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再现“抱团涨价”的闹剧,或成为敲响套现最后时机的“警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播放和平精英小牙签的图片专辑 楼市再现“抱团涨价”的闹剧,或成为敲响套现最后时机的“警钟”

楼市再现“抱团涨价”的闹剧,或成为敲响套现最后时机的“警钟”

2023-03-10 06: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么所谓的“抱团涨价”到底能阻止房价下跌的步伐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指研究院华东分院常务副总经理高院生认为,二手房市场的挂牌量大,此类行为不会对市场大环境产生太大的波澜,小范围地捂住房源不卖,试图抬高房价的做法没有可行性。另一方面,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可能某些家庭正好急需一笔钱来救急,因此这种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抱团”行为,不仅派不上用场,反而会让本来想买房的人去买其他小区的房子。

事实上,最近两年,楼市关于“抱团涨价”的情况还出现过几次。

2020年9月17日,河南省多家房企组织了一场“稳房价闭门会”,针对楼市出现的各类打折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并且得出了“打折利大于弊”的结论,于是开始抱团取消打折活动,美其名曰“不带头降价”,给出的原因是降价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行业发展、房企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增加住房烂尾风险等等。

2021年上半年,合肥某小区发布了一份“房价指导公告”,将二手房源价格提高30%出售,在其“指导公告”中还有这么一句话:任何贱卖行为必将受到全体业主唾弃;杭州某小区,部分业主成立“价格联盟”,号召每套房涨价80万元;成都某地,多个楼盘均出现了“房价指导委员会”,以高于市场价5000~6000的均价哄抬房价,并同时哄抬了房屋租金。

但正如专家说的那样,小范围的“抱团”行为并不能阻挡市场下行的趋势。首先来看房企,随着“三道红线”、“限贷令”等多个硬核措施发布后,许多高负债、高杠杆、高融资的房企就出现了暴雷的问题,为了加速资金回笼,第一年还在“抱团涨价”的房企,第二年就开始打“价格战”了,纷纷降低房价、买房送装修、送车位,变着法的想把房子卖出去,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恶意降价竞争,当地不得不通过发布“限跌令”来解决房价乱跌的情况。

2021年开始,楼市迅速遇冷,多地销售数据出现了明显的下跌,上半年、下半年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得益于上半年楼市火热,2021年整体房价并未出现明显下滑。整个2022年,所谓的“回暖”并未出现,楼市基本上处于持续下行阶段,销售数据“腰斩”,即使是一二线城市都出现了持续下跌的问题,三四线城市下跌幅度更为明显,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处于观望态度。

不难发现,每逢楼市出现“抱团涨价”的情况,紧接而来便是更为明显的下行周期。因此,对于当前楼市来说,或许已经到了二手房出售套现的最后时期。

一直以来,二手房市场都被称为反映楼市现状的“晴雨表”,原因在于其买卖完全按照个人意愿,不容易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更能够反映市场真实面貌。说到底,不难发现,最近几年全国二手房市场挂牌量都在持续增长,特别是刚过去的2022年,挂牌量更是出现了“激增”的情况。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统计,2月份全国10个重点城市二手住宅挂牌量为193.61万套,环比上涨6.28%,同比上涨81.99%,其中深圳挂牌量环比涨幅超过48%,深圳、苏州、厦门等城市同比均涨超100%,翻了一倍以上。广州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3万套、南京二手房挂牌突破15万套、西安二手住房挂牌超过11万套、上海二手房挂牌套数超8万,二手房挂牌量超过10万城市有15个,其中重庆挂牌量达到25万套,武汉也超过20万套。

显然,在房价并未出现“全面大跌”的情况下,导致“抛售潮”出现的群体则一定不是刚需,那么只有可能是持有多套房的群体在不断抛售多余的房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楼市住房已经几乎失去了“投资”属性,即使是一线城市的房产都不具备投资价值,换言之投资房产已经成为“高危”行业,有钱群体不入场,持有多套房的在纷纷抛售离场。

为什么说当前已经到了二手房出售的最后时期,主要原因在于能够“接盘”的人真的已经不多了。

说到底,住房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其价格自然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而变化,3年前央行公布了一份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城镇家庭住房持有率已经超过了96%,且户均持有1.5套房子。换言之真正的住房需求已经不足4%。反观住房供应,早已出现了供应严重过剩的情况,有专家进行过测算,结合过去几年的空置率以及住房销售情况,当前整体空置房源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套。

那么未来楼市则会面临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方面是开发商还在乐此不疲地建房,不断拉长住房的去化周期,多套房持有者不断抛售,另一方面则是需求的不断减少,人口负增长、城镇化增速放缓。住房供需关系的天平已经完全倾斜于买方市场,相较于新房来说,未来二手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未来大量的二手房可能会面临不打折就卖不动的问题。

由此可见,楼市再现“抱团涨价”的闹剧,或成为敲响套现最后时机的“警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