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为何放弃运动战,选择与美军打阵地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美援朝的地形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为何放弃运动战,选择与美军打阵地战?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为何放弃运动战,选择与美军打阵地战?

2024-01-15 05: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世界人民饱经战火的摧残,需要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但是作为世界霸主的一极的美国,却并不放过亚洲。

美国长期奉行门罗主义:“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但是当美国发展成为列强中的老大哥的时候,它就热衷起列强的门道,把战争强加到其他洲的国民头上去了。

新成立的中国百废待兴,但是当美军把战火燃到中国的邻国,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的时候,伟人是清醒的。他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上看到来自霸权主义的危险。

几经商讨,中国作出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老总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战争共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先后进行了第1、2、3、4、5次战役,是志愿军实施战略反攻,帮助收复朝鲜原有北半部领土时期。

志愿军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第二阶段,从1951年6月中旬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长期边打边谈及至战争结束。我志愿军主要作战形式是阵地战,依靠坚固阵地,先后粉碎了敌人多次局部进攻;我军也主动对敌发动了多次战术性及战役性进攻。

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前期主要采取运动战,后期作战形式主要是阵地战。从运动战到阵地战的转换,其间有一个酝酿过程,有一个势所必然的道理。那么志愿军为何要放弃运动战,跟美军打阵地战呢?

适应战场实际的需要

运动战是这样一种军事作战方式: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也即“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在战略反攻的第一阶段,志愿军初入朝鲜,须得压制美英联军的气焰,收复北朝鲜失地,采取运动战是势在必行的。

相比之下,阵地战是军队依托阵地的地形和工事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阵地战通过防守或夺取阵地实现作战目的。其主要特点是作战线相对稳定,准备充分,各种保障比较严密。

志愿军将敌军从鸭绿江赶回到三八线之后,朝鲜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的战场实际是:敌我相持,战线稳定;边打边谈,打谈结合。针对这样的战场形势,就必然要从战场实际出发,采取有利于我军的战略战术,实行阵地战。

适应国际政治背景的需要

朝鲜战争五次战役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军事斗争总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当时交战双方都明白,朝鲜战争,不仅仅是南北朝鲜之间的内战,而其实质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是“冷战”背景下的“热战”。

经过战争前期的运动战,交战双方都明白,谁也无法短期内达到绝对的胜利,而战争也不得不试着寻求政治手段加以解决。当时的战况已转入边打边谈的阶段,交战双方既不能让战争扩大化,亦不能轻易放弃已有的阵地,示彼以弱,在谈判中显出弱势。

有鉴于此,1952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结合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审时度势,为志愿军制定了战略目标:“采取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坚守现在战线,大量消耗敌人,以争取战争的胜利结束”,确定了阵地攻坚与阵地防御的作战方式。

“地利”、“人和”有利志愿军打阵地战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夫子虽然不以军事见长,但他却说出了战争的一个基本规律。

二战结束,美国在近5年的时间休整之后才涉足朝鲜战事,可谓得天时之力。而中国在二战结束之后,不久就是三年国内战争,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才宣布建立一个新中国,旋即向朝鲜出动志愿军,本身基础薄弱,百废待兴,这可以说是不得天时。

但我志愿军实行阵地战有“人和”之利。美军机动力极强,火力极强,又牢牢控制了制空权,炮火攻击能达到一个点而我军只能是一个面,在运动战中我志愿军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

而实行阵地战,我志愿军兵力多,“保家卫国”意识强烈,部队团结精诚,能够相互策应,轮番换上,和敌人拼消耗,从而有利我军战力的发挥。

美军过分依托自身的装备优势,在武器装备上为自己买了人身保险,在交战中就难免减少了自身的对阵战力;再加上美国国内政策摇摆不定,导致美军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拼命精神不够,“人和”的力度就弱化了。

志愿军“人和”,而且不惜死,不惧死,如此的一支钢铁之师,足以无往而不胜。人为的因素是战争至为重要的因素,而精神的力量有时候就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另一方面,朝鲜战场地理条件特殊,对我志愿军采取阵地战有“地利”优势。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北部。北部多高山峻岭、丛林密布,山地是亚洲大陆上的山系从北向南的延伸,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

这种地理条件,既不能多开辟战场,又不便于大兵团实施广泛机动和运动。现代化技术装备也难以充分发挥效能,但利于防空隐蔽,利于志愿军依托山地地形组织阵地防御。

我志愿军广大官兵在战争实践中善于开动脑筋,发挥创新思维,结合战地地势、人员优势,构筑因地制宜的全局性坚固坑道工事阵地,创造性地依靠坑道工事和相适应的战略战术,从运动战转向阵地防御,积小胜为大胜,又从阵地防御转向战地攻坚,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知己之长,知彼之短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两国交兵,不会采取一成不变的战略、战术。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世界上没有完全单一的运动战,也没有完全单一的阵地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总是因时、因势、因地而相互交叉,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党领导的军队,在解放战争中运动战与阵地战已经有了结合。解放军在运动中“运动”国军,让彼疲于奔命,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并造成对敌一部的包围之势,以优势兵力合而歼之。

这方面的经典战役有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等。解放军有打阵地战的经验,并在阵地战中打出了勇猛刚强的作风,锻炼出了自己的实力,像济南战役,锦州战役、太原战役等战役,就是解放军阵地战的典型。

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之际,伟人就说,“人民解放军已经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中央对志愿军的作战能力是十分清楚的,并且也自信自己的军队能够在朝鲜战场打出新的阵地战的战绩。

苏联虽对朝鲜战事不宜直接加兵干涉,但是苏联领导人对这次战争的性质心知肚明,因此也在随时关注着朝鲜战争,并不时给中朝军队战略战术的建议和物资、武器装备的支持。

随着战事的发展,斯大林认识到中朝军队须克服盟军带来的两大困难:一、美韩联军向北推进会构筑新防线,志愿军对新防线的进攻必将付出巨大损失,才能突破敌人防线。二、盟军不是国军,很难被志愿军以运动战的战术调动,不会按照志愿军的选择让整旅整旅的军队被歼灭。

考虑到这两点,斯大林认为继续实行运动战是不适宜的。中共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并在敌我对比中认识到阵地战在战役相持阶段将有利我志愿军,阵地战能以我之长,攻敌之短,有其可行性。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之所以要放弃运动战,跟美军打阵地战,这是由国际政治背景的发展所决定的,是战场形势、战争发展的态势所决定的,也是出于中央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而采取的战略决策。从运动战到阵地战,是朝鲜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阵地战的适当运用,使得战争朝着更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让美军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结束战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