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GW翻了多少书:战锤名词考据总集篇(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战锤荣光女王级战列舰 论GW翻了多少书:战锤名词考据总集篇(一)

论GW翻了多少书:战锤名词考据总集篇(一)

2024-06-15 16: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荣光女王级战列舰Gloriana

        Gloriana一词,是英国诗人艾德蒙·斯宾塞在于1590年自己的史诗《仙后(The Faerie Queene)》中仙后本人的名字。整部诗是献给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宠臣们的礼物,鸣谢部分更是直接写上了:

“承上帝恩典,献给最强大、最壮丽的伊丽莎白皇后,英格兰、法国和爱尔兰的女王,信仰守护者&c”。

        整部作品实际上是在以骑士文学,特别是亚瑟王传说的方式,去影射当时的种种历史事件,例如西班牙无敌舰队、苏格兰的玛丽女王、英国宗教改革等等。虽然某种程度上算是给伊丽莎白一世的“拍马屁”作品,但由于恶意抹黑玛丽女王,导致其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也就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将此书列为苏格兰禁书,这件事让伊丽莎白本人对《仙后》的支持十分有限。虽然整个宫廷对这部作品赞不绝口,但女王只是用每年50英镑(价值大约为今天的1.3万英镑)的众生养老金把艾德蒙打发了。

(《仙后》是一部“历史小说”,这是作者艾德蒙自己说的,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这部作品的态度应当是“娱乐”而不是“功利”。)

1895年版《仙后》的插画,“圣洁战胜错误”

        近代,苏格兰的战地记者、女性解放运动支持者兼作家佛洛伦斯·迪克西夫人(Lady Florence Dixie)编写了一部女性解放为主题的乌托邦小说《格罗丽亚娜;或,1900革命(Gloriana; or, the Revolution of 1900)》

        本书不同于其他乌托邦小说歌舞升平的风格,剧情以血腥斗争和艰苦奋斗的乌托邦建设过程为主题。主角格洛丽亚·德·劳拉(Gloria de Lara)是一位极富进取心的女孩,在目睹对女性的虐待后,她男扮女装自称赫克托·德·斯特兰奇( Hector d Estrange)进入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之后她领导了一场名为“妇女义勇军集会(Woman’s Volunteer Company)”的运动反抗当局,最后格洛丽亚竞选胜利,成为了大家的英雄。故事结尾的1999年,世界已经步入了乌托邦社会,人们纪念着格洛丽亚的英勇事迹,将她视为现在美好生活的奠基人。

1880年迪克西夫人的肖像画

到了21世纪,2012年在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登基钻禧纪念(即60年登基庆典)上,斯特林勋爵和查尔斯王储给他送了一艘名为格罗丽亚娜的皇家驳船作为礼物,据悉斯特林勋爵个人出资150万英镑,劳埃德船级社等其他社会组织支付其余费用。

根据记录,皇家驳船的最后一次公开活动是2015年的大宪章800周年纪念上,平时会在伦敦的圣凯瑟琳码头停靠,或是在伦敦市中心到泰晤士河畔亨利间行驶,去诺丁汉GW本社爆破的时候可以顺道碰碰运气。

登基钻禧纪念上的格罗丽亚娜号堕天使伏提庚Vortigern

        小说《黑暗军团》中,存在着一支由堕天使组成的混沌星际战士战帮领袖叫伏提庚,名为堕落之狮(Lost Lion),也被称为黑狮(Black Lions),根据lex上的说法他们信奉恐虐。

        在历史上,伏提庚被认为是5世纪不列颠布立吞人军阀之一,因为引狼入室邀请日耳曼双胞胎兄弟亨格斯和霍萨(Hengist and Horsa)帮忙抵御皮克特人(苏格兰人前身),导致朱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开始入侵不列颠。起初日耳曼人在肯特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立足点,随后对英格兰展开入侵,期间伏提庚的儿子战死,他自己跑到北威尔士避难。

亨格斯和霍萨登陆不列颠

        伏提庚的名字之所以能为人所知,主要是得益于著名威尔士牧师兼史学家“智者”吉尔达斯(Gildas the Wise),他在自己的著作《不列颠的毁灭与沦陷(De Excidio et Conquestu Britanniae)》中将伏提庚塑造成英格兰沦为异族之手的罪魁祸首。后来的北威尔士国家波伊斯王国(Kingdom of Powys)将伏提庚当做王国的开创者,登比郡的伊利塞格之柱(Pillar of Eliseg)上,也有着用古威尔士语拼写的伏提庚Guarthi。

在亚瑟王传说中,伏提庚无论是现实还是故事中,都是比亚瑟本人早出现很长时间的人物。亚瑟王传说的早期奠基人,蒙茅斯的杰弗里(Geoffrey of Monmouth)的伪史著作《不列颠人的历史》(此书被认为是亚瑟王传说的最初雏形)中就有伏提庚出场。

在书中,伏提庚的基本设定与吉尔达斯记载差不多,不过有些细节上掺杂了传奇和神话色彩。伏提庚曾想在迪纳斯·埃姆里斯(Dinas Emrys)建造城堡,但白天建造的城墙总是在晚上倒塌,巫师们唆使他让一个没有父亲的少年血溅在这里。少年驳斥了巫师们的谎言,他告诉伏提庚城堡的地基下有片湖泊,湖底沉睡着两条巨龙,红龙象征不列颠,白龙象征撒克逊,此时的白龙正处于上风,但红龙即将展开反击。这位少年名为安布罗休斯(Ambrosius),后来演变为大家熟知的法师梅林。

早期亚瑟王传说中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细节,亚瑟的父亲尤瑟王和“最后的罗马人”安布罗休斯·奥勒良(Ambrosius Aurelianus)共同成为了西罗马皇帝君士坦丁3世的儿子。故事中,奥勒良在长大后向无能的至高王伏提庚举起反旗,最后在威尔士加纳雷城堡的战斗中,伏提庚被雷击身亡,奥勒良登基直到尤瑟·潘德拉贡接替他的位置。

梅林向伏提庚展示双龙相争诡变幼主Changeling

调换儿或者说变化灵Changeling,是欧洲民间传说中一种常见的传说生物,传说他们可能是妖精、巨怪、精灵或是其他传说生物的后代,会把自己的婴儿与人类的婴儿互换。被偷走的孩子会如何众说纷纭,主要的解释有把人类小孩充作奴仆、纯粹对人类婴孩存有恶意等,挪威地区传说最为奇特,大意是为了防止近亲繁殖,让人类和妖精相互注入对方的血统。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变化灵不止会偷婴儿,还会把新婚妇女或新生妈妈偷走,然后留下某些代替物,装作失踪者已经死亡。1895的布里吉特·克利里案(Bridget Cleary)中,凶手就宣称自己的妻子布里吉特被掉包成变化灵,将其烧死或死后焚尸。

        根据现代研究,变化灵实际上是一种古代人对罹患未知疾病的婴孩和畸形儿的错误认知,那些患有脊柱裂,囊性纤维化,苯丙酮尿症,早衰症,唐氏综合症,高胱氨酸尿症,威廉斯综合征,胡尔勒综合征,亨特综合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普拉德-威利综合征,和脑瘫的儿童常被认为是变化灵的孩子。同时由于男婴的出生缺陷概率较大,所以传说中男孩更容易被变化灵拐走。

钢牛Juggernaut

Juggernaut本身是一个舶来词,取自印地语贾格纳特जगन्नाथ/Jagannath,意为宇宙之主。一般认为贾格纳特是奎师那的化身,在印度的奥里萨邦、恰蒂斯加尔邦、西孟加拉邦、贾坎德邦、比哈尔邦、古吉拉特邦、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和特里普拉邦有着重要地位。同时,包括佛教和锡克教在内的许多宗教和其他印度教教派都有他的身影,著名的锡克帝国(Sikh Empire)摩诃罗阇兰季德·辛格(Maharaja Ranjit Singh),在遗嘱中就将著名的钻石光之山,捐献给普里的贾格纳寺。

贾格纳特图腾

到了印度殖民政府时期,英国人被奥里萨邦普里市的乘车节所震撼,特别是装有贾格纳特神像的马车,由数百名信徒拉动,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因此Juggernaut一词消去了原来的宗教意味,加上势不可挡的意思

2007年的乘车节圣血天使母星巴尔Baal

        按照习惯来说,Bael才被译作巴尔,Baal的应译作巴力(B站希伯来语有输入bug,放不了原词),在西北闪米特语中意为“主人”,常作为尊称出现。

        巴力最早是阿卡德人和西北闪米特人万神殿中成员,在对阿布·萨拉比克古城(Abu Salabikh)的考古研究中,风暴、生育与雷霆之神哈达德(Hadad)被冠以巴力的头衔,被称为巴力哈达(Baal Hadad)。他的符号大多与公羊、公牛和雷霆有关,由于迦南不像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肥沃,农业更需要雨水和灌溉,所以巴力还有作为雨神的权能。不过有些学者也认为,巴力是单独的神灵,吸收了一部分哈达德的元素。公元前2000年左右,腓尼基人建立的巴勒贝克古城Baalbek ,也是以巴力的名字命名的。

乌加里特古城中的巴力石碑

        随着腓尼基人的向外殖民和迦太基崛起,巴力成为了迦太基人的天空之神,被称为巴力哈蒙(Baal Hammon),在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巴力哈蒙崇拜者。巴力哈蒙是迦太基万神殿的主神,能够引导作物的生长,带有一定的雄鹰和雷电属性。根据一些记载和考古发掘,巴力哈蒙可能和其他迦太基神明一样,兴盛儿童人祭。

帕尔米拉古城出土的石雕,中间是巴力哈蒙,左边的是月神马拉克柏勒,右边的是太阳神阿戈黎波

        在犹太教经典的《塔纳赫》中,巴力经常会作为耶和华的对手神出现。光是《列王纪》这一部分中,就有耶洗别供养巴力先知,杀害耶和华的信徒;以利亚与巴力先知们斗法等故事。不过矛盾的是巴力有时会作为形容词出现,希伯来语中的主一词Adon会和Baʿal混用,例如士师基甸(Jerubbesheth)有时就被写作Jeruba'al,意为主的奋斗,扫罗王之子伊施波设(Ish bosheth)被叫做Eshbaal,扫罗之孙米非波设(Mephibosheth)被叫做Mephibaal。

    到了新约发布后,新犹太教经典《七十士译本》将巴力正式污名化为蝇巴力(Baälzeboúb ),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魔王别西卜。有些人也指出,巴力和蝇类挂钩,可能是对他治愈瘟疫权能的一种解释,类似于祭拜瘟神。

帕尔米拉古城的巴力神庙

        到来基督教中,巴力和别西卜成为了撒旦的代名词,意为恶魔们的亲王。至于伊斯兰部分则更加轻描淡写,主要以以利亚的口吻告诫信徒不要崇拜巴力。

        巴力成为恶魔巴尔,是神秘学书籍《所罗门之钥(The Lesser Key of Solomon)》、《地狱辞典(Dictionnaire Infernal)》和《万魔殿(Pseudomonarchia daemonum)》共同创作的结果。在恶魔学的塑造下,巴尔的形象是一位声音嘶哑的国王,能够隐身,麾下统御着66个恶魔军团,外貌是人类与猫、蟾蜍的结合体。

地狱辞典上的巴尔插画奥特拉玛Ultramar/极限战士Ultramarines

        Ultramar在古葡萄牙语中意为“海外”,由拉丁语中的ultra “超越”与mare“海”两个词组成,也被用来直接指代葡萄牙殖民时期的海外领土。

        1961-1974葡萄牙殖民地战争,葡萄牙的官方称呼就叫做Guerra do Ultramar“海外战争”。当时安哥拉、几内亚比绍和莫桑比克爆发独立运动,葡萄牙在安哥拉地区和莫桑比克地区赢得了军事胜利,几内亚比绍处于僵持。后来随着外部武器禁运、国际经济制裁的重压,以及内部康乃馨革命政变,葡萄牙殖民帝国最终完全解体。战后前葡萄牙殖民地全部都是一堆烂摊子,撤军导致数十万殖民地葡萄牙公民逃回祖国,而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先后爆发毁灭性内战,持续数十年数百万人因此丧生。

(冷知识,康乃馨革命后,1978年葡萄牙就主动想将澳门归还中国)

        极限战士Ultramarines,源于中世纪拉丁语ultrāmarīnus,同时拥有“海外的”和“群青色”的意思,后缀从mare变为了marīnus“海洋的”。

        关于群青为什么会和海外挂钩,有可能是青金石贸易的缘故。几千年来,阿富汗北部山区一直是青金石的主要产地,远古时代的埃及人和中东人都会拿青金石作装饰,埃及的奈加代墓葬(公元前3300-3100年)中就出土过青金石首饰。6世纪到7世纪的阿富汗拜火教神庙和佛寺中,找到了青金石用作颜料的证据。

        不过地中海对岸使用青金石的时间就很晚,据推测一直到罗马帝国时代才引入,至于文字记载还得倒5世纪的《圣经武加大译本(Biblia Vulgata)》。等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候,群青颜料开始大量应用到绘画当中。

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出土的大型青金石标本灵化脑虫Zoanthrope

        Zoanthrope应该取自Zoanthropy,意为化兽妄想症。与狼人综合症/多毛症患者被别人认为兽化正相反,化兽妄想症的患者会认为自己兽化了。根据患者清醒时的描述,他们认为自己变成了或像是某种动物,其中变成狼的较为常见,也有蜜蜂、猫、马、青蛙等例子,行为也一同会动物化,做出咆哮、嚎叫或爬行等行为。有些患者还说,自己会经历并记得明显的兽化过程。极少数例子中,患者自己说不会兽化,但身边的人变成了动物。

        化兽妄想症的诱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重度抑郁症引起,药物中毒或戒断、脑血管疾病、颅内损伤、谵妄、癫痫和痴呆也会诱使发作。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化兽妄想症的记载。例如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Tiridates III),就可能是化兽妄想症患者,经“启明者”额我略(Gregory the Illuminator)治愈后,立基督教为国教,令亚美尼亚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在伊朗文学中,白益王朝王子马扎·道莱陷入了自己是牛的幻觉,之后由著名学者伊本·西那治愈。

亚美尼亚瓦加尔沙帕特市,梯里达底三世与额我略的浮雕奥伯龙级战列舰Oberon

        Oberon最早源自阿鲁贝利西Alberich,意为精灵的统治者,是《尼伯龙根之歌》中的矮人国王。故事中,阿鲁贝利西是尼伯龙根宝藏的守护者,在齐格菲用隐形斗篷将其制服后,便转而为齐格菲服务。

阿鲁贝利西

        在古法语中,Alberich演变为Alberon和Auberon。12世纪法国著名诗武勋歌(Chanson de geste)中,讲述波尔多的休恩(Huon of Bordeaux)部分,主角在森林中预见了奥伯龙,他因为杀死了故事中的查理曼之子夏洛,被要求完成那些不可能的认为。休恩要去巴比伦的埃米尔那里杀死他最强大的骑士,亲吻埃米尔的女儿埃斯克拉蒙德3下,最后带着一把埃米尔的牙齿和头发归来。通过仙王的帮助,休恩成功完成了这些任务洗刷罪孽。诗中形容奥伯龙身材矮小但英俊帅气,因为曾经有个仙女诅咒了他的身高(根据研究,这里的仙女可能是反派化的神仙教母),再用俊俏的外表作补偿。

描绘武勋歌中罗兰之歌部分的画作

        大家最熟知的奥伯龙形象,还是来自于莎士比亚在1594年写成的《仲夏夜之梦》,地位提升为森林中的仙王,仙后提坦尼亚的丈夫。故事中,奥伯龙还是与自然相通的强大存在,他和提坦尼亚发生争执时,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因此牛儿白白牵着轭,农夫枉费了他的血汗,青青的嫩禾还没有长上芒须便腐烂了;空了的羊栏露出在一片汪洋的田中,乌鸦饱啖着瘟死了的羊群的尸体;跳舞作乐的草泥坂上满是湿泥,杂草乱生的曲径因为没有人行走,已经无法辨认。

        最后奥伯龙面对老婆和老婆的情人化身原谅哥,二人重归于好。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找《仲夏夜之梦》 这本书看看。

1795年描绘奥伯龙与提塔尼亚的插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