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策观察|详解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及其对华政策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拜登与特朗普对中国 美国政策观察|详解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及其对华政策规划

美国政策观察|详解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及其对华政策规划

2024-06-03 09: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00

走出去智库观  

拜登政府于2022年10月发布任内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已有半年,由于该报告高度聚焦“中国挑战”,重视联盟、国际规则、价值观、军事优势和关键技术在美国霸权维护和对华竞争中的作用,深刻解析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仍有必要。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俄乌冲突的爆发深刻影响了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观和战略布局,坚定了美国聚焦“中国挑战”的决心。自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发布以来,美国不断出台法案、措施向中国施压,中美关系步入旷日持久的竞争状态。

知彼知己,方能从容应对。今天,走出去智库(CGGT)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宫小飞的文章,供关注美国对华政策的读者参阅。

要 点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1、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定位比其前任更为严厉,将中国视为“最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迫在眉睫的挑战”,以及唯一既有能力又有意图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者,并提出“竞赢”中国的战略目标。

2、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不仅没有减少美国对中国聚焦,反而强化了美国对华的负面认知和关注度,坚定了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挑战”的决心。

3、拜登政府认为美国的供应链安全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异己国家”的威胁,提出通过投资国内基础设施、推动制造业向本土回流以及向盟友转移、确保供应链供应商多元化等方式减少对这些国家的依赖。

正 文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文/宫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2年10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发布了上任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阐述了美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面临的主要挑战、维持霸权的基本路径和推进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先事项。该报告的发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后冷战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世界处于决定性十年的前期”等论断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报告高度聚焦“中国挑战”,将给中国带来更大压力。

一、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内容与特点

与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相比,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同样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和党派风格,反映了拜登本人和民主党建制派对国际秩序及美国对外战略的观察与思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高度聚焦“中国挑战”。与特朗普政府相比,拜登政府同样认为大国竞争是当前国际秩序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题,但其更加聚焦“中国挑战”。从词频来看,尽管拜登政府报告的篇幅远短于特朗普政府,但提及中国56次,远多于特朗普政府的33次;提及中国台湾7次,远多于特朗普政府的3次;报告还提及香港,新疆和西藏,这是21世纪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出现中国省区的名字。从措辞上看,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定位比其前任更为严厉,将中国视为“最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迫在眉睫的挑战”,以及唯一既有能力又有意图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者,并提出“竞赢”中国的战略目标。

第二,突出非传统安全议题。拜登政府将非传统安全议题视为与大国竞争并列的两大挑战之一,强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传染病、恐怖主义、能源短缺、通货膨胀等共同挑战是国家和国际安全的核心,而非重要性次于地缘政治的边缘性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拜登政府提出“双轨制”策略:一方面,美国愿意与所有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就“共同挑战”开展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将继续深化与“志同道合”的盟伴的合作,增加应对“共同挑战”的国际努力。

第三,重视联盟和国际规则。特朗普政府将联盟视为负担,并以极限施压手段和盟友讨价还价;拜登政府则认为“联盟是美国力量的源泉”,提出从变革性和包容性两方面“重建联盟”。就变革性而言,报告认为为解决世界面临的棘手难题,美国需要大大提升与盟友之间的合作水平,因此联盟的核心必须是与美国有着共同利益和价值观的“民主国家”,主要是其欧洲盟友和印太双边条约盟友。

第四,突出价值观因素的作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秉持“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强调以结果导向而非意识形态导向评估外交政策得失,这种“重利轻义”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声誉和国际影响力。作为民主党建制派的代表,拜登十分重视价值观在美国内外政策中的作用。在报告中,“民主”“自由”“人权”这三个与价值观相关的词汇总共被提及174次。在拜登看来,价值观不仅是阻止美国分裂的“药方”,也是美国团结盟友和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工具。

第五,大力追求军事优势。谋求全面军事优势始终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拜登政府对军事优势的追求比其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提出的“投资我们的实力”几乎是特朗普政府“以实力求和平”的翻版。报告将“一支强大且现代化的军队”作为确保美国军事优势的核心,从更新作战概念和作战能力、投资新兴和关键军事技术、加强与盟友和伙伴的军事合作三个方面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秉持“技术决胜”理念。“技术决胜”将美国实力优势的获取寄托在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优势之上,是“以实力求安全”理念的逻辑延伸和集中表现。拜登执政后,美国更加重视技术在重塑美国实力中的作用,重点关注半导体、通信技术、清洁能源和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强调以技术变革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将先进技术竞争置于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

二、俄乌冲突对美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坚定了美国聚焦“中国挑战”的决心,迫使美国在短期内“两线作战”,强化了美国与盟伴的关系。

(一)坚定了美国聚焦“中国挑战”的决心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不仅没有减少美国对中国聚焦,反而强化了美国对华的负面认知和关注度,坚定了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挑战”的决心。

一方面,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与表现未能符合美方预期,增加了美国对华的不满情绪。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要求中国谴责俄罗斯,将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态度视为是否选择与西方合作的信号。中国则“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自主决定立场”,未加入谴责和制裁俄罗斯的队伍,在西方国家发起的旨在“惩罚”俄罗斯的联合国提案表决中投下弃权或反对票。这一做法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使其认为中国“纵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不佳表现坚定了美国聚焦中国的决心。在俄乌冲突中,此前被认为占据较大军事优势的俄罗斯未能迅速击败对手,反而在局部地区陷入被动,这暴露了俄罗斯在战略规划和作战能力方面的不足。此表现使美国更加坚信“俄罗斯对美国的威胁远不及中国”,推动其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印太地区和中国身上。

(二)迫使美国在短期内“两线作战”

俄乌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被迫在短期内对中国和俄罗斯“两线作战”。美国国内在平衡中俄问题上存在两种声音:一派主张同时遏制中国和俄罗斯,认为尽管中国对美国的挑战更严峻,但俄罗斯的威胁同样不容小觑,美国可以利用俄乌冲突“拖垮”俄罗斯,同时削弱中国;另一派则主张“接触”俄罗斯以分化中俄,并优先应对“中国挑战”,该派认为美国缺乏同时遏制中俄的资源,应将遏制俄罗斯的责任“交还”欧洲,甚至可对俄妥协以集中应对“中国挑战”。俄乌冲突爆发前,拜登政府曾在对俄施压的同时寻求与俄罗斯的“接触”。但俄乌冲突打断了拜登政府对俄“接触”进程,迫使美国在欧洲和印太“两线作战”、在聚焦中国的同时遏制俄罗斯。美国还联合盟友通过经济制裁和金融制裁全面剿杀俄罗斯,推动盟友在能源领域对俄“脱钩”,并在意识形态和高技术领域加速围堵中国。与《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对俄罗斯的“轻描淡写”相比,报告将俄罗斯定位为“最直接的挑战”,将中国定位为“最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明确了同时遏制中俄的目标。

(三)强化了美国与盟伴的关系

俄乌冲突的爆发在短期内促使西方世界团结起来,为美国巩固联盟提供了新的机遇,至少从四个方面强化了美国与盟伴的关系。

这场冲突掀起了欧洲国家的“恐俄”“反俄”浪潮,欧洲国家出于安全考虑被迫向美国靠拢,美国借此机会拉拢和团结欧洲盟友,以保护欧洲安全为由多次向欧洲增兵。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大陆武力攻台论”,借机强化美台防务体系,加快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区盟伴之间的对华政策协调。通过举办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寻求加强“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与东盟的对接,以“反华”为主题持续巩固和扩展印太地区的联盟体系。

三、拜登政府实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约因素

尽管拜登政府利用俄乌冲突推进了美国的内外政策议程,但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仍面临内在矛盾突出、盟伴遏制中国的决心不足和中期选举后国内政治的掣肘等制约因素。

(一)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存在内在矛盾

其一,美国在对华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寻求与中国在应对共同挑战上的合作,并反对在两大议题之间进行交易,容易使美国对华政策陷入“竞争-合作”的二元悖论。报告认为,美国面临大国竞争和共同挑战两大任务。在大国竞争方面,美国联合盟友围堵打压中国,力图将中国排除在美国领导的阵营之外。在共同挑战方面,报告认为不能因分歧阻碍中美在利益交叉议题上的合作,呼吁中国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议题上与美国合作。但报告同时强调,“美国不会因需要中国而在大国竞争方面向中国让步”,拒绝中国将“共同挑战”议题与其他无关议题相提并论。鉴于美方只顾自身需要而无视中国诉求,中国不可能积极配合美国应对“共同挑战”。

其二,美国寻求中美战略稳定,却在涉华核心议题上一再挑战中国底线,增加了中美从竞争滑向冲突的风险。报告提出,美国要在对华“激烈竞争”的同时负责任地管控竞争,通过降低意外军事升级风险、增强危机沟通等方式加强战略稳定,避免世界因竞争升级而分裂为“僵化阵营”。然而,报告同时在台湾、新疆、香港等涉华核心议题上对中国指手划脚,尤其竭力将台湾问题作为制衡中国的工具,不断虚化一个中国政策。美国触碰中国底线的行为与其寻求中美战略稳定的目标背道而驰,增加了其管控中美战略竞争的难度。

再者,拜登政府对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将削弱美国联盟扩容的效果。在报告中,拜登政府以“民主-专制”的两极对抗来塑造中美竞争叙事,以价值观为工具构建遏华统一阵线。同时,为扩大遏华“朋友圈”,拜登政府呼吁“非民主国家”加入美国遏华阵营。对非西方盟伴而言,过度强调价值观增加了这些国家对美国干涉其国内政治的担忧,削弱了其与美国合作的意愿。

(二)盟伴遏制中国的动力不足

尽管美国利用俄乌冲突在短期内强化了西方世界内部的凝聚力,达成了一个看似团结的稳定局面,但美国多数盟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在遏制中国问题上的动力仍显不足。在中国向世界展示扩大开放决心的背景下,大多数美国盟伴向中国传递出深化对华合作的积极信号。

(三)中期选举后美国国内政治的掣肘

在2022年11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尽管共和党鼓吹的“红色浪潮”并未出现,但拜登政府仍面临一个“分裂”的国会,这增加了其推进国家安全战略时的阻力。

在中国议题上,鉴于共和党对华持超强硬立场,其控制众议院后将干扰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部署,提升管控中美战略竞争的难度。

四、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拜登执政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不仅未能走出特朗普政府留下的阴影,反而在大国竞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着以聚焦“中国挑战”为底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出台,未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前景将更趋严峻。

(一)助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新冷战”趋势

美国学者哈尔·布兰兹和约翰·加迪斯认为,当前中美关系已步入旷日持久的竞争状态,蕴含着地缘政治对抗、意识形态对立、两极化加剧等冷战特征,但其紧张程度及竞争场域无法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全面对抗相提并论,因此他们用“新冷战”来界定和描述当前的中美关系。

即便拜登政府多次声称美国不寻求“新冷战”、无意围堵中国,但其施政举措和战略报告的对华消极定位无疑助推了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新冷战”趋势。在国际制度方面,拜登政府污称中国破坏“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指责中国利用经济影响力“胁迫”他国、输出“威权”模式和限制国内市场准入。在地缘政治方面,拜登政府认为中国企图在印太地区扩展势力范围、谋求全球主导性大国地位和扩张军事实力,主张通过打造“小多边”安全联盟、增强军事威慑、“以台制华”等方式构建遏华“包围圈”,挤压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空间。

(二)强化美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的对华封锁

拜登政府认为,先进技术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美国必须确保技术优势以“竞赢”中国。如前文所述,报告从加强自身和抑制对手两个方面明确了美国对华技术竞争的路径。在加强自身方面,2022年8月生效的《芯片与科学法》是此种路径的集中体现,该法案将提供约527亿美元的资金补贴和税收减免,并计划拨付高达2000亿美元的研发资金,用于促进美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科研创新。

(三)加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进程

在报告中,拜登政府认为美国的供应链安全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异己国家”的威胁,提出通过投资国内基础设施、推动制造业向本土回流以及向盟友转移、确保供应链供应商多元化等方式减少对这些国家的依赖。其中,联盟是重构供应链的重要依托,美国不仅将供应链议题嵌入到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理事会、“印太经济框架”“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等区域性合作机制之下,还在不同领域组建议题联盟,试图打造以美国为中心、将中国等排除在外的全球供应链新网络。在报告出台后,美国将加速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进程,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地位,推动自身及盟友在关键供应链领域对华“脱钩”。

五、结语

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告一段落,美国竞争性对华政策框架基本定型。2021年拜登执政后,将“大国竞争”确立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题,把中国定位为“头号挑战”,即使俄乌冲突爆发也没有改变美国聚焦中国的初衷。与其前任相比,拜登政府在对华遏制方面高度重视盟友、价值观和国际规则的作用,政策工具更为丰富多样。

报告开篇提到,美国的愿景是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繁荣和安全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美国与“志同道合”的盟伴分享先进技术、关键供应链和民主价值规范,借助盟友力量实现“重振美国实力”的国内议程,同时将中俄等排除在新的国际体系外,阻滞其利用重要国际资源发展自身的步伐,推动美国“应对大国竞争”的国际议程。当然,美国并不打算也无法做到与中国完全“脱钩”,而是将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在关键领域对华“脱钩”,并选择在特定领域与中国合作。确切来说,美国的愿景是在中美竞争格局将会持续的背景下,推动国际社会分裂为中美分别领导、部分重叠的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在先进技术、关键供应链及关涉军事安全的领域完全或基本“割裂”,但在中低端制造、气候变化、战略稳定等议题上依旧保持连通。

面对美国对华政策展现出的“新冷战”态势,中美两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管控分歧。当前世界由分到合的“后冷战时代”已然结束,未来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中美两国必须直面这一现实,明确中美关系的基本政治共识与战略底线原则,在求同存异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管控分歧,避免分歧演化为对抗冲突。

(原文刊发于《当代美国评论》2022年第4期,内容有删减)

来源:当代美国评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