁的社会浪子,开始出于好奇和豪气,将一弃婴收作共同的女儿。在艰难的抚养过程中,他们对弃婴产生了深深的父爱,并通过品尝为父之苦,感悟人生,一个个都成了大有作为的好男儿。

  如果不用心去体味9个浪子爸爸与弃婴的内在情感,就无法感悟到他们是在“相互拯救”的精神境界,没有这种意识作指导,也就写不出这则朴实而又牵人心魂的导读。

  要让导读像陈年的老酒,回味无穷;像绿丛的红点,过目不忘。有三点必须明确:

  其一,导读不是通讯的“专利”,也不是增强读者阅读兴趣的唯一。

  其二,导读和消息中的导语是有区别的。消息中的导语一定要有新闻依据,而通讯的导读不一定要有新闻依据。因此,不能用写消息导语的手法去写通讯导读,也不能以写通讯导读的手法去写消息的导语。否则,你所写的消息导语或通讯导读就会大打折扣。

  其三,要想作品感人,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导读主要是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作品要有感染力,关键要形成自己特色。新闻界老前辈的作品之所以有感染力,甚至影响一个时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黄远生的通讯流利畅达、诚恳幽默;邹韬奋的通讯立意深刻、文字优美;魏巍的通讯奔腾跌宕,清新宜人;穆青的通讯细腻真切,激情滚烫;刘白羽的通讯气势雄厚,语言壮丽。正因为作品特色鲜明,故能穿越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新闻写作技巧 http://www.xwpx.com/article/wri/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