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甘岭》到《金刚川》: 谈红色影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多维阐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美援朝《金刚川》 从《上甘岭》到《金刚川》: 谈红色影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多维阐释

从《上甘岭》到《金刚川》: 谈红色影片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多维阐释

2024-06-03 14: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峰 李安峰

红色题材影片是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重要载体,既可以為受众构筑起心中的理想信念支柱,还能以多元立体的场景再现砥砺奋进的斗争岁月,给人以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指引。《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金刚川》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的影片。两部影片跨越两个年代和时空,用不同的银幕视角再现了那段极端惨烈的战争,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不畏艰难,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上甘岭》以历史的质感、《金刚川》以时代的震撼,从多维的视域阐释了抗美援朝精神,深受观众喜爱,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实践,感化了一代又一代人,既承载着人们对抗美援朝的集体记忆,也成为引领时代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一、国族性阐释: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红色电影是“根据中国广大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所拍摄的影片,其中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都是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与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1]影片往往将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情感贯穿于剧本的情节设计之中,将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光电展现出来,以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崇敬。国家是民族的承载,民族是国家的升华。在中华民族话语体系里,国家和民族是高度共同体,也是炎黄子孙的立身立德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灵魂所在,也是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源泉。历史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爱国主义在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尤其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终迎来了让国人扬眉吐气的新中国。红色影片作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情怀的生动再现。上甘岭战役和岩里桥保卫战使志愿军战士经历了最残酷的战争考验,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依靠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打出了山河无恙、国家安宁,最终迎来了胜利。上甘岭上的红旗之所以始终屹立不倒,因为那是志愿军心中民族尊严的制高点。金刚川上的岩里桥之所以始终坚强不垮,因为那是志愿军与祖国心心相系的连接线。影片中,当《我的祖国》的歌声响起,那瞩目祖国的坚韧目光和含着泪水的大爱,让人无比动容,这是最可爱的人身上所蕴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真挚的流露。《上甘岭》和《金刚川》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热血通过逼真的银幕场景再现出来,让受众亲临其境,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抗美援朝精神的血气所在,这种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势必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奋勇向前。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原生动力。而红色电影能够对此起到很好的传播和承载作用,能将红色血脉和革命精神较好地融入作品中,厚植人们的爱国之情。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争取国际地位的开局之战,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塑民族形象的铿锵战鼓,它以最嘹亮的炮声向全世界昭告:“一个1840年以来被列强反复入侵的国家,终于有一支被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强队伍,在战场上夺回了久违的民族尊严”。[2]

二、价值性阐释: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是正义的化身,是世人的楷模,国家和民族的功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3]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英雄人物群谱精神的集中塑造,是革命英雄群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高表达,也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骨气所在。《上甘岭》镜头再现了当年黄继光堵枪眼的一幕,让人潸然泪下;二级战斗英雄牛保才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抢修战时通信电话,当时他的左腿已被炮弹炸飞,却忍受钻心的疼痛,拖着血肉模糊的身躯,穷尽力气找到断掉的电话线,用嘴咬和手拉将电话线接通,以自己的身体充当线路,保障了战时部队最关键的3分钟的联络,最后英勇献身。影片深刻诠释了英雄的革命精神价值所在,这种坚忍不拔、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给观众以震撼人心的硬核力量,值得国人崇敬和学习。《金刚川》的4个片段均以战争的残酷和武器装备的悬殊来映衬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哪怕美军的钢铁武器以惨无人道的反复绞杀把志愿军战士的血肉身躯撕成碎片、烧成焦尸,终究没能把志愿军战士用顽强生命和坚强意志铸成的桥梁摧毁。镜头还聚焦高炮手张飞这个角色,在渡桥前的紧要关头,他点燃了高炮阵地,吸引敌机过来,以自己残缺的躯体竭尽全力操作高炮命中敌机,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这是价值高于生命的最贴切言证。《金刚川》导演管虎说:“每一个个体牺牲都是有价值的。”[4]导演以银幕艺术力量传达了思想价值的魅力,鲜明表达了当代中国坚守正义的价值立场,在观众心中涌起强烈的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5]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树立正确历史观、价值观,遵循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价值,站稳价值立场,永续传承和世代弘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信仰性阐释:坚贞忠勇的革命忠诚精神

革命忠诚是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最基本的革命原则和最严肃的革命信仰,是保证革命行动和战争持久胜利的关键。革命忠诚精神是志愿军官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的根本体现,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气所在。

影片《上甘岭》中的某部八连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守阵地,视死如归,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尤其那一句“让祖国和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通过音频再现了英雄们的赤胆忠心,他们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金刚川》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表达的方式来颂扬革命忠诚精神,影片里的战士们来自祖国不同的地区,操着不同的方言,甚至相互不认识,但是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家卫国。影片用正反两种手法塑造志愿军战士的革命忠诚精神:无名战士的一句“我不知道他们是谁,只知道他们是战友、兄弟,是掩护俺们过桥”的朴素话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誓死保桥的壮烈场景。同时以反衬的艺术手法,借用美国飞行员的话:“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是你们让我看到了神迹”来表达志愿军战士的革命忠诚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志愿军将士不负党的重托,不顾生死安危、不忘初心使命,誓死保家卫国的崇高信仰和铁血丹心。再如红色影片《邱少云》再现了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成长和战斗的经历,讴歌了他严守纪律、为了集体、为了胜利,绝不暴露目标的忘却自我的革命忠诚精神。志愿军英雄曾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6]这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传递出志愿军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就是这无限忠诚把志愿将士凝聚成固若金汤的钢铁长城,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无穷力量,铸造起坚如磐石的崇高信仰。中国共产党在前进的征程中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但我们党总是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最终取得了一次次进步,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四、情怀性阐释: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樂观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特质,是人民志愿军在极端残酷的斗争形势下保持积极向上和主动作为的精神风貌;是人民志愿军团结友爱、攻坚克难、藐视敌人的内在动力,是人民志愿军心怀希望、敢于斗争的品质表现。在中美两国国力武力悬殊之下,正是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志愿军将士一往无前、披荆斩棘,取得一个个非凡战绩。

银幕故事善于从微小视角渲染宏大意境,《上甘岭》里“一个苹果”的故事,真切再现了在极端残酷的战场上,志愿军将士、伤员之间亲密无间的战友情怀。当仅有的一个苹果在深深的战壕里由指战员传给战士,战士传给伤员,他们都深情地看着这个苹果,谁也不愿多吃一口、多咬一点。这镜头瞬间击爆观众内心深处的泪点:铁血男儿也有似水的情怀,这情怀来自于将士间情同手足的战友情谊和生死与共的革命情怀。《金刚川》采用多视点的叙事方式传递志愿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剧中战士刘浩暗地喜欢通讯员莘芹,战事的残酷让他俩没法当面交往,莘芹却用电波乐观地告诉刘浩:“刘浩同志,我们前线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障战事的需要,他们把对彼此的爱埋在心底,这是何等的觉悟和胸怀!一句“前线见”表现了他们对残酷战争的极度乐观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让观众为两人之间无声而又无私的爱而啜泣动容。

乐观主义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锐气所在,是志愿军将士精神面貌、政治立场和奋斗目标的外在表现,凸显了人民志愿军崇高的革命境界、真挚的革命情怀和纯粹的道德品格。在红色电影中都能找到英雄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乐观主义精神特质,从《上甘岭》到《金刚川》,从《焦裕禄》到《孔繁森》等,这些红色题材作品无不传递着这一精神内核,给予观众以信念的号召和精神的感染。

五、道义性阐释:和平正义的国际主义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鲜明特征,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道德制高点,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道义标识和正气所在,具有特定的时代意蕴。《上甘岭》和《金刚川》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多视角的叙事方式,深度挖掘了抗美援朝战争反对霸权、维护和平、坚守正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平等和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在《金刚川》最后一个片段,镜头里出现了身着朝鲜族服装的民众,志愿军与朝鲜民众共赴前线的画面,烘托了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正义性,得到了爱好和平的世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中美贸易争端以来,中国人民充分继承了抗美援朝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之下,挫败了美国的一次次挑衅,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赞誉。

六、文化性阐释: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红色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巨大财富,它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品格,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血与火的岁月中凝聚而成,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得以弘扬,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外延,代表着时代发展进步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具有良好的政治教育和文明传承的功用。红色影片作为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在重塑革命场景中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红色经典作为一种与中国革命密不可分的电影类型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文化背景,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机制、叙事方式和社会功能。”[7]《上甘岭》和《金刚川》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影片,它是革命话语与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相融合的产物,本身就将革命精神融于其中并通过一个个场景展现到观众眼前,同时又经过几十年的传播和沉淀,已经成为红色革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谱系载体,成为那一个年代特有的精神符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起到了较好作用。

一部部红色影片在塑造经典的过程中得以成为红色革命文化和精神传承的一部分,除了《上甘岭》和《金刚川》,还有《奇袭》《英雄儿女》《血战长津湖》《三八线上》《激战无名川》等,所呈现的是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革命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民族尊严、国家安宁、人民幸福而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灵魂。红色电影作为传播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风格的银幕呈现,我们应以多样化的手段挖掘红色电影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把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中所产生的催人奋进的先进事迹用银幕艺术手段展示给大众。让大众充分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不断增强对党、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8]以《上甘岭》《金刚川》为代表的红色电影用独特的题材和蕴含的文化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国人,今天我们弘扬抗美援朝精神,高举主旋律的大旗,凝聚好民族意识,激发全民族艰苦奋斗,昂扬奋进的精气神,守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底色,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归根结底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无比坚定、无比自信的勇气,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

参考文献:

[1]罗志峰.充分发挥红色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J ].电影评介,2015(15):100.

[2]金一南.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三)[ J ].当代贵州,2021(9/10):94.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动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

[4]董立鑫.从《金刚川》看抗美援朝电影创作的新特点[ J ].新闻研究导刊,2021(02):158.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6][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24(2).

[7]饶曙光.创造新的红色经典[ J ].当代电影,2011(7):4.

猜你喜欢 上甘岭金刚志愿军 重释红色经典今传媒(2023年5期)2023-06-08金刚炮汽车观察(2022年12期)2023-01-17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党史纵览(2022年4期)2022-04-25追影记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2年4期)2022-04-08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9期)2022-01-17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战役新长征(2020年12期)2020-12-29抗美援朝主题故事片《上甘岭》完成4K精致修复综艺报(2020年21期)2020-11-30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书摘(2019年2期)2019-06-21没有金刚的金刚狼爪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19年2期)2019-04-17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军事历史(2002年2期)2002-08-21

电影评介2021年16期

电影评介的其它文章“加强中国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专栏 主持人语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空间·时间与生态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能力评价的多维面向与进一步加强建设的思考从“场所精神”出发内容、思维、破圈: 新媒体语境下电影音乐的传播逻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