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 武汉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武汉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2023-08-09 0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思路和目标

为强化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健全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学校以质量科学基本理念为指导,以教学质量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资源为支撑,建立质量决策、质量标准、质量监控、质量运行、质量信息反馈、质量评估诊断和质量支持等七个子系统,形成“资源-课程-专业-学院(部)-学校”五位一体的质控格局,初步建立涵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结果四维度的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校院两级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建设原则

(一)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结果为焦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相关方要求,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并将其综合反映到专业、学院(部)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推动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高学生获得感。

(二)产出导向

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衡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度的标准,将学生成人成才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推进“产教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育人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条件保障度和结果满意度,稳步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三)持续改进

基于定量评价结果及日常监控结果的驱动,分析教学相关方要求的达成程度,并形成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注重教学质量保障的全程性和全员性,强化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落实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将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三、建设内容

(一)决策系统

1.健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机构,实行质量管评分离机制。校级组织机构包括:董事会、党政联席会等决策机构,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性指导、审议、咨询机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科研处、宣传与公共关系处、财务资产处、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后勤保障处、图书馆、信息中心等执行机构;各学院(部)等教学单位是实施主体。校长、学院(部)院长(主任)分别是学校、学院(部)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学院(部)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分别是学校、学院(部)教学质量直接责任人。我校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及主要职责详见附表。

2.健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机制

实行分级开展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形成常态化机制。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及重大举措。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研究拟定有关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教务系统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度,研究教学保障相关制度建设内容和布置教学工作任务;各学院(部)不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本单位教学工作。各级领导应持续投身教学工作,组织师生座谈会,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状态,研究教学问题。

3.建立统筹联动的教学运行机制

强化“大教务”系统,保持职能部门和学院(部)有机联动,职能部门之间密切联动。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工作机制。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的沟通,掌握教学动态,协调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建立协同运作型工作保障体系

各部门立足自身职责协同运作,充分服务教学、保障教学。教学管理部门、各学院(部)及其他相关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学校关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决策,落实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并根据质量监控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评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同时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部)的执行情况进行评审,并及时反馈和改进。

(二)质量标准系统

5.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规划,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6.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各学院(部)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科学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定位合理、特色明显,课程体系科学、完整,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执行严格、规范。

7.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健全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工作规范。规范备课、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堂作业、课程考核、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管理。着重规范课程管理,抓好课堂教学关键环节,建立课程审核、评估、准入和退出机制和主讲教师教学责任制,健全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和教案评价制度,完善教材建设质量标准,规范教材选用制度。

(三)质量运行系统

8.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建设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主要体现为“课程、专业、学院(部)、学校”四个层面的一系列标准、流程、规章制度和质量保障办法,其中包含服务于各层级各教学过程的相关文件,各文件相互联系和支撑。

9.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建设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和教学质量测量指标,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在制度管理环境中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循环的教学质量管理、控制和改进,保障本科教学保障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产教学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作用,将受教育者、办学主导者、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社会、用人单位等相关方要求综合转化成可以被测量的质量要求,作为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输入要素,评价人才培养目标与相关方需求的吻合程度。

10.本科教学质量建设过程保障

(1)建立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专业建设应包括明确专业建设要求和质量标准、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实施教学过程各环节绩效评价及推动专业建设持续改进等多个子过程。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规划的讨论论证。

(2)建立课程质量保障机制

引入学生、教师、学院(部)、教学管理者、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授课教师等相关方的期望与要求,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打造“金课”,淘汰“水课”。

(3)建立教学运行质量保障机制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的课程、专业、学院(部)和学校四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课程层面重点是课程教学大纲在各个教学环节落实质量要求;专业层面是依据校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毕业要求,以此设置相关课程,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学院(部)与教务处层面以制定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方案为重点,通过沟通收集专业层面的意见建议,对质量保障体系中相应的体制和机制进行逐一完善;学校层面重点是确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育教学总方案。

(4)建立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完善教师备课(含教案)、授课、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学生反馈机制、学习考核等六部分组成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加强巡课、查课、听课管理,坚持基于“预防为主,及时认定,治教治学,挂钩考核”原则的教学事故认定制度。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11.建立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融合机制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形成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12.建立教学研究、竞赛与成果转化机制

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采取立项研究的方式,规范立项评审、项目认定、经费配套、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程序,确保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适用性、实效性;教学竞赛常态化,深化课程改革,激发教师活力,创新教学内容、方法;鼓励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将教学研究和教学竞赛的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实践。

13.健全全人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建设,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坚持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4.完善招生计划与质量分析机制

招生计划的制定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定位为依据,体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各专业招生规模;按年度进行生源质量分析并提交专题报告。

(四)质量监控系统

15.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学校各级领导深入课堂,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倾听师生意见,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行教学工作巡视制,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定期深入教学一线,及时发现、反馈和解决问题。

16.完善教学检查与分析制度

教学检查包括: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资料抽查,教学进度表、课表执行情况检查,课程考核管理、教研教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情况检查等。采取学校检查和学院(部)自查相结合、常规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检查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好教学检查信息记录和总结分析,不断规范教学行为,做到有记录、有反馈、有改进。

17.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

健全“学校、学院(部)、督导三位一体、校院两级联动”的督导工作机制,完善《武汉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强化督教、督学、督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检查、评估和指导。充实学校教学督导队伍,建立各学院(部)兼职督导队伍,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的指导、评价、督导作用。

18.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以“多元主体、多样化评价指标”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坚持实行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发挥评教评学的导向作用,在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中施行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完善行程式评估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多种评价形式,科学设置过程考核比重。

19.坚持学生信息员制度

加强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和指导,定期反馈学生学习相关信息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的评价、意见或建议,加强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的沟通。

20.建立教学状态数据监测与分析制度

加强教学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发挥好教学状态数据库监控作用。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及时统计、分析,充分发挥其对本科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的监控作用。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采集制度,系统分析状态数据,把握教学基本状态,强化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

21.完善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有关职能部门对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各方面指标进行长期跟踪和联合调查,包括对生源情况和在校生学业状况进行调查、对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质量进行调查、组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等。各学院(部)健全教学质量跟踪制度,对本单位教学工作进行定期总结,对所属专业的毕业生发展、在校生学业情况、满意度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教师及时对课程教学、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效进行总结。

(五)质量评估诊断系统

22.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自我评估

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持续开展评教、评学、评管等活动,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院(部)教学质量评估、学科专业评估等。注重师生对教学工作、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建立有效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调控机制,在自我评估基础上形成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3.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自我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推进双学位专业制度实施。积极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贯彻落实,进行专业自我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学校专业招生计划、专业建设及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

24.分级开展课程评估

实行课程评估制度,推进教师队伍、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管理的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重点建设课程评估由学校统一组织,其他课程评估以学院(部)自评为主、学校抽查的方式进行。

(六)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25.坚持教学质量公开发布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发布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各类评估结果等,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学校质量监督,建立质量预警机制。

26.健全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

健全教学激励制度体系,创新教学激励方式,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健全教学约束机制,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位,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加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强化课堂教学纪律考核,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将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职务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出国研修等的重要依据。

27.加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及结果运用

做好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将专业课程学习评价和实践课程学习评价、“第一课堂”学习评价和“第二课堂”学习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及学位授予关,将学习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落实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督促学生成长成才。

28.实施毕业生意见采集制度

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校友会活动、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征求其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29.建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建立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和沟通机制,对教学检查、督导、评估等渠道获取的质量信息进行充分交流和及时反馈。强化跟进监控,对整改落实进展保持跟踪督导。适时组织专题研讨。相关部门和教师要针对教学质量信息反映的问题,认真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落实改进方案。

(七)质量支持系统

30.加强组织领导,提升管理水平

学校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保证。强化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推进依法治校。

31.推进制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培训进修制度。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的选聘力度,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建立健全教师发展中心等教学支持机构,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中青年教师发展。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考核与奖惩制度,加强聘期考核,科学评价教师教学能力,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落实教授全员上讲台制度。实行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专业建设负责人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强化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实行“武院名师”培养和认定制度。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选优配强专职教学管理人员。

32.形成内部质量保障文化

树立质量意识、建立质量制度、严格执行质量活动。不仅学校层面要建立统一的、完善的制度,院(部)层面也要建立较健全的院(部)教学制度,完善院(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质量保障文化。

33.保证经费投入,提高使用效益

优化学校经费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费、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本科教学实验、实习等专项教学经费达到规定要求且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满足教学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经费投入和使用公开、透明,投入加大,使用合理。科学规划、论证教学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增加经费使用的透明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34.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以服务本科教学为宗旨,加强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进一步提高设施设备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设备设施,确保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

充分发挥“产教学研”融合协同办学优势,有效开发、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确保各类教学设施和实习基地(场所)、图书资料、网络平台、后勤保障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且运行良好,服务到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融合,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学生知识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改造教学管理,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和质量保障体系现代化。

 

附表:武汉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及主要职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