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战争阅读答案及解析迈尔尼的故事主要内容 速读

速读

2024-05-24 14: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阅读提示:本文对罗伯特·麦基那本广受好评的剧作原理《故事》做了一定程度的浓缩,对其中重要的概念结构和原理做了重点梳理,希望能以一种直观条理的方式来帮助读者进行阅读,以期在短时间内快速浏览和检索全书的主要内容。

请注意,本文仅是对部分内容的整理,不能代替对全书的精读!

导航目录:

01 一个故事由哪些元素构成?

02 一个故事的整体结构形态

03 背景究竟是什么东西?

04 我们如何给故事分类?

05 我们如何分析一个人物?

06 我们如何通过故事来传达意义?

引子:

一个讲的美妙的故事犹如一部交响乐,其结构、背景、人物、类型和思想融合为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要想找到它们的和谐,作家必须研究故事诸要素,把它们当成一个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先逐一精通,再整体合奏。01 一个故事由哪些元素构成?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该书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解为如下5个由低到高的结构元素:

故事结构的韦恩图节拍动作/反应中一种行为的交替。这些变化的行为通过一个又一个节拍构筑了场景的转折。节拍是场景中最小的结构成分。场景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至少在一个重要程度可以感知的价值层面上,使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景发生转折。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序列一系列场景,一般两到五个,每一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到最后达到顶峰。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顶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加强劲。故事高潮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组合,渐次构成一个最后的幕高潮,又称故事高潮,从而引发出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其中,结构元素的数量关系如下:

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故事中的场景、序列和幕的个数02 一个故事的整体结构形态设计情节是在故事的危险地形上航行,当面临无数岔道时选择正确的航道。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对其在时间中的设计。

该书展示了事件选择和情节设计的四种极端形态,各种形式的可能性均可囊括于以下的故事三角之中:

故事三角

经典设计(大情节)

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构建的故事,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通过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里,到达一个表现绝对、而变化不可逆转的闭合式结局。特征:主动、单一的主人公;连贯现实与线性时间;外在冲突与因果关系;闭合式结局。

最小主义(小情节)

作者从经典设计的成分开始,对它们进行削减,也就是对大情节的突出特征进行精炼、浓缩、删节或修剪。确切地说,最小主义的情节处理是要在简约、精炼的前提下保持经典的精华。特征:被动、多重的主人公;内在冲突;开放式结局

反结构(反情节)

新小说和荒诞派戏剧的电影翻版。反结构变体并没有削减经典,而是反其道而行,否认传统形式,以利用甚至嘲弄形式原理的要义。特征:非连贯现实;非线性时间;巧合

非情节

影片结尾处,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景几乎和开始处完全等同。故事消解为呆板刻画,要么是对生活的逼真刻画,要么是荒诞刻画。

这四种情节结构可以依据下列的形式差异来区别:

故事三角内的形式差异

闭合式结局 VS 开放式结局

闭合式结局——一个表达绝对而不可逆转的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讲述过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满足了所有观众的情感。

开放式结局——一个故事高潮中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未被满足的情感。但要注意,开放不等于半途而废、悬而不决,问题必须是可以解答的,情感必须是可以满足的。前面所讲述的一切必须导向明确而选择有限,使得某种程度的闭合成为可能。

外在冲突 VS 内在冲突(略)

单一主人公 VS 多重主人公(略)

主动主人公 VS 被动主人公

主动主人公——在欲望追求中采取行动时,与他周围的人和世界发生直接冲突。

被动主人公——表面消极被动,而在内心追求欲望时,与其自身性格的方方面面发生冲突。

线性时间 VS 非线性时间

线性时间——一个故事的时间被安排成一个观众能够跟踪的时间顺序,无论有无闪回。

非线性时间——一个故事在时间中随意跳越,从而模糊了时间的连续性,以至观众无从判断什么发生在前什么发生在后。

因果 VS 巧合

因果关系驱动一个故事,使有动机的动作导致结果,这些结果又变成其他结果的原因,从而在导向故事高潮的各个片段的连锁反应中将冲突的各个层面相互连接,表现出现实的相互联系性。

巧合驱动一个虚构的世界,使动机不明的动作触发出不会产生进一步结果的事件,从而将故事拆解为互不关联的片段和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表现出现实存在的互不关联性。

连贯现实 VS 非连贯现实

连贯现实——确立人物及其世界之间互动模式的虚拟背景,在整个讲述过程中,这些互动模式一直保持着连贯性,从而创造出意义。

非连贯现实——混合了多种互动模式的背景,其中故事章节不连贯地从一个“现实”跳向另一个“现实”,以营造出一种荒诞感。

变化 VS 静止(略)

03 背景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切陈词滥调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原因,而且也是唯一的原因:作者不了解他故事中的世界……对笔下故事中的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洞察,才是臻于新颖和卓越的根本。故事的背景是四维的——时代、期限、地点和冲突层面。背景的四个维度

时代

故事在时间中的位置。

期限

故事在时间中的长度。

地点

故事在空间中的位置。

冲突层面

故事在人类斗争的层级体系中的位置。

要深入地了解和洞察笔下的故事世界,作家就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该书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记忆研究、想像研究、事实研究。

对背景的调查研究手段

结构与背景间的关系

故事必须遵守其自身内在的或然性法则。作家的事件选择局限于他所创造的世界内的可能性和或然性。

创作限制原理

背景对故事的反讽表现在:世界越大,作者的知识便被越稀释,其创作选择也就越少,故事便越发充满陈词滥调。世界越小,作者的知识便越完善,其创作选择也就越多。04 我们如何给故事分类?……为了对这种纷然杂存的漫流有一个明确的理解,人们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系统,根据故事共有的成人进行归纳整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一套银幕剧作家通用的类型和此类型系统。这套系统通过实践而非理论演化而成,并且根据题材、背景、角色、事件和价值的差别来进行界定。

该书确定了24个电影类型(另外还有一类艺术电影),为方便理解与记忆,本文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三组,如下所示。

根据题材和背景可以分为:

根据制作特点和风格可分为:

根据情节特点和主题可分为:

鉴于情节类型较为陌生但又很重要,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救赎情节——表现主人公内心从坏到好的道德变化。惩罚情节——表现好人变化并且受到惩罚的变化。幻灭情节——表现世界观由正面到负面的深刻变化。考验情节——保持坚强意志、抵御屈服诱惑的故事。教育情节——表现主人公人生观、他人观或自我观从负面(天真、不信任、宿命论、自暴自弃)到正面(明智、信任、乐观、沉着)的变化。

在上述24个类型中,有几个常见超大类型的次类型系统值得我们注意:

喜剧的次类型社会剧的次类型犯罪片的次类型

结构和类型的关系:

每一个类型都给故事设计制定了常规,类型常规就是界定各个类型及其次类型的具体背景、角色、事件和价值。观众知道这些常规,并期待着看到它们一一实现。其结果是,类型的选择明确地决定并限定了一个故事中什么是可能的,因为它的设计必须将观众的知识和预期考虑在内。

类型的混合与再造:

不同的类型经常会被融为一体以产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共鸣,丰富人物形象,创造出富于变化的情绪和情感……利用现有的二十多个主要类型,通过具有独创性的杂交繁殖,其可能性是无限的。类型常规并不是金科玉律,它们还会发展变化,删改扬弃,以顺应社会的变迁。05 我们如何分析一个人物?情节和人物,何者更为重要?……我们无法问哪个更重要,结构还是人物,因为结构即是人物,人物即是结构,它们是一回事,并不存在二者谁更重要的问题。然而,争论之所以还会继续,是因为世人对虚构人物的两个重要方面大都混淆不清——即人物和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人物塑造的要素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的总和,一切通过仔细考察便可获知的东西……这一切特征的总和使得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通过遗传给予和经验积累组合而成的仅此一个的个体。这种各种特质的独一组合便是人物塑造……但这不是人物。

人物性格真相

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人物性格的揭示

人物性格的揭示方法:

当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完全吻合,当内心生活和外在表现同为一物,这个角色便变成了重复出现的、可以预见其行为的一份目录。这并不是说这样一个人物不可信,浅显和没有维度的人的确存在,可他们实在乏味……

在人物塑造的对照和反衬中进行人物深层性格的揭示,对主要角色而言是一条根本原则。小角色也许无所谓隐藏的维度,但主要人物必须得到深刻的描写——他们的内心绝不能和他们的外表一模一样。

人物性格的变化:

把上述原则再推进一步: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还在其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无论变好还是变坏。

结构和人物的关系:

结构的功能就是提供不断加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抉择和行动,逐渐揭示出其真实本性,甚至直逼其无意识的自我。

人物的功能是给故事带来人物塑造所必需的素质,让原则可以令人信服地表演出来。简言之,一个人物必须可信……每一种搭配都必须给故事带来合理的素质组合,以令观众相信,这个人物能够做到而且很可能会做到他所要做的事情。

结构和人物是相互连锁的。故事的事件结构来自人物在其压力之下所做出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而人物则是通过在压力之下的选择和行动来揭示和改变的生物。

06 我们如何通过故事来传达意义?审美情感的构成

审美情感

尽管生活将意义和情感分得很清,但艺术却能将二者统一起来。故事就是这样一种设备,通过它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这种领悟,这种现象便是人们所熟知的审美情感。

当一个想法将自己包裹于一种情感负荷中时,它会变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更加难忘……审美情感能将你所知道的和你所感受到的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认识得到升华,并确认你在现实中的位置……在生活中,体验需通过事后的反思变得有意义;而在艺术里,体验在其发生的那一瞬间马上就会变得具有意义。

前提

有两个概念支撑着整个创作过程:一是前提,即激发作家创作欲望的灵感;二是主控思想,即通过一幕高潮中,动作与审美情感所表达的故事的终极意义。不过,前提却不像主控思想,它很少是一种闭合式陈述。更可能的情况是,它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如果……将会发生什么?

作为修辞的结构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个故事是一个思想的活证据,完成思想到动作的转换。故事的事件结构是一种手段,你通过它来表达你的思想,并随后将其证明,且绝不采用任何解释性的话语。

主控思想

主控思想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描述出生活如何以及为何会从故事开始时的一种存在状况转化为故事结局时的另一种状况。

主控思想具有两个组成部分:价值加原因。它明确鉴定出最后一幕高潮中故事重大价值的或正面或负面负荷,并同时鉴定出这一价值何以转化为现在这一最后状态的主要原因。

从前提到主控思想

你必须在开始和结尾之间建立起一座故事之桥,一个可以从前提一直跨越到主控思想的事件进展。这些事件回想着一个主题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声音。

故事进展通过在故事中押上台面的各种价值的正面负荷和负面负荷之间的动态移动而构建起来。

主控思想的三大类别

主控思想和情感负荷的三大类别:

理想主义的主控思想——“上扬结局”故事表达的是乐观主义、希望和人类的梦想,对人类精神的一种具有正面负荷的观点。

悲观主义的主控思想——“低落结局”故事表达的是我们的愤世嫉俗、失落感和时运不济之叹,是对文明堕落和人性阴暗面的一种具有负面负荷的观感。

反讽主义的主控思想——“上扬/低落结局”故事表达的是我们生存状况的复杂性和两面性,是一种同时具有正面和负面负荷的视觉,是最完整和最现实的生活。

参考文献:《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罗伯特麦基[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第一部分完,后续更新正在进行中…… | 作者:E3F058@知乎@豆瓣 | 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