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放鞭炮送瘟神 文化

文化

2024-01-03 19: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的鞭炮,又名爆竹、爆竿、炮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节日或喜庆日燃放鞭炮,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历史由来

过年燃放鞭炮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竹子在燃烧时, 因受热会猛然炸裂而发出很大的响声,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燃料,“爆竹”的说法流行开来。

在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

唐朝中后期,随着火药问世, 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

到了宋代, 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

鞭炮的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燃放鞭炮已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湖南浏阳、醴陵和江西上栗、万载是中国四大烟花爆竹主产区,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中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

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鞭炮外, 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粮食入仓、考取功名等,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鞭炮禁令

鞭炮中含有大量硝、硫磺等助燃性材料,燃放后,很多细小颗粒物、二氧化硫等化学颗粒物以及镁、铜、铯、锶等稀有金属颗粒物都会留存在空气中。

由于燃放烟花爆竹,每年春节期间,中国许多城市的各项颗粒物污染浓度会频现峰值,危害人们的健康。

不仅如此,由于燃放鞭炮引起的火灾或是伤人的事故也是屡见不鲜。

出于环保和安全的原因,中国很多城市现在都禁止燃放鞭炮。

诚然,放鞭炮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但说到年味儿,其根本上还是在于整体上的春节文化, 鞭炮只是其中的一个符号。

春节丰富的年俗,少了放鞭炮这一样,还有 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传统文化蕴含年味儿也是多姿多彩的。

您对中国的鞭炮文化

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特别说明:图文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