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手工之美,惊艳时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工编织技术哪里学比较好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手工之美,惊艳时光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手工之美,惊艳时光

2024-06-13 15: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就是民间艺人或者工匠,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培养形成的一种技术。它是以自然界的材料、图形、色彩等内容为基本创作元素,涵盖了编织、制陶、纺织、印染、刺绣、雕刻、泥塑、金银手饰与铜器加工、彩扎、造纸等方面的内容;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实用类手工艺、欣赏类手工艺、宗教祭祀类手工艺三大类。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创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但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艺活已离我们远去。2017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摄制、出版发行15集音像出版物《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其涵盖了云南民间美术和云南民间工艺美术两大类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从本期开始,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开始陆续推荐《云南民族传统技艺》,一窥云南纳西族、傣族、彝族、白族、阿昌族、苗族、藏族等民族精彩纷呈的传统技艺。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纳西族东巴文及东巴画》简介 

纳西东巴绘画技艺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纳西族东巴绘画,不仅是内容题材上的丰富,也指在同一幅画面上包含着全方面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的物象,也有想象中的不可看见的内心理想的物象。

因为反复的创作实践,一般东巴在作画前都不打草稿,他们直接用笔沾取墨汁在东巴纸上或提前制作好的木板上用画线的方式直接绘制构图,构图上形成了严格的点、线、面的构图形式。主体物画于主要位置,从造型上夸张,从画法上夸大。

而作为点缀的日月星辰、文字等相对较小,形成了一组主次、大小、疏密的对比,从而使整个木牌既严肃又活泼,并形成了具有装饰美感的艺术品。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剪纸(傣族技艺)》简介 

傣族剪纸手工技艺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傣族居住地区,因信仰南传佛教而形成的各种风俗习惯随处可见。一年中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参加祭祀活动,其中非常重要的佛事活动就是赕佛。“赕”就是祭奉,傣族的剪纸就是较为重要的赕佛载体。

赕给佛寺的剪纸多为“扎”和“董”。

傣族剪纸手艺人会根据所要剪的图案的难易程度选择是否画出样稿。对于一些熟练的剪纸艺人来说,可以做到手随心剪。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简介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工艺以蓝、白二色为主调和基础,两种颜色之间过渡自然。

这种自然过渡一方面是靠扎花时掌握针法的松紧,使图案相间处有缓冲地带。另一方面是由于扎染采用植物染料、经过漂洗后略有脱色,色彩的对比淡化,反差趋于缓和,这种蓝白结合即表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扎染的色彩偏向实际体现了白族人民内心的平和以及对淡泊宁静的追求。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白族扎染技艺》简介

白族扎染技艺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工艺以蓝、白二色为主调和基础,两种颜色之间过渡自然。

这种自然过渡一方面是靠扎花时掌握针法的松紧,使图案相间处有缓冲地带。另一方面是由于扎染采用植物染料、经过漂洗后略有脱色,色彩的对比淡化,反差趋于缓和,这种蓝白结合即表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扎染的色彩偏向实际体现了白族人民内心的平和以及对淡泊宁静的追求。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简介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源于禾杆笛,后逐步演变成为苗家成熟的吹奏乐器芦笙。

芦笙在苗族人民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珍贵的,几乎家家离不开它。传统制作芦笙的方法对手工艺人的要求相当高,既要通晓木工活,铜料的冶炼,还要熟悉专业的音律知识。而通常他们使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有从市场购买的现成工具,也有根据自己需要制作的顺手工具。各种不同规格大小的工具大致可分为:大小刨、刀具、宰子、斧子、锤子、砧墩等等。而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简介 

户撒刀锻制技艺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甘肃临夏的保安腰刀、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小刀,号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而其中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更因其锋利精美,在民间素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这种户撒刀出自于中国云南德宏的一个边陲小镇——户撒。

在过去的1000多年里,阿昌族一直以打刀人的身份在此生活,如同西方神话里专门打制刀具的精灵部落。户撒刀的每一个制作环节都非常讲究,但因为阿昌族没有文字,这门手艺就靠世代口口相传传承了下来。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简介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造纸,可谓傣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傣族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即贝叶,是用棕榈科植物贝多罗树的叶片加工而成;另一种纸则是用构树皮作原料加工而成,即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嘎拉沙”,后者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为原始的造纸术之一。

据考证,东汉时期蔡伦造纸术与傣族手工造纸方法十分相似。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简介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另一种手工造纸——东巴纸的制作则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云南纳西族创制,以天然树皮为原料,经过数十道东巴家传的手工工艺制作而成。至今,东巴纸制作工艺也完全沿袭唐代的特点。

东巴纸其纸厚实、纤维粗、经久耐用,在自然条件下保存近千年而不朽,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纸。因为所生产的纸张主要用来书写东巴经文及东巴典籍,故被称为“东巴纸”。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彝族(撒尼)刺绣》简介

彝族(撒尼)刺绣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有一种彝族撒尼刺绣,彝语叫“拿窝”,意为未绣完的挑花。在撒尼人居住的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这门刺绣绝技,它从数百年前就传承下来,如今已经成为石林独具民族特色的人文风景。聪明的撒尼妇女总结了刺绣的技艺和方法。例如刺绣面料的选择、绣花线的使用、刺绣中的色彩搭配、刺绣技法、图案设计等等。在传统的撒尼服饰中,刺绣主要运用在衣领、袖口、门襟、下摆、腰围等部位,在围裙、背被、头帕、背包等日常用品中也被广泛的运用。和很多民族一样,传统社会中撒尼妇女刺绣水平的高低,曾被作为衡量其聪明能干、处世能力的主要依据。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建筑彩绘(白族民居彩绘)》简介

白族民居彩绘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传统建筑,是有着独特建筑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之一。其与中原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并深受汉族建筑文化之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白族工匠吸取了内地丰富的建筑彩绘艺术,结合了民族的喜好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才能,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绘风格,产生了白族传统建筑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是构成大理白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表现形式多采用淡墨画、彩画和泥塑,运用颜料、油漆在建筑的墙壁、照壁、山墙、房檐、屋梁、斗拱、天花、大门、窗户、转角等部位上彩绘。而传统的彩绘工艺流程基本有三样,打底、绘制图谱、墙面彩绘。

白族建筑彩绘内容丰富,不仅用于宗祠、庙宇等大型古建筑群体,还广泛应用于白族民居建筑之中。每一家每一户精美的彩绘,都是大理人心目中多彩的世界。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简介

建水紫陶制作技艺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建水县有一个名叫碗窑村的村落,这个村子一直以陶瓷为业,建水紫陶就始发于此。云南建水紫陶艺术是以圆形为主。例如瓶、尊、盆、盘、碟、碗、壶、缸、汽锅等器形都是以圆形为基础形式演变而来,因为以圆为外形制作的陶器有很多优点,在制作时容易成型,在使用时不易损坏,并且容量较大适合家居生活。

作为云南特有的民间陶工艺, 它在历史上曾一度突破区位条件的限制而享誉海内,以独特的艺术品相,和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重庆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 从产生到现在,云南建水紫陶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制陶业中的瑰宝之一。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简介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香格里拉尼西藏族黑陶的每一件作品,因为全部保留手工的制作和传承,每个艺人制作的黑陶几乎没有相同的。再经手工拍打,捏制,刻划,贴塑成型后的器皿,其纹样、线条、比例更是不尽相同,这些都决定了黑陶手工艺的个性美。

黑陶手工艺创造的个性美,蕴含了特有的藏族手工艺美术价值,成为高于生活器皿的工艺美术品。有人曾用“粗犷奔放“来形容藏族土陶的特点,它们的确没有过多雕琢的痕迹,可谓是粗犷,但却引而不发,欲奔不放。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织锦技艺》简介

傣族织锦技艺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的棉纺织业在古代就较为发达,早在元朝就有关于傣族穿着“文锦衣”,富贵人家“以锦绣为筒裙”的记载。西双版纳地处热带雨林,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及奇丽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为傣锦的制作编织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照对象。

历史上,景洪曼峦典村就是傣族皇家“御用”的织锦村,村民们一代代坚守着古老而传统的傣锦编织技艺。村里几乎每家都有织机,每户人家都有成年女子会织锦,这项技艺在当地傣族妇女中依然世代传习。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斑铜制作技艺》简介

斑铜制作技艺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云南曲靖市西北部坐落着一座古城——会泽,一座因铜文化鼎盛一时的小城。而其最富盛名的就是被人们称为“金属宝石”的斑铜。

斑铜作为皇家曾经御用的铜器,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其传统的生斑技艺采用含铜量90%以上的天然铜,经过锻打、烧斑、打磨、显斑等多道工艺才制成铜器。天然铜亦叫自然铜,被行内人称为“金属宝石”,是制作斑铜精品的最佳原材料,其他铜不能代替。由于天然铜短缺、斑铜矿罕见,原料不易,大件的斑铜制品可谓可遇不可求,属稀世珍品。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简介

贝叶经制作技艺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贝叶经,傣语称“坦兰”。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上的佛经。“贝叶经”发源于印度。2000多年前佛教诞生时,造纸术还没有发明,所以古印度人采集贝多罗树的叶子,用来书写佛教经文。

贝叶经刻写了佛教经典《三藏经》、《召为善达纳》、《召玉托达纳》、《兰嘎西贺》、《召树屯》及傣族的三大悲剧《线秀》、《月罕佐与冒弄养》、《娥并与桑洛》等,这些藏经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成为了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也由于贝叶经多记载佛典,所以它在傣族人民心目中被视为圣物。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简介

普洱茶制作技艺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西南部坐落着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普洱市。这里茶山起伏、茶园遍布,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地之一,也是茶文明的发祥地和承载地。它孕育了世界闻名的普洱茶。

以前给皇帝制作贡茶时,开采时由村寨头人和有威望的老人经过占卜和实地查看,选出长得最好的茶园作贡茶的首采地,选出体貌端庄、品行端正、身无异味、心细而有经验的采茶女采首批茶。

在普洱史志中,对贡茶的采摘有着严格的要求。如:要“五选八弃”,“五选”就是选日子,即选择谷雨前的吉日;选时辰,即选在晴天、日出之前采的茶最佳;选茶山,即选择种植得最好的茶地,鼓励茶农种好茶;其次还有选茶丛、选茶枝。所谓“八弃”是对采茶女操作上的具体要求,那就是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

传统的制茶技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成。沿袭了上百年的贡茶制作方法,不仅仅是一种传承的技艺,更是一种认真做人认真做事的道理,代表了一种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图片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部分出版物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在前期开展调研的过程中,深深感到民族传统技艺加速流失的危机。《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摄制团队自2015年开机,历时近3年,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布云南省20个多个市、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主,拍摄和展现民间最原始的手工流程,并选择不同门类中技艺娴熟、名望较高的传承人进行访谈。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