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堆满的3款手机,价格亲民,闭眼买就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机分辨率那个最高 配置堆满的3款手机,价格亲民,闭眼买就行

配置堆满的3款手机,价格亲民,闭眼买就行

2022-03-25 08: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目前堆料的机型也是变得越来越多,不少厂商由于没办法在本质上做出质变效果的突破,所以只能选择在配置上加入更多的高端材料。

从而在市场上引人注目,吸引更多的关注,产生更多的销量,造就自己更高的知名度,使品牌跟上行业的进步。

当然,“堆料”的手机并不是说这款机型很差劲,只能代表着这款机型加入了很多目前先进的材料而已,这样子的机型因为这些高级材料的加入依旧会变得很强大。

尤其是这样子的机型价格又定的很低的情况下,这样子不仅很强大还具备很高的性价比,比如红米K50宇宙和真我GT neo 3这两个目前销量火热的系列。

而这篇文章要推荐的就是这两个系列种的机型:

第一款 红米K50标准版

这一款机型最近也是不少博主进行了上手体验,包括笔者也是上一篇描述了同事入手这款机型的体验感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主页去回顾一下。

这款机型搭载的是目前热门旗舰芯片中耗能最低的天玑8100处理器,搭配了满血版LPDDR 5+UFS 3.1组成新型的性能铁三角,实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并采用了T型VC液冷散热板和7层石墨结构组成的散热系统,让不爱发热的天玑8100更具稳定性。

屏幕搭配了三星2K柔性直屏,分辨率达到3200*1440像素,并具备8bit、DCI-P3、HDR10/10 + 视频等功能,并通过了DisplayMate A + 认证,视觉效果出众。

摄像模组搭配了4800万像素索尼IMX582主摄搭配了800万像素超广角和200万微距,其中主摄还支持ois防抖能力。

内置了一款5500毫安大电池,搭配67W有线快充,续航实力也是不俗,目前该机型刚发布不久还未进行降价,但价格也是仅售2399元起步。(个人不建议买最低储存配置)

第二款 真我GT neo 3

这款机型几乎复刻了红米K50标准版的配置,然后基于这个配置上进行了不少方面的升级,性价比甚至比红米K50标准版更高。

处理器与红米K50标准版同步搭载的是天玑8100处理器,并同步搭配了满血版LPDDR 5+UFS 3.1,实力也是不俗。

散热方面采用的是金刚石冰芯散热系统Max,九层散热效果,总散热面积达到了 39606平方毫米,效果可想而知。

屏幕搭配的是OLED类钻排柔性屏,并配备了一颗独显芯片,具备DCI-P3 广色域、10亿色原彩屏、120赫兹高刷新等实力,其中触控更是达到了1000赫兹。

摄像模组搭配的是5000万像素索尼IMX582主摄,搭配800万像素超广角和200万像素微距,其中主摄支持ois防抖并加入全新的AI算法,实力相比红米K50标准版强大一些。

续航方面则是有着两种方案,80W有线快充搭配5000毫安大电池和150W有线快充搭配4500毫安电池,这两个方案的选择其实取决于个人,最低配6+128GB价格1999元起。

第三款 红米K50 pro

作为红米K50宇宙中最强大的存在,红米K50 pro的实力毋庸置疑,搭载天玑9000处理器,并同样搭配了满血版LPDDR 5+UFS 3.1,实力无疑比前两款更为强大。

散热方案采用的是与红米K50标准版同样的T型VC液冷散热板和7层石墨结构组成的散热系统设计,散热也是依旧足够完全压制天玑9000的发热情况。

屏幕搭配的是和红米K50标准版一致的三星2K柔性直屏,通过了 DisplayMate A + 认证。

摄像方面则是基于红米K50标准版的模组基础上,将4800万像素主摄提升至1.08亿像素,并将传感器换成了三星HM2,这款传感器无疑是更优秀的存在。

电池由于内部空间问题,从标准版的5500毫安缩减到了5000毫安,并配有120W有线快充,目前这款机型也是仅售2999元起步,和标准版仅差600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